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6: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彭宗平
2016/03/28
22:54
未來的工業用機械,將往哪些方向發展?
台灣機械業的未來在哪裡?跟工業4.0有何關聯?
一般人的印象中,大學的研究跟產業應用往往有鴻溝,為何上銀科技有完全不同的觀點?他們的經驗是什麼?這些產學合作的計畫,又如何影響青年就業,甚至讓台灣年輕人的薪資更有希望?
機械的未來,影響許多青年的將來!而人才的培育,更是機械產業的決勝關鍵!特別邀請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與您分享精密機械產業快速進擊的秘訣!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討論的主題是基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涵蓋的議題包括金屬產業、紡織業、農業、石化產業以及機械產業。上個禮拜我們非常榮幸,能夠邀請到上銀科技的卓永財董事長,來節目跟大家討論台灣的機械產業。今天還是要繼續請卓董事長,特別來討論台灣機械產業的未來發展,董事長歡迎您。
來賓卓永財董事長(以下簡稱卓):謝謝,各位聽眾大家好!
彭:卓董事長的經驗非常特殊,他大學學的是會計統計,後來也到美國舊金山大學,學公共行政,取得碩士學位。他從大學畢業後,先到金融界服務,擔任到交通銀行的主秘。1983年,他被派到三星五金去重整,展現了優異的企業經營改革能力,從此就跨入了機械產業。從何豐精密工業到1989年創立上銀科技,而且從台灣走入國際,上銀已經是國內外精密工具機械、關鍵零組件的領導大廠。
卓董事長也熱心公益,同時兼任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以及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的理事長。由於他在金融、機械自動化、以及企業管理的卓越表現,加上他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大力推動產學合作,回饋社會,所以先後獲得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中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及清華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受到產官學研各界的推崇與敬重。卓董事長所帶領的企業,見證了台灣機械產業的發展,而且邁向世界的卓越品牌。能夠邀請他來談台灣的機械產業,實在是最適當的人選。
1. 智慧製造與節能,是機械業提升附加價值的關鍵
上個禮拜,卓董事長特別提到台灣機械產業過去的發展,及發展機械產業在台灣的優勢跟劣勢。他也列舉了一些在機械產業裡面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今天我們特別要聚焦在台灣怎麼迎向未來?特別是我們的機械產業的品質、附加價值怎麼提升?怎麼面對世界的競爭?董事長是不是可以再進一步分析,我們的工具機雖然占世界第四,但是基本上我們的價格比較便宜,附加價值也比較低。面對世界未來的發展,我們的工具機,或者整體的機械產業,怎麼提高品質與附加價值?發展的方向在哪裡?
卓:在工具機這方面,我們從前是以快速、彈性的生產,然後用標準規格、產量大來取勝。可是在未來,因為台灣人口畢竟有限,中國大陸後進的廠商也慢慢趕上來,所以工具機原先的經營模式,已經難以應付未來的變化。將來的工具機產業一定是顧客導向,為顧客提供附加價值,現在當然最重要的,是結合工業4.0的概念,讓工具機的附加價值提升。
換句話說,工具機產業將不是單純追求量的增加,而是朝附加價值的增加來發展,這樣也適合將來把年輕人的薪資帶上來。因為在未來,一定是科技、工藝、加上人才結合起來,這個產業才能持續發展。所以這些年來,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非常積極地找大學合作。現在在台灣,中型以上規模的工具機或零組件主要廠商,全部都已經跟各個大學接軌,在人才、研發方面展開密切的合作了。
彭:您在上個禮拜也提到將來的機械產業,跟工業4.0的結合絕對是重要的方向。我們知道工業4.0是強調所謂的智慧製造、智慧工廠,是不是能夠進一步再談談,從自動化、從智慧這個角度切入,機械產業怎麼能夠更全面性地迎向工業4.0?
