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17:00~18:00 |
---|---|
節目名稱: | 余是經典—Yesterday Once More |
主持人: | 余光 |
17:00~18:00
余是經典—Yesterday Once More
節目時間: | 17:00~18:00 |
---|---|
節目名稱: | 余是經典—Yesterday Once More |
主持人: | 余光 |
主持人: 彭宗平
2017/01/02
25:04
智慧化、軟硬體結合、服務業與製造業結合……經過《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兩年的探討,哪些方針是未來產業發展必然的方向?
降低給付、提升保費、延後退休年齡或領取年金的年齡。大約兩年前,這個節目探討少子化、高齡化,郭明政教授提到年金改革的三支箭,現在終於漸漸成為國人的共識。
承先啟後,邁向未來。在2017年的第一集,請聽主持人彭宗平校長從新政府的五加二產業、加速都更、年金改革等政策,與過去我們探討的議題交相印證。
而在2017年,《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也將從人人關心的「健康與醫療」,牽涉到社會大我的「社會現象與變遷」,談到攸關台灣安身立命的「兩岸關係」,以及彭校長核心的理念「建構先進文明的社會與國家」。為什麼校長做這樣的主題設定?本集續曲將給您一個整體的概觀。歡迎收聽!
1. 台灣產業必然的四大趨勢
製作人李知昂(以下簡稱李):
我們今天這集節目是續曲,意思是承前啟後。在新的一年,是不是請校長先回顧一下,過去一整年我們帶聽眾朋友們探討了哪些重要的主題。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開播已經有兩年。我們進行的方式是每一季聚焦一個主題,去年總共談了四個主題,第一個是基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第二個是服務業、文化創意產業及青年創業,第三個主題是公共建設,上一季第四個主題是國土規劃。
李:去年校長帶我們探索了這些主題,不過在同時新政府上台了,推出了5+2的創新產業,包括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國防航太、生技醫療這五大產業,後來又加上新農業與循環經濟,是不是和您去年談的許多重要觀念,在很多地方相呼應?
彭:其實政府推動任何一項產業,在政策上應當都有延續性。在馬政府的時候,就有所謂的六大新興產業,當時的六大新興產業是以ICT(資通訊),就是我們的優勢產業為基礎而推出的,包括生技起飛、綠色能源、醫療照護、精緻農業、觀光旅遊及文化創意。
我們不僅在去年2016年談到產業的主題,事實上在前年2015年我們也談了產業。前年第三季我們談到能源與環境,包括綠色能源、節能的相關產業;第四季談科技產業,也包括工業4.0、物聯網等,與智慧機械都能夠相呼應。可見,無論是科技產業、基礎產業、服務業或文化創意產業,和所謂的5+2產業應該都有相當的連結。
李:不過談到「亞洲矽谷」,剛剛推出來的時候,其實爭議蠻大的。一個爭議是亞洲矽谷的定義為何,這點等下請校長來分享。另一個是,亞洲矽谷一開始提到又要成立產業園區,很多創業家就反對,認為台灣並不太需要再有一個實體的產業園區,而是在創業上、法令上,甚至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環境能夠做整體的提升。
所以知昂後來又發現,這個案子做了修正,不做實體園區了。行政院提出的新方案裡面,提到很多都是校長您強調的關鍵字,包括智慧化、軟硬結合、法令鬆綁、青年創業等等,這是一個蠻有意思的現象。是不是從亞洲矽谷開始,請您深入闡釋一下?
彭:據我的了解,亞洲矽谷是5+2裡面的第一項,當初推出來大家就有點好奇,到底亞洲矽谷所代表的意義為何?因為過去的「矽谷」是從電子業起家,但是發展到現在,整個美國矽谷都是以創新創業為方針,類型是以軟體業為主了。當初的電子業,現在都已經挪移到我們亞洲這幾個國家來。
李:新竹就是其中的重鎮。
彭:對。所以我跟一些園區的朋友談過,他們說這個好像有一點問題,因為美國的矽谷在定義上已經不是矽谷了,真正的矽谷就在台灣,就在新竹。事實上我們已經是世界的矽谷,不單單是亞洲的矽谷,那為什麼還要推出新的「亞洲矽谷」呢?
