不耐傾聽,凡事投票數人頭?如果你發現周遭許多人的思維習慣都是如此,或許可以參考聯合國組織內各國原住民不畏溝通困難,跨越文化及語言隔閡,致力建立共識的經驗。

當出身台灣的原住民青年,發現自己可以用英語跟外國人解釋國共內戰、兩岸分治,卻對家鄉的「原住民運動」感到陌生而難以回答。相反地,年輕得多的國外原住民卻對自己的身份、族群明顯有更多了解。這份文化衝擊,或許並不遜色於許多「重大議題」的探討與交流。

台灣這塊土地傳承著重要且豐富的南島語系文化,隨著社會對本土文化的追尋與認同加深,官方訂定的原住民族從最初的九族一路新增到現在的十六族,越來越多部落青年回過身來挖掘著自己的故事,搭起世代間的橋樑。

位於台東的Kasavakan建和部落,就有一群青年投身在部落事務上,其中有一位積極參與者洪簡廷卉,往來於都市與部落,成為「搭橋者」。她因為在聯合國受到衝擊,回頭更加深入家鄉的原民運動。Kasavakan除了延續傳統卑南族祭典儀式,他們也開設文化成長班、推出課後扶植計畫、賣起部落便當,更延續部落原有的青年培力傳統,舉辦適合各年齡層的大小活動。這些努力,為Kasavakan帶來什麼樣的前景?又如何啟發台灣的原民青年?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