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23:00~00:00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主持人: 彭宗平
2016/08/22
21:13
智慧城市是什麼?除了無線網路的公共建設外,更要貼近你我的生活! 本集邀請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公共政策博士,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系周韻采教授,與您分享智慧城市的定義、基礎建設與重要觀念。 台北市曾通過「全球最大公共無線寬頻網路城市」認證,並於2006年獲「國際智慧城市論壇」智慧城市首獎,當時周教授於台北市政府研考會主委任內,大力推動相關的計畫。台北市如何讓世界驚豔?現在的台灣,如何在智慧城市這方面繼續讓民眾有感?請聽本集節目的分享!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公共建設,涵蓋的議題包括電力、水資源、智慧城市、交通建設及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等議題。我們首先邀請了陳士麟教授及楊錦釧教授分別來談台灣的電力及水資源的發展與建設。今天要把議題轉移到智慧城市,為大家邀請到的貴賓是元智大學的周韻采教授。周教授歡迎您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周韻采教授(以下簡稱周):主持人好,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彭:周教授是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公共政策博士。她是2011年獲得艾森豪獎的學者,目前在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系任教,也擔任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副執行長及中華民國台灣女童軍總會理事長。周教授曾擔任中華電信的獨立董事,並且在2004到2006年擔任台北市政府研考會主委,在她的任內負責推動台北市無線寬頻計畫,使台北市通過全球最大公共無線寬頻網路城市的認證,並且在2006年獲國際智慧城市論壇「智慧城市」的首獎。她的專業領域是電信政策與大數據,具有深厚的學養及實務的經驗,很榮幸邀請周教授來節目討論智慧城市這個議題。
1. 從繳費到投票,未來生活全面智慧化! 彭:我們首先要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所謂的智慧城市是什麼?現在大家都在談everything is smart(萬物智慧化),我們有智慧製造、智慧服務還有智慧銷售等等都是談智慧,談到整個城市、政府的運作也要智慧化。所以智慧城市這個概念,慢慢地民眾已經大略曉得,但是所謂的智慧城市,它所涵蓋的實質內容與定義,您是不是可以先分析一下? 周:其實智慧城市它應該涵蓋各個面向,可能包括基礎層,就是所謂的公共資訊建設;然後到民眾的使用端,也就是載具,例如我們的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等這些無線載具;再來就是在載具上面的服務應用,現在大家都很習慣使用的App就是服務應用。所謂智慧城市,就是基礎層、使用端、服務應用三合一的概念。過去主要是靠政府在做智慧城市概念的推動,但是到了現在,大部分的狀況都是由公私協力,或是民間直接把所有創意組合起來。就是在政府部門以及私部門,以資訊為基礎的新創服務發展,構成了智慧城市。 彭:所以智慧城市至少包括了政府的服務與治理,當然還有公私協力、私部門的服務等等,應當非常重視與民眾的互動。 周:是。 彭:所以一座智慧的城市,應該讓民眾感覺到政府的運作,以及它和人民的互動是智慧化的,民眾是透過什麼方式來體會? 周:大部分民眾會跟政府接觸,很多情況就是使用政府的服務。第一線的,一定就是像報稅、停車繳費、或是上醫院、學校等。使用政府所提供的服務,如果很快速、便捷的話,就會有感。以前譬如說繳學費,你可能要拿現金袋;後來好一點,你可以去銀行或超商繳。現在智慧化,可能有人就會想,是不是用手機直接「嗶嗶」刷一下,就可以繳學費了?這就是第一線,讓民眾感受到政府的服務是相當便捷的。
第二個就是輿情反應。例如民眾在生活、工作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政府提供協助,或是民眾想要向政府反應。這個時候,政府對輿情是不是能夠最快速、最便捷地處理?最早民眾可能要到市政府找他們的櫃台去反應,後來好一些,可以打電話過去。十年前開始,各級地方政府都開始推所謂的1999專線,讓民眾一通電話就可以告訴政府我想要什麼。而在智慧城市,是不是能夠更便捷?民眾無論用簡訊、Email、QR code,或其他各種管道,是不是都可以第一線跟政府接觸?