後來方案當然做了調整,現在政府所提出的「亞洲‧矽谷」,中間多了一個點,內容也跟先前不同,原來是以電子業為主,現在基本上是以IoT物聯網為主。這樣的發展方向,當然還是要關注半導體產業,它是物聯網的基礎;不過,也特別強調軟體的發展。
這就呼應到過去兩年,我們一直談到台灣未來產業的發展有幾個趨勢:
第一、 軟體與硬體結合。
第二、 製造業與服務業結合。
第三、 一定要以ICT為基礎來發展所謂的智慧製造、智慧服務、智慧行銷等領域。
第四、 節能減碳,因為這是國際的趨勢,也是世界多數國家通過的公約。
我想,不只是「亞洲‧矽谷」的內容與這些大方向呼應,應該說未來不管任何產業的發展,這四個方向都必須要注意。
2. 共享經濟與法令的磨合
李:可是還有一個議題,是去年我們比較沒有談到的。比如說以Uber為例,當我們談到智慧城市,談到服務業的智慧化,來賓對這類數位共享經濟的模式,大部分是朝法令鬆綁、開放的方向來思考。但以Uber來說,大都是普通的駕駛人去兼差的,可能沒有職業的駕駛執照,或面臨其他法規、管理上的問題,勢必衝撞我們既有的法令。請問校長您的看法?
彭:對,不僅如此,就在2016年12月中旬左右,立法院很快速地通過二讀和三讀,修改公路法77條,就是未來沒有依法申請經營汽車或電車的運輸,本來是處5萬到15萬的罰款,現在是10萬到2500萬的罰款,並且勒令歇業,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改變,而且是很快速地完成修法。我想政府和國會議員應該有他們的考量。
但是我們大家都會想到,整個政策的未來發展,一定會以民眾的利益為優先。而民眾是很聰明的,哪一個服務好,提出的條件比較優惠,大家就會往那個地方走。所以政府有一點兩難,因為它既要保護,例如在法令上保護既有的計程車業者,但它又必須提出一個適當的管理制度,兼顧開放與創新。這個兩難必須化解。
此外,若以圍堵或者是勒令歇業的方式,恐怕也無法真正阻擋國際上數位化共享經濟的潮流,因為引進智慧科技和行動通訊,一定是未來的趨勢。而且台灣人很聰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所以政府、現在的汽車出租業者、以及類似Uber的業者,三方可能要協調取得一個平衡。
我也了解法令剛剛通過的時候,Uber的業者就馬上在蔡總統的臉書陳情,所以我相信未來也許還需要一段時間,再思考看看怎麼樣以大眾的利益為優先,取得最佳的共識。但很重要的一點不能忘記,智慧科技絕對是未來整個產業必然的發展方向。
3. 無所不在的智慧化
李:剛剛談了亞洲‧矽谷,談了智慧服務及相關的創新創業,其實之前還談了很多智慧化的領域,包括5+2方案的智慧機械、綠能等等都和智慧化有關。甚至連金屬產業,我們以前說是傳統產業,現在也都要智慧化。甚至於我們談公共建設都要談到智慧電網、智慧交通等等,是不是智慧化已經無所不在?
