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23:00~00:00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主持人: 彭宗平
2016/04/04
24:05
台灣重要的基礎產業:金屬業、紡織業、農業、石化業、機械業,有哪些共同的優勢?又有哪些類似的困境?
當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這些基礎產業轉型與升級的現況如何?
某些帶來極高產值、從業人員極多的基礎產業,不知擔負台灣多少家庭的生計?可是我們也同步面臨污染問題,如何在經濟產值與環境保護間求取平衡?
為何產學合作對基礎產業十分重要?當基礎產業紛紛引進高科技,台灣青年的薪資與未來發展,希望在哪裡?
引言:
製作人李知昂(以下簡稱李):
聽眾朋友您好,歡迎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李知昂。今天知昂非常榮幸,因為這是節目今年的新嘗試,每一季的結語會由知昂以製作人的身分,跟彭宗平校長進行對談,校長您好。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李:能夠有機會和您一起在空中對談,真的是誠惶誠恐。
彭:哪裡,你太客氣了。很多聽眾朋友可能不知道,這個節目有兩個製作人,一個是李知昂先生,一個是李心茹小姐,他們都是得過金鐘獎的人,來擔任我們節目的製作人,我一直覺得非常榮幸。
李:在節目製作過程當中,知昂才覺得學習到非常多,特別校長找了很多重要的來賓,非常全面性地來看跟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有關的議題。這一季談的是基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探討了金屬業、紡織業、農業、石化業、機械產業,其實所有這些產業很早就有產業升級的意識,是不是也努力了一段時間?
彭:當然,各位聽眾假如去年有聽過我們節目的話,您會發現,我們這一季的主題加了動詞。去年我們談過教育與人才培育、少子化、能源與環境,最後一季談的是科技產業。但是我們到這一季,主題是「基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很重要的就是談轉型與升級。
雖然經濟部跟經建會曾經分別地提到「傳統產業」這個名稱,而且很多老百姓都知道所謂的高科技產業及傳統產業。可是到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的情況下,特別在台灣,恐怕再用「傳統產業」這個詞會有點誤導,因為所有的產業都在轉型、都在升級。而且經過我們這一季的討論下來,大家可以知道,所謂的傳統產業這四個字,已經不太適用了,因為所有產業都有科技的元素進來,所以我們覺得用「基礎產業」比較恰當。
1. 從金屬產業,談基礎產業引進新科技與節能
李: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基礎產業引進新科技的意願非常高,好像它的利潤也不錯。我們去年的最後一季科技產業,談到工業4.0,其實這一季,金屬中心的伏和中執行長也談工業4.0。他舉了很清楚的例子,比如說數位手工具,我用這種手工具去鎖螺絲,就可以很精確地量出每顆螺絲鎖得多緊。對於基礎產業大量採用新科技,您的看法是?
彭:剛才我提到,我們所有的產業都在進行轉型與升級。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灣從1950年到現在,經過60幾年的發展,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我們累積了很多的人才。這要拜我們教育成功之賜。雖然現在教育有很多的問題,我們在去年已經談過了,但不可諱言的,我們的教育就長期來看,基本上還是相當成功。
另外,我們也累積了很多的技術。加上這幾年來在ICT,所謂資通訊技術的發達,引進了很多新的元素進來,也就是創造很多新的可能。當然所有的產業都要面臨國際競爭,也要考慮到環保、節能減碳等等,但除了這些之外,總體來講,大家看到兩個很重要的趨勢:
第一,從資通訊這方面來講,大家看到所謂的IoT,就是所謂的物聯網。我們在去年請過前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博士上節目,曾經談到,物聯網是很重要的趨勢,事實上它已經運用在每一個領域了。
