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15:00~16:00 |
---|---|
節目名稱: | 笛思林夢想之樹 |
主持人: | 林姿瑩 |
節目主題: | 《科技D+》【科技趨勢話題】台灣零組件業者如何挾自身優勢,在不同車廠、不同規格規範下打進國際車廠供應鏈? Ft.佘日新、Vultara, Inc 郭元博創辦人兼執行長 (首播) |
---|
節目時間: | 15:00~16:00 |
---|---|
節目名稱: | 笛思林夢想之樹 |
主持人: | 林姿瑩 |
節目主題: | 《科技D+》【科技趨勢話題】台灣零組件業者如何挾自身優勢,在不同車廠、不同規格規範下打進國際車廠供應鏈? Ft.佘日新、Vultara, Inc 郭元博創辦人兼執行長 (首播) |
---|
主持人: 謝美芳
2022/04/26
00:27:01
陽明交大的雙語教育
蔚順華表示,教育就像撒種的工作,種子必須落在肥沃、鬆軟的土壤,經過澆灌,才能長成茂盛植物、結果的樹木,所以教育需要長期扎根才有成果;針對雙語教育、國際化等,首要的願景是建構與國際接軌的大環境、正面的生態系,方便國內外人才進出,交換知識,要建構這樣的環境重要的成分是雙語教育,提供全英文課程,使用英文傳輸的知識、理工、醫學等技術。
還要具備激勵的誘因,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大學的專業要與產業連結,透過國際化去提升專業領域,學校開的課程自然多且豐富,學生也願意修這門課。
下一世代人才培育方面,以展望國際為目標,學生具備世界觀得與國際接軌。蔚順華建議,學生在大學時期,每一學期至少可以修習一門全英文課,精進英文,同時與專業結合,進而影響國際舞台。
台灣國際化的資源相對豐富,就算不能出國,也能透過相關資源與國際接軌,這就是在地留學的概念,例如豐富的人才如國際友人、留學回國的人,相關資源像是科技網站的資訊、討論素材、知識,藉由創造在地環境,集中資源,讓本地孩子在地留學。無論有沒有走出國境,心中都早已種下國際化的種子,與世界接軌,流通人才、知識、技術。
目前陽明交大學生總數為2萬1千人,國際生又稱為境外學生,由外籍生加上僑生,共計1451人,佔總數的7%,外籍生比例以印度學生比例佔26%、27%最高,緊接著是越南、印尼、馬來西亞,還有非洲的國家、菲律賓、泰國、日本、埃及。外籍生主要以印尼、越南,新南向國家學生來源比例較高。外籍學生來台的目地分為兩種,攻讀學位及短期來訪,短期來訪的在一年內總數會比較多,不易計算。
新南向國家的境外生多到陽明校區,以學習國際衛生學程、藥理、或生命科學為主,如同醫用的外交合作。國際衛生學程最原始來自於外交部的ICPA國際合作計畫所提供的資金。這當中培養出不少優秀的人才,回國後成為醫療部的部長,有許多激勵人心的故事。
學校的環境要豐富、多元,創新的作法如下,第一,網站得照著國際化的思維更新,因為一些大學及公家機關的網站的介面,是以行政思維的想法打造的,國際人士不容易看懂,第二,打造出國際友善的校園環境,第三,須具備豐富的課程內容,吸引國際人士選擇,如華語文課程,半導體、精準醫療等課程,如何將這些內容轉換成國際化課程,是很好吸引國際生的條件。
陽明校區的國際衛生學程(International Health Program)每年都收一些非洲國家、蒙古的學生,陽明交大會提供雙語的教育、全英文的課程,讓學生從多面向來學習國際衛生,學程裡培養出的人才,有的在台灣被重用、或是返國成為衛生部長或重要的衛生人才。
過去的資通訊有非常多的電子人才回國成為電子研發人才,如馬來西亞,這些成功的故事可以激勵學生未來發展,對於學校國際形象有非常大的幫助。有些巴基斯坦、越南學生來台就讀,畢業回國後仍與蔚順華副校長保持聯絡,他們希望引進台灣的技術到自己的國家,這都是當老師所擁有的人生豐富經驗。
蔚順華分享他過去在加拿大工作了四年,注意到在國際場合開會的時候,台灣離國際化還有些差距,蔚順華表示國內高等教育目前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差距,且因為國內本身有競爭的壓力,無論老師、學校、作研究都得應付國內很多的要求,在這一塊銜接上有段距離。我認為未來年輕的老師,若懷著這想法的人,可以擴大國際化的疆域,加入新元素,打通管道,才能產生流動的概念、豐富人才培育,這對下個世代的教育相當重要。
陽明交大的網站涵蓋新知識,涉及很多領域,網路上也有很多資訊是英文的,英文不僅是種語言、也是重要的工具,透過這項工具瞭解外面的知識、科技的發展,並可以使用英文傳達自己的理念、專業,進而影響他人,同時由不同的角度觀看一些世界議題如糧食缺乏、半導體產業鏈的分布,從更大的面向看到自己在國際舞台上的定位、機會。
國際化的流動分為三種,第一,人才的流動。創造一個國際化的環境像有雙語課程的大學,打造促進人才流動樞紐,雙聯學位就是一個例子,陽明交大有半導體學院,因為建立很多靈活的雙聯學位,吸引了不少印度優秀的人才,讓印度的九個學校藉著這個樞紐進入。第二,知識的流動,知識不一定限制在書本內,也可以進到網站學習知識、相互討論,外界可以帶進知識。第三,技術的流動,現今不管在工程、醫學等領域上,有太多知識、技術不斷地產生,所以要創造出新的知識疆域,不受到上一代的限制,不斷擴大新的知識疆域,就能產生新的技術,例如因為陽明和交大合併成為陽明交大後,也產生新的知識領域,生物科技上新的知識產生,帶動新的技術,人工智慧的醫學及工程的結合、智慧製造、精準醫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