最後第三種就是投票。很多國家已經開始接受數位投票,除了不在籍的國民可以數位投票,甚至也在研擬一般民眾數位投票的可能性。未來,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真正地「投票」。不是網路上大家常講的,沒有效力的意見調查,而是確認身分之後就直接投票。這個也是當前智慧城市的重要議題,就是「數位民主」。以上幾個面向都是政府可能應用的方向。
2. 智慧化不就是電子化嗎?有何不同? 彭:我們上一季的主題是服務業,也談到智慧化的服務。當時曾經談到,智慧服務的概念,是起源於所謂的電子商務,可是電子商務已經沒有辦法涵蓋現在的智慧服務。您剛才談到整個智慧城市或智慧政府的發展,在十年前,可能大家所聽到的名詞是電子化政府,但是智慧化不等於電子化,或者說電子化其實是智慧化的基礎。所以從電子化過渡到智慧化,還加了哪些元素進去? 周:在十年前,所謂的電子化往往是以電腦為基礎,都是以所謂Web-based,就是桌機版網頁的介面在傳輸。它的限制,就是使用者必須在一個固定的地方,有一台電腦,才能上網去使用或接觸各種服務。我覺得智慧化的意思,某種程度上就是更進一步,它已經跟你的生活完全結合在一起。我現在可以一面搭捷運,一面看新聞;我可以在路上抓寶可夢,這是最近大家最夯的。像這樣子的服務,它已經鑲嵌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這個才叫智慧化。過去的電子化,其實它是限定在一個人機介面上;而現在的智慧化,已經超越固定式的介面,藉由行動通訊進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 彭:也許簡單來講,以前叫做IT(資訊技術),現在叫做ICT(資通訊技術),因為C就代表communication(通訊),而且communication現在還代表行動通訊,時時刻刻都可以上網。從資訊化再加上行動通訊,就帶來智慧化的概念,民眾隨時都可以使用各種服務,來處理很多的事情。但我們馬上就想到,建構一個智慧城市,使用的科技當然是ICT,可是哪些基礎建設是一座智慧化城市所該有的?
周:第一點,行動上網的網路本身要完備。尤其現在很多的應用,包括電競的應用,或現在很多追劇族,所有download(下載)的內容,都要使用大量的頻寬,所以它必須是行動網路,同時又要高速,這一定是基本條件。因此,如果整體的網路建設不到位的話,是沒有辦法提供的。尤其是現在很流行的直播、素人、網紅(網路紅人),都可能同時有十幾萬、二十萬人上線觀看、互動,因此需要這樣的網路基礎建設。第二點,就是當我有這麼大量的頻寬之後,怎麼去呈現智慧化的服務,能夠讓民眾、使用者在第一線就有感。這點應該取法民間的創意,或是公私協力,像最近流行的網紅,還有陸續成立的OTT(over-the-top,概念上屬於網路影音服務)的電視台,例如雅虎TV等等。要讓這些新的應用發展起來,且能夠跟原來城市的網路基礎建設搭配,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彭:所以基礎建設就包括您剛才提到的寬頻網路,能夠進行大量的數據傳輸,可能也加上所謂的IoT(物聯網)是嗎? 周:對,基礎建設應該會包括物聯網。 彭:除了物聯網,可能還加上雲端大數據等等,結合起來會讓智慧城市的功能更強大,民眾的感受更直接,是不是這樣? 周:是的。
3. 台北市獲得智慧城市首獎的經驗 彭:我們談了智慧城市所需要的建設以及使用的科技,也知道在周教授擔任台北市研考會主委的時候,台北市曾經獲得智慧城市的首獎。是不是請您談談,當初您在台北市研考會主委任內,推動台北市「智慧城市」建設的經驗。這件事雖然發生在10年前,但是當初的發想,與您所做的工作,還是奠定了台北市作為一座智慧城市的基礎,這個經驗是不是可以分享一下? 周:當初我們推動智慧城市,是基於很多市政顧問給我們的建議:無線寬頻應該是新時代公民具有的數位人權。台北市過去一直扮演地方政府治理的領頭羊角色,大家都在思考台北市怎麼提供更好的服務,能夠更上一層樓。所以在馬英九市長第二任的時候,就決定把台北市建設成無線寬頻的城市。某種程度上,這個部分剛好是我的專長,所以我就負責了這個計畫的推動。