卓:同樣是自動化,過去對自動化的定義就是一個生產線,類似那種用氣壓讓零組件流動,進行組裝的一條組裝線。但是未來的自動化是智慧型的,所謂「智慧型」,就是某項產品的產量可能很少,可是我有能力做,因為我可以快速換線。而且因為人口高齡化還有少子化的影響,我也僱不到那麼多人了,所以未來的自動化一定要做到「智慧自動化」,讓機器能夠做人類的工作,補上人力的缺口。
所謂智慧自動化,一定結合很多感測器還有機器人,這兩項也是工業4.0的核心,所以未來的自動化必須朝這方面發展,才能夠達到智慧製造、綠色生產的目標。為什麼?舉例來說,上銀現在有一個可以說獨步世界的滾珠螺桿,它有預測的功能。就是機台在加工的時候,在滾珠螺桿還沒有故障的時候,它會先告訴你,什麼時候大概會有問題,讓你及早對刀具或機台做檢修,你就不會製造出很多不良品。這樣做讓生產耗材變少,而且節能,當然是綠色生產的一個核心。換個角度來看,它也是智慧製造的一個核心。所以你可以看到,未來的產業大概會逐漸地朝這條路來走。
2. 強強聯手!精密機械與半導體業合作發展
卓:再者,談到工業4.0,大家只是講物聯網,可是大家都不知道,所謂的物聯網,物要聯在一起,必須先有一些基礎的「物」。這些「物」就是很多設備,上面裝設了許多感測器。所以未來的智慧製造,一定跟很多感測器有關係。在這方面,我們也一直在思考,台灣怎麼抓到下一波核心的競爭力?而如果感測器都要買國外的,大概我們就不會有競爭力了。
台灣有很好的機械工業平台,但現在台灣沒有「工業IC設計」這方面的基礎。所以在最近,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也嘗試跟半導體協會一起合作,當然要有領頭羊,因此先由鈺創跟上銀科技開始來帶頭,因為鈺創的盧超群董事長現在也是半導體協會的理事長,由他負責半導體這一塊,我們來負責產業應用這一塊,再結合交大跟清大,嘗試培養未來工業IC的設計人才。因為工業IC是sensor就是感測器的一個基礎。我們希望透過這幾方面的努力,可以帶動、培養出未來在IC設計方面,台灣的另外一片天。這方面的發展,一定跟IC的應用端有關;往高附加價值發展,也是必然要走的路;總之,未來的智慧製造一定是跨領域的結合。
彭:聽到您這麼講真的非常興奮,因為台灣的企業規模通常不大,就是以中小企業為主,所以走到工業4.0之後,能夠以少量多樣再結合台灣優勢的ICT(資通訊)產業,台灣應該有很大的前景。特別是,過去我們的IC設計基本上是以消費性電子產品為主,現在走到工業的IC設計,應當有很大的機會。不過您當初會想到跟半導體業接觸,談到往這些方面走,有沒有經過一些波折,或者一些努力的過程?
卓:是的,有的。因為上銀長期跟國外的大學合作,例如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我們就接了一個韓國三星在莫斯科的實驗室,一直做到現在。所以上銀跟學界的合作非常密切,我們在聖彼得堡也有一個實驗室。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就知道怎麼結合學界研發的能量。
至於產業界這邊,因為盧超群盧理事長參加了2015年11月在北京的兩岸工業合作論壇,我正好主講智慧製造,所以我有很多時間跟盧理事長交流。我們的想法是,消費性電子產品的IC市場,可能會告一個段落,不是台灣未來發展的主力,但是工業4.0可以幫IC設計產業創造一個非常大的舞台。然而這個舞台光靠半導體業也不行,所以回來以後我們兩邊的團隊,就是鈺創跟上銀,開始有密切的交流,終於讓火花爆發出來,大家找到共同的焦點。大概在最近,兩方就會密切的合作,既然已經找到一個平台了,我們就藉這個平台來切入。
我們也給半導體業一個觀念,以後不是量,而是質。因為你做一個消費品的IC,要大量生產,可能一顆不到一百塊的都有;可是如果你是工業級的話,可能一顆要上萬塊。所以量看起來沒那麼大,但是附加價值可能更高,利潤看起來也不會比較少。我想這方面,當然傳統做消費品的IC產業,還要慢慢去改變它的觀念,沒有這麼簡單。而從精密機械來看,精密機械業者的思維,怎麼去跟IC產業互動,等於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要結合,雙方也需要很多的溝通。不過據我們現在的觀察,已經看到曙光了。
彭:就是工業4.0概念引進來之後,很多產業的思維要改變,產業也可能因此重新洗牌。
3. 上銀對產學合作的觀點
彭:董事長您特別提到,機械產業一定要迎向工業4.0,而且跟工業4.0結合之後會開創出各種的機會,更大的發展潛力。而卓董事長,也是在學界、教育界非常受到尊重的產業界人士,您對教育、對產學合作的投入、幫忙、與熱心,可能是台灣最有名的典範之一。台灣很多在學界跟教育界的重量級人士,常常津津樂道,上銀在過去一二十年來,跟台灣學界的互動非常熱烈。在很多教育的場合,都聽到董事長的建言。所以我也特別要請教卓董事長,在推動產學合作,以及您怎麼樣幫助學界、教育界,是不是能夠分享一下上銀的經驗,特別是您的觀點?