第二,在產業界也有工業4.0的趨勢,所以工業4.0跟物聯網是相輔相成的。就是在任何一個產品的製造過程裡,先設置sensor就是感測器,來感測你的元件或產品,記錄下它生產的條件與它的現況。經過internet(網路)我們可以傳輸這些資料,然後再經過判讀;判讀之後我們做決策,做了決策之後,再回饋到製程改善。所以剛才你提到金屬工業裡面的數位手工具,就是加了一個感測器。
而在去年,我們也曾經邀請中鴻鋼鐵的陳董事長,他也特別提到,現在拜IC產業的發達,所有的IC元件可以做到輕薄短小,所以以前不能放感測器的元件或工具,現在都可以放得進去。因此,可以看到各種產業都拜科技發達之賜,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跟性能的提升。
李:對,不過金屬產業也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加工金屬材料,常常要把金屬融掉,需要高溫,所以它在節能方面也面臨很大的挑戰。
彭:沒有錯,在金屬方面當然是如此。不僅是金屬,像石化產業也需要裂解,需要高溫,當然溫度沒有像金屬工業那麼高,但是能量的需求是一定要的。可是重點在於,單位輸入的能量跟產值的比例,是不是能夠下降?也就是說,如果你的產值提升了,單位輸入的能量減少了,這時候你還是能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所以能量的需求是絕對需要的,可是最重要的,還是在製程方面是不是能夠有所改善。
2. 紡織業的聚落效應與汙染防治
李:談了金屬產業,下一個紡織業也給知昂非常深刻的印象。因為台灣的紡織業很有競爭力,像我們訪問了紡織綜合研究所的白志中所長,他說外國客戶來台灣談紡織的生意,好像談一談,準備離開要上飛機的時候,可能已經可以看到產品的樣本了!我們怎麼做到這件事情?這是非常神奇的。
彭:其實台灣很小,南北只有四百公里,但是我們在很多的產業都建立很好的聚落。事實上剛才你提到的金屬產業也是如此,我們知道台灣的金屬產業也有很好的供應鏈跟產業聚落。包括像伏和中執行長提到,在南部他們有一些很好的廠商,比如說他講到扣件廠,講到高爾夫球頭的廠商等等,他們都可以在一個很小的地方之內,找到客戶所需要的原料商、設計商、製造商等等。
紡織業也是一樣的。大家知道,我們台灣是從輕工業開始發展,所以紡織業幾乎是我們第一個切入的工業。起先從所謂的上游,棉、麻、絲之類的原料開始發展,後來引進人造纖維;再加上完整的織布、染整,到最後的成衣。這一連串上、中、下游的整合在台灣做得非常好。雖然現在有很多的紡織業者,特別在成衣那個部分,已經外移了,但是我們還保留了很好的技術,包括設計等都很優秀。
另外就是白志中所長特別提到的,台灣有很好的機能性產品。現在世界上70%的機能性紡織品原料布,都是台灣生產的。所以外國客戶來,要看到所謂的高端產品,當然要找台灣。而且台灣從OEM(原廠委託製造代工,設計圖等智慧財產權屬於原廠,並掛原廠的品牌銷售)一直發展到ODM(原廠委託設計並代工,原廠僅提出規格,從設計到製造都由代工廠包辦,只是掛原廠的品牌銷售,也就是俗稱的貼牌,因此這類代工的技術水準可能較高),再加上現在的創新自有品牌等等,整體來看,因為我們的上、中、下游整合得非常好,而且距離不遠,所以可以很快速地deliver,就是把產品的樣本呈現出來,馬上提出客戶所要的東西。
李:可是這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們常常說汙染、汙染,其實汙染的「染」字,它就是從紡織業來的一個動詞,表示紡織業也有汙染的問題。
彭:我可能藉這個機會,賣弄一下我的中文。記得我在初中二年級的時候,就看到很多同學把染字裡面的「九」寫成「丸」,多了一個點。我最近在台北101看到有些人在示威,他們那個染也多寫了一個點。但是我初中的老師告訴我們,說這個染字的由來,是因為當初要染布,它的顏色來自於草木,而且要利用水,連續做九道的程序。所以這個染字裡面的九,是來自於九道的程序,染字是這樣來的。
大家談到紡織業,恐怕印象最深的就是染整,因為染整有所謂的汙染。當然現在有很多的紡織業,特別是在中游染整的部分,很多都已經外移了。可是,即使對於留在國內的廠商來講,以現在防治汙染的技術,要把染整的汙染消除或降低,並不是大問題。所以我覺得,台灣要不要把紡織業的上、中、下游供應鏈做得很完整,主要問題還是成本的考量。紡織業的汙染,在台灣應該已經不是一個大的問題了。