我們的想法,是希望達到「無線城市」的目標,也就是anytime, anywhere, and any device,民眾可以隨時、隨地、用任何一種裝置,在台北市接取到無線網路,可以上網。藉由這項建設,讓民眾的上網行動化,包括我們剛剛講的所有智慧化服務,都能夠進一步地發展。當然在發展、建置的過程中,也有很多有趣的經驗。 彭:我先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花錢不花錢? 周:我們當時和民間業者合作,進行了一個「BO」的標案,就是「BOT」(興建—營運—移轉)的「BO」;也就是說,我們給廠商9年的建置與經營的權利,它要自負盈虧。所以在這個計畫中,政府並沒有編列預算。 彭:政府提供了哪些誘因,讓民間願意來做這件事情? 周:我們所謂的O就是指業者負責營運,表示它可以向使用的民眾收費,民眾付費上網就是它的營利來源,同時它也可以獲得一些廣告的收入。 彭:所以沒有編列預算,就可以得到世界首獎? 周:某種程度上,是的。我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雙贏的策略。 彭:剛才我也提過,這項建設,讓台北市在國家智慧城市論壇被列為首獎。當初申請的過程如何? 周:我們大概是2004年9月開始興建,到2006年,我們已經做到第三階段,也就是說,台北市的無線網路訊號,大概已經覆蓋全市人口的90%,所有的公共建物以及7-11就是統一超商,還有捷運站全部都布建了。因為馬市長當時的國際知名度很高,很多國外媒體都報導這件事,許多國際友人來參訪,很多國際城市的代表也來看過,他們覺得很驚艷。因此我們就想,我們是不是世界第一?當然對台灣來說,希望世界能夠看到我們,所以在一些資訊專家的建議下,把我們介紹給ICF(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就是智慧城市論壇,後來論壇的主席還親自來台灣,邀請我們申請參加ICF的競賽。 彭:當時台北市也成為「全球最大公共無線寬頻網路」的城市,意思就是在無線寬頻網路的布建,台北市已經相當地成功。因此,在十年前的那種情境下,台北市民是否會覺得,台北市真是一個智慧的城市?或者說當民眾到國外去,他對於台北市政府所提供的工具,還有市民與政府的互動,是否會覺得比國外的城市更方便?當時有這種氣氛嗎? 周:是的。因為我們等於是全世界第一個做到大面積無線寬頻網路覆蓋的城市。當初全球第一個開始建置的是Google,它號稱要幫舊金山建置WiFi網路,但是就連Google,都是採取單點式的布建,就是我們講的hotspot(熱點,亦即在熱點附近才有無線網路的服務),只有台北市做到大面積的全區覆蓋。
尤其我們又用了一個公私協力的模式,在當時,這些都是世界性的創舉。因為Google是民營企業,而且它只做到hotspot(熱點)。後來香港在做的時候,也是做熱點,而且它是委外,政府還是出錢了。所以從很多的標準來看,我們當時真的非常令國際驚艷。因此,當時台北市得到首獎基本上是毫無意外、毫無懸念的,在事前就已經感覺到,應該會有這樣子的佳績。
4. 公私協力、政府出資雙線並進 彭:大家常常提的是BOT,可是您剛才只提到BO,那這個T又在哪裡? 周:因為WiFi設備跟所有的電信設備一樣,都有折舊年限。WiFi設備一般的折舊年限大概是7年到9年,所以到了9年後它一定要汰換。所謂的T是指transfer(移轉),我們考量過,對業者來說9年合約結束之後,就算把設備移轉給政府,也都已經是必須汰換的器材,並沒有意義。所以我們當時就把T去掉,也就是說只有B和O,就是Build and operate(興建與營運)。 彭:我們這一季談公共建設,將要談的最後一個議題,就是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而在10年前,台北市已經做出無線寬頻網路的BO,對於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是非常成功的一個案例。從台北市這個經驗出發,我知道後來台灣很多城市也要往智慧城市這方面發展,據您了解,台灣其他縣市目前的情況大概如何? 周:馬市長後來競選總統,2008年當選總統後,在中央開始推一個計畫叫做「i台灣」,就是基於當時我們在台北市推動的經驗。但是「i台灣」的困難在於,我們評估過,在台灣可能只有台北市最有條件由廠商來做BO,因為它的人口密度高,經濟效應才會浮現。但是在其他的地區,除了高雄、台中還有機會以外,恐怕都沒有辦法達到。
所以當時「i台灣」就由政府全部出資布建。在這個基礎之上,各縣市政府就搭著「i台灣」的骨幹架構去發展它們的應用服務,例如行動醫療或消防通報系統等等應用。 彭:所以很多的縣市推出的「政府服務電子化」,都是搭著這個平台來布建的。 周:是。 彭:您剛剛講的「i台灣」其實就是智慧台灣,應當是馬政府當時推動的「愛台12建設」一個重要的項目。 周:的確是重要的項目。 彭:所以在馬總統的任期裡面,一直在推動智慧台灣的建設? 周:是。等於是從過去在台北市的經驗延伸,把資訊當成一項重點建設,這也是普遍獲得民眾認同的政績。 彭:非常感謝周教授到節目來談智慧城市。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個禮拜同一時間,我們還要請周教授繼續談未來智慧城市的內涵,特別是隨著ICT科技的引進,未來的智慧城市應該如何深化?政府怎麼樣因應科技持續的發展,建構未來的智慧城市?《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