卓:是的。大家都知道,我們的高階人力從哪裡來?大學。既然從大學來,大學本身又有很多資源,我們為什麼不好好用?民國72年,我去整頓三星五金,我只花了四個月時間,就把它從退票872張,四個月沒有發薪水的公司,一舉拯救過來,它變成開始賺錢。但這不是我有能力,而是它有很好的幹部,這些幹部大部分都來自台大跟成大的機械系。當初有這些人才,為什麼沒有好好運用?當然我們就發現,企業家本身要有一些能耐,有一些認知,才用得上這些好幹部。
那個時候,正好台大跟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在高階管理課程的合作結束了,我覺得這個不辦下去太可惜了!因為我在舊金山大學念碩士,專攻創新innovation,所以我知道這個的重要。此外,我也曾經到UC Berkeley(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一度想念博士,因此我認識那邊的人。後來我覺得年紀這麼大了,再念博士沒意思,就沒有念了。但也因為這樣,我熟識了一群教授,所以我就跟UC Berkeley合作,辦了15期的高階經營班,帶了台灣的老板們去上課。那時候還是20多年前,我們就開了兩個課程,一個叫購併,一個叫創新之管理,都是當時台灣根本沒人想像到的領域。從這些經驗,我覺得大學可以提供業界非常寶貴的資源,所以我們跟大學的往來其實很早。
回頭看看台灣,上銀的優秀機械碩士論文獎,今年3月就頒第16屆了,換句話說已經長達16年。為什麼我們會辦這個獎?其實在這個獎舉辦以前,我們跟大學就有很多密切的合作,但是那個時候卻發現,機械科系的學生,普遍氣氛不太好,因為不太受重視,大家都認為他們是黑手。我們跟很多大學合作,教授有時候也為了趕論文的關係,影響合作的意願。所以那個時候我們衡量過,既然要辦這個獎,要有足夠的經費,而且要長期辦下去。我們從構想到實施也晚了五年,後來這個優秀機械碩士論文獎,逐漸在我們的耕耘下,再透過很多大學的參與,現在變成帶動整體精密機械發展的一個獎項,給產學界不小的鼓舞。
當然,不只是辦優秀機械碩士論文獎,我們在台大跟黃漢邦教授合作,專門做一個機械手的實驗室,是個長達十年的計畫,現在已經進行到第六年,每年都固定撥了一千萬。其實機械人這方面我們投資很大,明新科大也有,淡江也有很多團隊在一起做。
清大也是產學合作的一個典範。因為上銀、大銀跟清大,是從控制、從液靜壓等很多基礎領域共同發展,後來又陸續加入了豪客及陸聯。這些年來,上銀的全球排名從世界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現在拚第一。清大這個實驗室,對我們有非常大的幫助。
也因為這樣,我要讓產業界知道產學合作的好處。所以六年前,我出任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的時候,我就帶了所有公會的大廠代表,跟理監事從台大一直往南看,最近也去看了清大。我希望讓業界知道大學的能量,怎麼一起訓練人才,哪些東西大學可以幫產業的忙?我想就是不斷地現身說法,把我們的經驗散播出去。
其實上銀就過去的經驗,跟中正大學馮展華教授合作的齒輪機,貢獻也非常大,那是一個完整的機器,我們經過很多年的合作才成熟。還有我們現在下一代的滾珠螺桿,都是在中正大學裡面長期合作研發的。當然這個部分還有清華大學很大的貢獻。今年下一代的滾珠螺桿會在東京展出,準備量產,明年就會正式量產出貨。等到這個產品出來,上銀在滾珠螺桿的領域,可能就要達到全球第一。
我們多年來,就是集合這麼多學界的人才來研發。不只是國內,還包括國外,剛剛提到亞洲金融危機發生的時候,已經算是18年前,我們就接下三星在莫斯科動力電機大學的實驗室,一直到現在。我們現在在德國有六個大學一起合作,在日本還有兩個大學合作,美國也有兩個。我就把這些經驗,常常帶到台灣的公會分享,一塊推動智慧機器人的發展。
4. 產學合作對青年就業、所得提升的幫助
卓:我覺得把大學能量加進來,可以促進產業的發展,同時可以讓學生在學校就有實務經驗,等於是工讀。然後等他畢業,他已經累積了一個基礎,直接進到產業來,他就變成一個半熟手。這樣做的話,對人才的培育,對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機會,尤其他們的所得提升,會有重大的幫助。