彭:對。從2015年談科技產業,和遠傳電信的李斌總經理對談的時候,我們就提到everything is smart(萬物智慧化),所以智慧化真的無所不在。2016年談到公共建設,交通部前任次長、現任華航董事長何煖軒也特別提到,整個交通建設一定朝智慧運輸系統發展,包括ETC等等都屬於智慧科技。
在產業方面,無論是談金屬產業的金屬中心伏和中執行長,談精密機械的卓永財董事長,都提到智慧製造的概念。2015年談資訊業,邀請到台達電子技術長、IBM中國研究院前院長李實恭,他把主軸放在IoT物聯網,談的也是智慧化。他更是IBM所謂smarter planet (智慧地球)的主要推手之一。綜合這些重要來賓的觀點,我想以台灣強勢的ICT產業,加上我們優秀的人才,將來在智慧化產業的發展上,台灣的確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和潛力。
4. 國土規劃與都更
李:在這一段的最後,還要來回顧一件事情。雖然國土規劃的結語上個禮拜才剛剛講完,不過有些最新的發展我們可以做一點呼應。因為目前政府正積極推動都市更新,在蔡總統的要求下,內政部在11月底以前提出基本的方案,包括如何提高民眾和建商的誘因來做都市更新,特別是針對老舊的建築來做。這是否也呼應到我們不久前才請李鴻源前部長來談的,老舊建物的都更,對於都市來說刻不容緩?
彭:確實沒有錯。談到都市更新,李鴻源部長提到了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土地容受率」以及「災害潛勢圖」,把兩者合在一起,就看出必須進行所謂的「防災型都更」,老舊建物要優先更新。不過李部長的觀點跟目前政府做法仍有些差異,他特別從安全的考量來看,認為這樣的都更要以公辦為主,也就是由政府出面做出好的案例,才能把都更做得更好。
另一個是謝英俊建築師,他覺得都更不單單是把舊房子換成新房子,而是必須透過社區的共識、社區總體的營造,透過民眾的參與,以公共利益為優先做出決策,發揮政府的公權力與執行力,才可能把都更做好。
所以我看都更這個議題,必須進行整體的考量,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政府吹一個哨子,馬上就要達到所謂的KPI、達到某個量化的施政目標,這不是最好的執行方式。我們必須要從國土規劃這個高位、高層次的層面來著手,也就是李部長提到的,必須以土地的容受率為基礎,規劃一個地區能夠容納多少人,能夠提供多少資源來進行都更。當然最後都更的房價,也必須讓民眾負擔得起,才會成功。
5. 健康醫療的高位思考
李:接下來很重要的,是不是請校長談談新年度為什麼列出了四大主題,健康與醫療、社會現象與變遷、兩岸關係及邁向先進文明的國家?
彭:我想這些主題還是有邏輯性、系統性。第一個談健康與醫療,因為它攸關每個人的生活,是從小我出發。談社會現象與變遷,希望能夠向上提升,讓整個社會有正向的發展,談的是大我。兩岸關係是為了台灣的長治久安,也就是人我,意思是我們彼此之間怎麼樣能夠共存共榮。最後一季,則呼應這個節目當初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台灣的永續發展及邁向先進文明國家,進行整體的反思。所以我們以這樣的四大主題來規劃。
李:從校長進行很多專業的訪談,以及整合性的整理,我們發現,您非常強調橫向的整合。有些問題必須要拉到跨政府部門的高度,才看得到。例如少子化、高齡化這個主題,往往要拉到更高的高度,才能看清楚它對教育的影響,它對國家財政的影響。接下來我們馬上就要談的,它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健保和長期照顧,其實這些問題都息息相關,而且要拉到一個高度去看。
彭:是。所以在健康與醫療,我們規劃了五個議題。第一個是公共衛生,第二個是食品安全,第三個是長照,第四個是健保,最後談醫療產業和醫療的國際化。這些領域其實也跟社會大趨勢環環相扣,息息相關,但大部分議題,都是現在衛福部主管的範圍。包括衛福部已經在推的所謂「二代健保」,還有蔡總統和林全行政院長提的長照2.0等等,都攸關台灣每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健康與保健。在這部分,政府已經做了相當的努力,但假如有相關專家能從旁再來提醒,我覺得對政府的施政是有幫助的。我也覺得需要藉這個節目的平台,讓聽眾朋友一起來關心大家的權益。
李:可是這個問題真的排山倒海地來,例如人口結構愈來愈高齡,如果沒有一些新的因應措施,可以推估我們在醫療上的支出、長期照顧上的支出一定增加。可是底下工作的人口,在十年後又會明顯地減少,等於說繳錢的人變少,需要花錢的愈來愈多。從大趨勢來看,台灣的未來是不是非常嚴峻?