3. 農業的健康、卓越、樂活與國際競爭力
李:接下來講到農業,我們這次請到農委會前主委陳武雄陳主委,對他的好幾個觀念,印象非常深刻。比如他用數據很清楚的說明,台灣農民擁有的農地面積小,明顯是小農制,所以要跟美國這種大農競爭,一定要靠有機、無毒、高品質,而且要建立品牌形象。或者他著墨很多的,像農村再生,最重要就是人的再生,這幾點都讓我們非常的感動。
彭:沒有錯,陳主委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大學畢業之後,從基層做起,一直做到省農林廳廳長跟省政府的秘書長,後來擔任農委會的副主委跟主委。在職期間,他也去美國伊利諾大學進修,念了博士學位。所以他基本上對台灣的農業的發展,是非常清楚的。
另外,他也是我們進入WTO農業談判的代表,知道整個的國際潮流跟趨勢。據他這樣的經驗與高度,還有他的學歷與訓練,他很清楚地知道,台灣農業發展應該採取的方向。所以他在農委會主委任內,提出了所謂的「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這裡頭他特別強調三個重點,第一個是健康,第二個是卓越,第三個是樂活。
健康其實針對的就是我們的食安,食品安全。卓越就是要把技術帶進來。農業雖然看起來好像是很原始的產業,可是把科技元素引進之後,不僅它的生產方式可以改變,連服務、銷售都可以靠現在的技術來優化,所以追求技術的卓越,絕對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包括我們說所謂的環保、節能、減碳等等,農業都有機會靠引進技術來做到。
第三個就是樂活,也就是說今天發展農業,必須要跟人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讓人們真正享受到農村、農人的快樂。所以他提到健康、卓越、樂活這三個重點,是我們整個精緻農業發展的方向,這是第一點。
再者,行政院也在2010年提出「農村再生條例」。他也提到,在立法院討論的時候,他原來是希望在十年內投入一千億,但是立法委員主動加碼,加到一千五百億,希望能夠讓四千個農村再生,讓農村美化;特別也提倡休閒農業,讓農村活化。所以經過這一些過程,包括立法到政策的執行,從這些角度來看,他一定會想到在農業這方面,怎麼樣回到人的基本價值,以及讓台灣怎麼樣在世界的競爭下,找到台灣的生存之道跟我們的利基。當然,也再次對我們現今能採取的行動,提出具體的建言。
4. 石化業的經濟規模 vs. 汙染,有解嗎?
李:談到石化業,我有很深刻的感想。在做這個節目之前,其實我知道台灣石化業的年產值很高,但是沒想到有三兆這麼高,可能比很多產業加起來還要高。這個想起來真的有點沉重,因為石化業如果通通不要,影響太多人的生計了!可是石化業怎麼做都難免有汙染,該怎麼辦呢?校長您一直很強調節能減碳,可是在石化業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
這一次您訪問台塑化的陳寶郎董事長,他在這方面,等於是從基層做到最高層,專家中的專家。您們怎麼看台灣整體發展方向上一個很大的矛盾:就是石化賺很多錢,可是它的汙染要怎麼解決?
彭:我可能要藉這個機會,跟我們聽眾透露一個小秘密。陳寶郎董事長從成大化工系畢業之後,服完兵役就進了中油,從操作員做起,到現在已經將近五十年。他真的是一部石化產業的活字典跟見證者。可是,當我邀請他來這個節目的時候,他非常的小心。他說他經常被記者採訪,回答還算容易,可是他聽到過去我們所製作的節目,他說這個節目品質非常高,得好好準備。所以陳董事長事先就請我到他的辦公室,在台塑石化的董事長辦公室,我們先操兵、練兵了一個半小時,他才決定上我們這個節目,怎麼樣來談他的理念。所以你可以知道,陳董事長上我們這個節目,第一是有備而來。第二,他也很希望藉這個場合,能夠把他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你剛才提到汙染,現在好像大家對石化業,直覺的印象就是汙染。特別是新竹的聽眾,以前對李長榮跟新竹化工的抗爭,大家印象深刻,覺得它就是一個汙染源。但是我們要看看台灣過去的發展,就像你剛才提到的,整個石化產業年產值有三兆,事實上它是當初我們發展輕工業時,非常重要的一個產業。觀察台灣從輕工業過渡到重工業的過程,假如我們當初沒有發展石化的話,台灣今天恐怕不是這個局面。所以你剛才講到產值有三兆,我想非常清楚的,它所代表的是台灣產業的能量;另外,從事石化業的員工也相當的多。
