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11:00~12:00 |
---|---|
節目名稱: | 新生報到-我們在台灣 |
主持人: | 王淑榮 吳曉萍 |
節目主題: | 皮蛋水餃、九層塔餛飩你吃過嗎?河南焦作麵食X台灣食材,碰出全新好味道🍽️專訪:中國新住民張雁紅 (首播) |
---|
節目時間: | 11:00~12:00 |
---|---|
節目名稱: | 新生報到-我們在台灣 |
主持人: | 王淑榮 吳曉萍 |
節目主題: | 皮蛋水餃、九層塔餛飩你吃過嗎?河南焦作麵食X台灣食材,碰出全新好味道🍽️專訪:中國新住民張雁紅 (首播) |
---|
主持人: 劉馬利
2017/09/25
52:20
親和性現代主義,指的是現代主義之後新局面,現代主義通常指1945至70年間,以非調性音樂及序列主義為主,但人們似乎還想要再次尋求突破,或是以厭倦了太重理性思考的音樂,於是又紛紛回歸於調性音樂愛沙尼亞作曲家佩爾特(Arvo Part, b.1935)就是最好的例子。
佩爾特的作品常被歸類為「低限主義」(Minimalism)風格,用極單純的音樂素材,如不斷重覆的音符、音型、節奏或使用自然音階,製造出獨特的效果。與複雜的「現代音樂」 形成對比。 但不久後,他的作風又大幅改變,大膽嚐試使用「拼貼」的手法。「序列主義」對他而言只是一個階段的靈感來源:「我的確是對序列主義音樂家產生興趣,但並非音樂本身,我是好奇於他們如何建立起這樣的音樂風格。這一切只是生命中某一部份的片段,像小孩的遊戲一下子就進入尾聲…。」 對於他早期的音樂,他覺得一切都是充滿可變的。「就像給我的音樂做血液檢驗一樣,今天跟過去十幾二十年對照來看,絕對不會一樣,這就跟人的思維一樣,都可能急遽改變。」 佩爾特的作品風格常被視為「低限主義」或是「神聖簡約主義」(Holy Minimalism)。
根據《葛羅夫音樂辭典》的解釋,「低限主義」是以單純的節奏、樂句、和聲不斷重覆,起源於六0及七0年代,被視為是「序列主義」或是「無調性音樂」等這些現代音樂的解藥,在非學院派音樂、爵士樂、搖滾樂裡廣為使用,到了八0及九0年代,菲利浦․葛拉斯(Philip Glass, b. 1937)引進美國並發揚光大,成功將「低限主義」帶入歌劇及古典音樂的舞台。而在辭條中,更指出在九0年代歐洲的作曲家,將佩爾特與亨里克․葛瑞茲基(Henryk Gorecki, 1933-2010)、約翰․塔文納(John Tavener, 1944-2013)並稱為「神聖簡約主義」作曲家。 但佩爾特的傳記作者保羅․希利爾則持保留態度:「佩爾特是否被貼標籤為低限主義作曲家,這仍有待商榷的問題,答案也非常相對性的。是要把他所有的音樂元素整合起來,並思考其含意,要公平客觀,還有誰來給這個問題一個答案也是很關鍵性的。」 因此在他所撰寫的〈佩爾特〉辭條中,也隻字未提關於「低限主義」。 但在傳記裡有提到他自己對「低限主義」的認知:「『低限主義』這個名詞不該局限於任何一種音樂技法或是任何特定的時間裡,反而是一種對於聲音的古老態度的再次重新出發。」所以佩爾特在七0年代復出後的蛻變,跟希利爾的認知相吻合。 佩爾特本身亦無正面表明自己的想法,只強調「是否為低限主義者與否,對我而言並不重要。」 他所考慮的只有音樂的核心價值,不在乎外界貼給他的標籤或是如何定義他的音樂,他只用簡單的、內省的及冥想性來表達自己的音樂思維。所以這也成為他日後風格上轉變的主因,不斷實驗,只為追尋音樂的核心價值。
大約1964年,佩爾特開始嚐試拼貼手法,這是源自於視覺藝術,風行於六0年代,藉由組合異質素材、技術,產生出全新的方式法。他以巴赫的姓氏BACH做為動機並模仿巴洛克風格,寫出為弦樂、雙簧管、大鍵琴的《巴赫的拼貼》,由〈觸技曲〉(Toccata)、〈薩拉邦德舞曲〉(Sarabande)與〈利切卡爾〉(Ricecare)三首曲子所組成,佩爾特在〈薩拉邦德舞曲〉中直接引用巴赫的《英國組曲》的旋律,再融入新的音樂素材及手法,如動機的倒影及逆行,音堆的使用,主題變形等等,整首曲子皆嚴謹的標明速度。所以在其中可聽到風格迥異且規律嚴謹的嵌入,也可稱為「新巴洛克風格」(Neo-Baroque) 。
1968年創作的合唱作品《信經》(Credo)也是「拼貼」的最佳例子,在樂曲的開頭引用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C大調前奏曲,是佩爾特作品風格的一大突破,除了「拼貼」手法,亦可看到十二音列、多調性、隨機音樂、點描法、混陳曲的風格,也可看出他在蛻變之後的鐘聲風格的雛型。 佩爾特的名字常與葛瑞茲基及塔文納並稱為「神聖簡約主義」,這也是要擺脫現代音樂的複雜技巧及過度強調數字的排列,希望可以用最純淨的方式來表現音樂,所以慕佐(Grace Kingsbury Muzzo)將他的音樂歸納「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 ,但費斯克(Josiah Fisk)更精確指出佩爾特的風格為「新簡約主義」(New Simplicity) ,是用音樂反映出宗教信仰及回歸中世紀的美學觀,具有冥想性及神秘色彩。
正如佩爾特認為:「葛利果聖歌教導我什麼是隱藏在二或三個音符中宇宙間的奧秘」 《信經》在1968的首演雖大獲成功,但受到蘇聯政府的抨擊,最後遭到禁演,原因是宗教意識太過強烈 ,足以見得佩爾特的宗教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在完成《信經》之後,佩爾特暫別樂壇,並於1972年開始信奉東正教,1976年復出後所發表的鋼琴作品《給愛莉娜》(Fur Alina),使用以三和絃為主體,以級進式的旋律相結合、交替,具心理層面的冥想特性,這是他所建立的「鐘聲風格」的初試啼聲。 ※本節目由文化局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