彭:當然非常嚴峻。跟健保、長照所面對的財務問題類似的,就是年金。各位也知道,最近政府在做所謂的年金改革,確實非常不容易,因為會影響到很多人既有的利益。各位聽眾假如回顧我們第一年的節目,有一個主要的議題就是少子化,少子化又帶來高齡化。當時我們在少子化的主題下談到教育,談到經濟的發展,談到人力的需求,還有產業的轉型,都是為了要因應少子化,同時也帶出了年金改革的需求。
當時我們邀請了政大法學院的郭明政教授,那時候就提到必須要射三支箭,就是降低給付、提高保費以及延後請領或者是延後退休。這三支箭,剛好是最近政府經過半年討論所得到的三個答案,其實我們早在兩年前就談過了,所以這是非常明確清楚的。當然這個過程中會有陣痛,因為會影響很多人的權益,可是為了台灣的長治久安和永續發展,我們還是必須朝正確的方向來走。
李:因此,我們相信像健保、像長照,面對高齡化趨勢,可能也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彭:是。所以對於二代健保,甚至未來的長照保險,我們也需要做出檢討和討論。
6. 社會現象與變遷
李:再來要談到,我們在節目中提了許多好的建議,可是這些建議如何在我們的政治環境中落實?或在社會輿論當中真正達到共識?這點,就和您談的社會現象與變遷密切相關了。
彭:是。在社會現象與變遷這個主題下,我們可能會談幾個議題。第一個談的是媒體,第二是國會與民主治理,第三個議題是法治與公權力,第四個是青年思維的轉變,最後是社會風氣的正向提升。我們希望透過這五個議題,來闡釋社會現象與變遷,希望帶來向上提升的正面力量。
李:這幾個議題都是很大的題目,我們要在哪些方面來落實呢?
彭:談到媒體,我們規劃的方向,大致是希望讓大家確實地了解,目前台灣的媒體發展走向鎖國,大部分報導一些芝麻小事,讓我們的國民變得眼光短淺。並討論因應這個現況,我們未來該怎麼走。第二個,當然大家都知道台灣存在著「名嘴治國」的現象,或者有些議題變成是理盲,我覺得這方面我們必須要澄清,甚至要提出批判。
對於國會與民主治理,我們也了解到,在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路途上,因為政權的競爭,施政變成以政黨的利益為優先,一切政治掛帥。所以怎麼樣走到以全民利益為優先,以良性競爭為正道,走到一個正向的民主政治,是我們希望能夠談的議題。
當然,談到青年思維的轉變,我們也希望,除了政府要照顧青年的所得和住房之外,青年也不要只以爭取「小確幸」為目標。類似以上的例子,我想在今年第二季,我們會對社會的各種現象做一些深入的討論。但同樣地,我們的角色是引出議題,不見得能對所有問題都直接給予一個答案。
7. 兩岸的交流與競合
李:至於攸關台灣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兩岸關係呢?