陳董事長就特別提到,假如我們回過頭去看看台灣的石化,他覺得有很多必須讓政府跟民眾知道的重點。例如台灣的石化從1970年開始慢慢地起飛,耕耘到現在,台灣的石化政策到底在哪裡?這就是最上層,就是政府一定要讓大家知道,到底台灣石化的政策是什麼?要怎麼去發展?因為石化產業包括了上游、中油跟下游。假如今天大家說石化是一個汙染源,是耗能的,台灣決定石化業不做了。或者台灣決定要減少上游的石化業,例如要減少輕油裂解廠、減少乙烯等原料的產量,那政府應當讓大家知道。
可是陳董事長也同時告訴大家,當上游的產業離開之後,中游、下游就一連串地受到很大的影響,而且我們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他也特別舉了例子,假如今天乙烯從國外進口,跟台灣自己生產,單單運費就差了一倍。
所以台灣一定要考量以上種種因素,訂定一個清楚的石化政策,政府的立場要清楚,不能模糊。當政策清楚了之後,企業才能夠有所依循。民間團體也要先了解我們的法令在哪裡、政策在哪裡,才能夠有所依循,哪些該抗爭,哪些不該抗爭。這是第一個,石化政策必須要清楚。
第二個,就是要做好國土規劃。陳董事長舉了一個例子,像高雄因為發生過氣爆的關係,大家擔心地下都是石化管線。該怎麼辦?當初石化產業的發展,是從高雄的東邊做所謂的一輕、二輕開始,問題是港口在高雄的西邊,無論進口原料、出口產品都要靠地下的管線。要解決這個問題,另找更合適的地點作為石化專區是個辦法,基本上也獲得中央、地方政府甚至民間的支持。但是關於石化專區的設置,從高雄氣爆到現在已經過了一年半,政府還沒有任何動作。所以國土規劃要做好是重點。例如石化專區是不是要做?放哪個地方?政府一定要有明確的規劃,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是環評。任何產業都需要接受環評,但是我們環評的標準在哪?他也很感嘆,就是國外的標準跟台灣的標準比起來,我們比別人嚴格十倍,甚至更高。但是標準如果很清楚,企業就有所依循,如果標準清楚,業界就沒有所謂的理由說不做。
第四個,今天石化業人人喊打,到任何一個地方去設石化產業的話,地方政府就帶頭反對,因為對地方政府沒有好處。所以他特別強調,是不是財政劃分法要重新訂定,讓接受石化產業的地方來輔導產業,同時地方也因此受益;而那邊的居民在受益之外,還有工作的機會。所以這個部分應當清楚訂定。
第五個,他覺得石化產業一定要在國際平台上跟人家競爭,所以區域貿易協定要趕快簽訂。假如對於這五個建議,能夠得到好的答案,他覺得其他部分不是大的問題。
業界要有競爭力,要節省成本,它一定會致力減少耗能;它的汙染也要減少,才能夠設廠。另外,業界一定要把工安做好,因為過去一連串的工安問題,讓民眾不安,也嚴重影響企業的獲利。最後,能耗、工安跟環保問題解決了,我們的企業就能往前走。所以很重要的是,對於石化的發展,政府、產業跟人民三者缺一不可,一定要共同來面對。而且對台灣整體的發展,石化產業畢竟還是一個重要的項目。
5. 青年薪資提高有望?看機械業的產學合作與研發
李:其實我們這一季,會把主題定成基礎產業,也跟我們訪問機械業的來賓有關係。是不是請您說明一下?
彭:其實我們剛開始,題目是定成「傳統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可是當我們跟上銀科技卓永財董事長聯絡的時候,他一看到這個主題馬上反映,說好像不應該叫做傳統產業,應當換個名稱。因為所謂的傳統產業會給人刻板印象,在台灣我們要談的產業都有科技的元素,也都是科技產業。
李:他會特別這樣反映,是不是因為上銀本身,還有台中整個聚落很多的精密機械產業,就是引進高科技的一個代表?
彭:沒有錯。卓永財董事長為了上我們這個節目,前後延了四次。他一直很想來,但是因為常常要跑國外,跑國外就代表著上銀科技是一個國際化的公司。他在國外設很多的研發中心,常常參加國際的展覽。
另外他特別要強調一個訊息,就是台灣的機械業是整體產業的縮影,機械業是一個火車頭。大家所謂的高科技產業,不管是面板、半導體等等,機械產業都是它最重要的源頭。我們今天發展醫療產業,甚至更多其他科技產業,都需要機械業,所以他說機械業也是科技業。現在如果繼續往工業4.0發展,需要結合感測器、結合物聯網等等,還包括台灣現在也需要很多的特殊材料、高級材料,這些元素台灣都有,所以台灣的機械業應該早就科技化了。
李:在卓董事長的訪問當中,還有一點是讓我們聽眾朋友,包括知昂自己都非常感動的,他真的很關心台灣的技職教育和青年就業。有趣一點的說法是,好像年輕人看到希望了,薪資可望上漲一些,您怎麼看?