舉個例子來講,我們在清華聯合研究實驗室,規則很簡單,碩士生一進去,我們一個月就給三萬塊,博士生一進去就給六萬塊,讓學生一直念到畢業,一年領12個月,就是希望鼓舞更多人來念機械博士、碩士學位。畢業到上銀來,博士的年薪起薪可以達到一百五十萬,碩士起薪一百萬,因為他們已經是熟手了。
彭:是。
卓:不只我們藉由這個作法來鼓勵,最近有機械產業也開始響應。雖然它沒有給那麼高的補助,但是逐漸有人來參與。我覺得可以看出來,產學合作已經受到整個精密機械產業重視,這麼多年下來,我們的投入還是有一點成果。
彭:是。所以卓董事長花錢絕不手軟,但是最後獲益最多的,可能還是業界本身。學界也因此獲得挹注,可以讓最好的人才,從事業界最先端的研究。除了產學合作之外,我知道董事長對技職教育的人才培育,也花了很多工夫,是不是也可以跟我們介紹一下?
卓:是的。技職是台灣基礎人力的最大來源,所以技職教育的成敗,牽涉到產業的興衰。上銀在這方面就走在前面。我們的培育分兩類,比較頂端的技職,當然是國立的高工,像我們就跟台中高工與台科大合作(按:上銀科技成立「電機科技」與「精密機械」產學合作專班,甄選台中高工的優秀學生,從高三起密集培訓,到上銀實習;大學直接進入台科大就讀,一邊念書一邊實習,實習月薪達三萬,畢業後還有機會留任上銀)。我們那個班現在讓台中高工的學生,入學的分數可能還超越台中一中,這是比較前端的技職培育。
那後端的,就是俗稱拿菜刀、剪刀的人。大家知道餐飲科、服裝科費用比較低,所以很多人讀。這票人怎麼辦?所以我跟教育部建議,這票人也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為什麼一定要頂端才能培育?因此上銀有五百位實習生,我們陸續和中區職訓局合作舉辦第二專長訓練,等於是我把中部的學生找來,我們給他機會,在公司實習也工作,目前看起來這個策略是逐步成功的。
5. 以質的提升,應對紅色供應鏈與國際競爭
彭:最後我想要請教董事長,我們知道台灣現在所有的產業都面臨大陸的崛起、紅色供應鏈的發展,還有區域經貿整合的趨勢。到底台灣整體的機械業怎麼樣面對國際的競爭?我們贏的策略在哪裡?
卓:這個非常重要。不只是機械業,其他產業也一樣,我們必須要面對開放環境的競爭,不管我們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關係),或兩岸的經貿關係都是如此。所謂紅色供應鏈,只是形容大陸的崛起會取代我們原有的產業型態。因此最重要的是,我們本身能不能把等級提升、附加價值提升。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發揮既有的優勢,追求產業升級。
如果我們能夠結合學界,讓他們跟產業界密切配合;如果我們產業的負責人,能夠常常去看國外的重要展示會的話,我相信以台灣的優勢,大有可為。當然,我們還需要換一下腦袋,我們以前只做大量生產,接大單,可是台灣人口有限,因此我們應該做得更精、追求質的提升。如果大家能夠有這種認知,我相信所謂的紅色供應鏈,或者美國主導的區域整合TPP,台灣不會沒有辦法應對。我相信台灣有自己的優勢,但是不要執著於過去的成功,侷限於我們今天的環境。只要能做到這點,台灣還是充滿了機會。
彭:我們今天非常高興,能夠繼續邀請到上銀科技的卓永財董事長,跟我們討論機械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特別是怎麼樣迎向工業4.0,怎麼樣因應紅色供應鏈跟區域經貿整合的趨勢。台灣的機械工業一定要特別強調研發,強調產學合作,注重人才的培育。我們這一季談基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訪談部分就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個禮拜將跟各位做一個總結。《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