彭:兩岸關係是非常敏感的問題,但是要談到台灣的長治久安、永續發展,一定要觸及到兩岸關係。不過我們不會談政治面,因為政治的問題實在是層次太高。我倒是比較希望談教育文化的交流、科技學術的交流,以及人民在宗教、觀光、醫療各方面的互動。
此外,我們面臨人才的流動與各方面的競爭,怎麼樣創造台灣的存在價值,創造出大陸無法複製的經驗呢?如何發揮或建構台灣的競爭優勢,或者在兩岸合作上的不可取代性,我覺得這是我們要談的。當然,台灣也必須要有比大陸更良好的生活方式、更好的政治體制,才能夠讓台灣在與大陸共存的局面下,有更好的發展。
李:當然,我們過去談了不少兩岸在產業方面的競合。而在人才方面,舉例來說,最近有個新聞就是台積電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蔣尚義先生,赴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擔任獨立董事。是不是我們從這個事件出發,來談一下兩岸未來在科技、產業發展和人才方面的競合呢?
彭:我想在兩岸關係這個主題裡面,產業的合作與競爭是一定會談到的,其中必然包括經貿、環保、金融、科技等領域。
不過就長遠看兩岸的發展,不管在產業,或是在經濟、社會、文化層面,最後差異性可能會越來越小,這當然也是我們的期望。而到了那個時候,所謂人才的流動,或說你在哪裡就業,就不再是區域差異的問題,而變成個人生涯規劃的問題,由兩岸所提供的生活或工作環境,來決定人才往哪個地方走。其實現在某個程度上已經是這樣了。
所以我一直覺得,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需要建構更優質的文化傳統、人民素質,以及優良的醫療制度、生活型態、環境保育等等,才能不僅留住台灣的人才,也吸引大陸一流的人才到台灣來。也就是說,台灣的存在價值,最後一定取決於我們如何創造出總體的競爭優勢,讓大家覺得台灣的存在對於整個大中華來講,是絕對必要的。這才是台灣未來長治久安、永續發展,最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8. 邁向先進文明國家
李:在今年的最後,我們要談邁向先進文明國家,可說是您整體理念的核心。
彭:對,這個節目當初在規劃的時候,就希望能夠做三年。如果我們要達到台灣的永續發展,目標一定是建立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其中有好幾個議題,是我們必須要談的,第一個是我們的民族性與社會風氣。談到台灣的民族性,因為台灣具有很強烈的海洋和島嶼文化,而且台灣從歷史的長河來看是移民的社會,又受到大陸,受到日本,甚至美國的影響,我們和東南亞的互動這幾年也越來越多,所以我們整個民族性與社會風氣一直在改變,這部分應當加以探討。
第二,台灣的發展一定要與國際接軌。一直以來,我們的發展受到國際政治、社會、經濟等等很大的影響,我們的生活制度也隨著全球科技的潮流而改變。因為世界是平的,我們想在國際上爭取一個好的立足點,必須關注如何跟國際接軌,就是要有相當程度的國際化。
第三個議題,要談的是人權與人際關係,因為我們都知道,必須在民主與法治之下,我們才能夠擁有更優質的生活,所以人權絕對是我們要捍衛的。但是我們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關係,包括怎麼樣達到和諧、尊重、互相合作的互動模式,這是建構優質社會的基本條件,也是我們希望深入去談的。
第四,我一直非常在意我們生活的環境。我認為城市和環境的美學,是人的價值的具體呈現。我們曾經談論過都市與鄉村的風貌,也一直在談所謂的環境保育,就是希望我們是在一個非常優質的生活環境下,過一種優質的生活。所以我們在今年的第四季,仍然會談這個議題。
最後我想談一個更高層次的議題,就是生活美學。期許我們的生活方式能夠持續優化,無論食、衣、住、行、育、樂都非常優雅,終極目標也許就是一個大同世界吧。我一直覺得台灣有相當的條件,我們先天的環境非常優美,我們的人民都非常聰明,非常努力,值得過一個極好的生活。如果能夠強調生活美學的話,台灣大概就是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了,這是我具體的期望,也希望透過這個節目的討論,能夠達到這樣的目標。
李:非常謝謝您。下個禮拜就請節目主持人彭宗平校長,為聽眾朋友們帶來2017年第一季健康與醫療的導言。
彭:下個禮拜同一時間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