彭:其實他不僅關心技職,也特別關心整個高等教育,他也是教育部高教的審議委員。事實上對於台灣的教育,還有台灣的學術研發,他一直都有很多的意見,可能是業界裡面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經常在各個場合建言,技職教育一定要做好。另外,他認為產學合作一定要做好。因為他一直覺得,台灣的大學有很多的資源、很多的技術、很多的人才,如果善用的話,產業本身是獲利最大的。
他推動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已經做了16年了,每年的獎金高達一千萬。他也跟很多大學成立了聯合研發中心,而且給學生做研究的薪資不手軟。他跟清華的聯合研發中心,碩士生以學生的身分,一邊攻讀碩士,一邊參與上銀的產學合作進行研究,一個月可以領三萬塊錢,博士生可以拿到六萬塊錢。這確實是個非常高的投資,可是最後受益的也是上銀。
在這裡,我也特別有一點感慨,如果我們的企業界,有更多像卓永財董事長這樣的人,我想台灣青年的薪資絕對會提升。另外,我也要藉這個機會呼籲一下,特別是我們的電子業,吸引了很多的一流學生到電子產業去,還有其他的高科技產業,吸引了很多一流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社會的公共財,因為是政府投資教育,用老百姓繳納的稅金,培養這些人才,最後都為這些企業所用。但是企業是不是能夠發揮更多的企業責任來回饋呢?即使不是回饋給社會,至少應該回饋到學校來,能夠加強產學合作,給學校更多的經費從事研發,帶動整體科技水準的提升。所以在這裡也要特別呼籲,期待台灣各行各業的人一起來效法卓永財卓董事長。
李:校長剛剛點到一個重點,上銀科技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們投資學校的研發,投資到學生,也就是未來的人才身上,其實讓企業自己第一個獲益,而且對台灣整體帶來的益處,更是沒有辦法估計的。
彭:沒有錯。我特別要呼籲電子業。因為電子業,特別是半導體,我們要做到所謂的十奈米以下,這需要很多的高深技術、很多人才的投入,如果能夠跟學校合作,助益很大。企業界一點點錢對學校來講都是一筆大錢。
6. 基礎產業發展,亟需政府與產業、民眾共同努力
李:這一次對五個基礎產業整體來看,我們發現有些問題是這些基礎產業共通的問題,校長是不是也可以給我們聽眾朋友,以及政府、社會、企業一些整體的建議?
彭:對,發展任何產業,大家都需要考慮幾個因素。第一個,絕對是人才。台灣有很優秀的人才,當然也需要引進國外的人才,人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第二個是技術,第三個政策,第四個資金,四者缺一不可。
我們談到基礎產業,已經發現基礎產業跟高科技產業,其實沒有明顯的分野,因為所有的基礎產業都已經有科技的元素。因為引進科技的元素之後,它的附加價值,還有它的特色,都可以因此而提升。
另外,我們大家都知道,製造業跟服務業如果能夠結合,會相得益彰。我們講到工業4.0,講到所謂的IoT物聯網,都會看到製造業跟服務業的結合,而創造更大的價值。
再者,就是大家考慮到所謂的紅色供應鏈,整個區域經貿的組織,還有國際競爭,這些問題都是合在一起的。任何的產業,包括我們下一季要談的服務業跟文創,都一定會面臨國際的競爭,而且跟區域經貿組織都必須要結合。
接著,我們一再談到節能、減碳、環保,因為這跟整個地球的發展,跟我們人類的未來前途都息息相關,所以各種產業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強調節能、減碳跟環保。
最後一點,在基礎產業這一塊,我們可以看到台灣能量的解放。也就是說,不管是金屬、農業、石化,或是紡織業跟機械業,從我們邀請的五個與談者,大家可以看到每一個產業,大家都非常地努力,盡心盡力把它的技術、把它的特色發展出來。所以台灣整體未來的發展,是很光明、很有前景的,因為每一行業的人都在把他們的能量最大化。
我們能夠怎麼樣配合這些產業呢?我想政府一定要加油,我們立法部門要加油,包括跟國際的談判,區域經貿的加入,以及各種立法,節能、減碳等等,都需要一起來。政府跟立法部門作為前導,人民作為後盾,台灣基礎產業的發展絕對是非常光明的。
李:今天非常謝謝校長,為我們帶來這麼精彩的結語。下一季我們要帶來什麼樣的主題,是不是在下個禮拜就會有很明確的方向?
彭:是。再回顧一下,我們去年在產業的部分特別談到了科技產業,今年第一季談的是基礎產業,而我們下一季要聚焦在服務業與文化創意產業。事實上,服務業跟文創在我們台灣整體的產業總值已經超過七成,它是非常重大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下一季將要聚焦在服務業跟文化創意產業。
李:《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下個禮拜我們就請主持人彭宗平校長,為大家帶來服務業與文創產業的導言,關心跟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相關的重大議題,我們下個禮拜空中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