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台灣是世界知名的穿山甲皮革輸出國,當時販售一隻穿山甲可以賺取常人1到3週的工資,引起獵捕風潮,造成全台穿山甲數量銳減。

這種情況直到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上路,明令禁止捕捉販賣穿山甲在內的保育類動物,嚴格查緝動物盜獵,才終於讓台灣擺脫臭名。之後更因為保育意識在各地萌芽,許多團體、民眾投入,讓台灣成為全球穿山甲保育模範生。

然而,當穿山甲族群終於有休養生息的機會,遊蕩犬隻、捕獸鋏等問題,卻成為造成穿山甲傷亡的另一大患。遭獸鋏夾傷之穿山甲死亡率高,且癒後不佳,常須截肢保命,前肢截肢之個體通常無法順利野放,僅能長期收容。至於犬隻攻擊常造成穿山甲尾部撕裂傷,甚至斷尾,造成穿山甲無法靠著尾巴爬樹、防禦或背負幼獸,大大降低牠們在野外生存的競爭力。

究竟臺灣穿山甲的保育工作下一階段會面臨什麼樣的難題?保育人員如何救治受傷的穿山甲?如何訓練並確認能否野放?本集邀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詹芳澤研究員帶我們前進第一線,瞭解受傷穿山甲的救治與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