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6: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謝美芳
2021/08/27
00:11:57
工研院擁有一支美力的社會公益委員會,出錢出力,更用公益科技媒合社會偏鄉角落族群的缺乏和需求,因為他們的美和力,也讓台灣社會越來越美麗。
歡迎收聽由社會公益委員會 劉佳明主委的美力分享。
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工研院擁有一支美力的社會公益委員會
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是一支「美力」的團隊。自2011年成立以來,始終貫徹三大策略,分別是「科技應用與服務」、「科技教育之推廣」、「企業志工」,期許整合院內的核心研發成果,結合科技知識和企業志工的能量,積極推動社會公益,十年來成果斐然。
社會公益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也身兼產業服務中心執行長的劉佳明表示,同仁秉持「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的理念,努力將技術研發能量投入社會公益、弱勢關懷、急難救助等面向,目前已累計超過75項公益科技應用,也邀集企業共襄盛舉,推動各項以科技運用於公益的專案,培養超過800位科技小尖兵、830名以上的專業志工。於此同時,委員會更提撥自有經費用,於解決急難救援、公共安全、弱勢關懷等議題,將良善的信念擴散到全台灣。
劉佳明在工研院工作多年,從研發基層持續往上升遷,如今已能協助他人創業,同時投入社會公益工作,充分展現利他精神。他表示,產業服務中心除了新創業務之外,也承接許多政府專案和地區產業的服務案,同仁遍佈全台,特別在台灣東部,有很多原住民部落需要協助。時任院長到東部視察時,發現當地有許多優質的原住民產業,可望和跟社會公益委員會結合,於是指派劉佳明接任主任委員一職。「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自己擔任委員很多年了,工作上也可以銜接,就欣然接受這個派任。」
劉佳明指出,這十年來,同仁們無不兢兢業業、懷抱熱誠,努力地做好份內工作,直到2021年已然開花結果。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同仁也設計線上的科技兒童營,突破城鄉的距離限制,讓更多偏鄉的孩子能與工研院連線,瞭解科技如何帶動社會福祉。此外,社會公益委員會也邀請台塑集團協助二手玩具回收,從材質的掃描、分類到再生,透過IT技術讓看似無用的廢棄玩具重獲新生,如此和企業、社會公益團體合作,充分擴增科技公益的極大值。
不僅如此,社會公益委員會也和慈濟合作,一同將淨水設備帶往缺乏乾淨水資源的國家。劉佳明以宏都拉斯為例,該國長年飽受水患之苦,經常沒有潔淨的飲用水,透過工研院設計研發的村落型緊急淨水設備(簡稱Qwater),加上電光所UVC的LED殺菌專利技術,可幫助災區的水符合飲用水標準,無需煮沸就能飲用,迅速解決了救災問題。
「我們院長常說,社會公益要永續經營,讓原住民朋友具備發展的能力。」劉佳明坦言,社會公益不可能永遠支持弱勢,必須幫助他們學會「釣魚的方法」,才是長久之計。「我們希望把技術交給對方之後,轉變成為可以永續經營的模式。」以LED殺菌專利技術來說,院內雖可獨立製造五十套、一百套,但如果必須量產,仍需要業界朋友一同參與,才可攜手建構出公益技術能量充沛的平台。
目前委員會正在執行的計畫,多半是為了偏鄉民眾而設計,從教育輔導、科技導入、災區救助,到玩具回收、水資源處理,都是持續進行中的工作。「我們在思考的是,這個公益平台要如何和其他的企業或機構結合?」過程中,工研院邀請台積電、台灣微軟、台塑、光寶集團、慈濟攜手合作,幫助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未來也將持續發想不同的方案。
當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工研院投身防疫自是不遺餘力。包含加入口罩國家隊,24小時輪班趕工;導入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讓機關人員進出時無需個別測量;設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定性系統「疫開罐」,盲測結果確定優於國際大產,吸引廠商大量生產;以及開發「正壓式檢疫亭」,讓醫護人員能安全、舒適地為民眾採檢⋯⋯這些,無不希望精準提供技術上的協助。
美和力,讓台灣社會越來越美麗。走過公益十年,社會公益委員會將會秉持初衷,繼續往前邁進。儘管因疫情升溫,許多專案被迫遠距執行,「我們雖然有一點距離,但熱情是沒有改變的!」展望未來,劉佳明期待和不同的公益團體合作,造福更多偏遠地區的弱勢團體,更加善盡企業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