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23:00
辛意雲說賦
主持人: 彭宗平
2015/11/02
23:03
年輕的資訊產業從業人員,要朝哪些方面思考、學習?資訊相關的企業,要如何訂定策略與方針?甚至一個政府、一個地區,要如何投入力量,促使資訊產業良好地發展,以資訊科技帶動其他的產業。
一切的一切,都要先知道資訊科技發展的三個重要概念!
本節目特別邀請現任台達電子技術長、前IBM副總裁、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博士,連續兩集,從宏觀角度暢談資訊產業!本集便從資訊科技的概念出發,延伸到資訊科技對這個世界的實質貢獻,並用生動的比喻解釋物聯網,從中看出台灣未來的機會。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科技產業,涵蓋的議題包括電子產業、資訊產業、通訊產業、生技產業以及工業4.0時代的製造業。我們都知道台灣經過幾十年來的努力,電子產業與資訊產業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世界上已經名列前茅,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也是台灣科技實力的象徵,是台灣的優勢產業,與其他產業也有相當密切的依存關係。今天我們特別邀請在國際上資訊界享有盛名的李實恭博士,來跟大家討論台灣資訊科技的發展,李博士歡迎您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李實恭博士(以下簡稱李):謝謝。
彭:李實恭博士畢業於台大電機系,獲得美國奧斯丁德州大學的管理資訊系統博士。他在2013年加入台達電子,擔任技術長。但是在此之前,他長期在IBM服務,擔任IBM的副總裁,兼任IBM的中國研究院院長,以及IBM在大中華地區的技術長。他主持IBM在北京以及上海的兩個研究中心。在他的領導下,IBM中國研究院致力於雲端運算、資訊分析與數學優化、服務科學、物聯網、以及新一代軟體的發展。
李博士是IBM的創新議題:智慧地球,在英文叫做smarter planet的主要推手之一。透過與全球學術界、政府、還有研究機構的協同合作,建立智慧地球的生態系統。此外他也建立了前瞻性的市場研究方法,推動一系列新的計畫,包括軟體及服務,就是所謂的Software as a Service,我們叫它SAAS,包括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醫療保健系統、電子管理和業務轉型。所以他是IBM從硬體製造轉化為「以服務為導向」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者。李博士是具有這樣輝煌經歷的資訊專家,能夠邀請他來節目,跟大家說明台灣未來資訊科技的發展,實在是非常適當的人選。
我跟李博士其實有相當的熟悉度,所以我們彼此之間是稱對方的名字,我稱他Thomas。剛才我幫您做了一個很雄偉的介紹,很多年前,當我知道您在IBM的中國研究院做非常轟轟烈烈的工作,印象就非常的深刻。談到資訊科技,其實從1970年,台灣就開始從事資訊產業的發展,主要是在硬體。我們知道資訊有所謂的硬體跟軟體,雖然台灣過去是硬體的王國,現在顯然是軟體當家。您能不能幫我們看看,到底整個資訊科技,這幾十年來的發展是一個怎麼樣的情況,以及它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
1. 談資訊科技,先看發展史
李:首先要謝謝給我這個機會,可以跟您來對談。像您剛才提到的,我們台灣能夠建立電子產業、資訊產業,尤其在硬體上面,能夠有這麼輝煌的成果,跟很多先進和前輩來比,我是差的很遠。接到您邀請的時候,我是很惶恐。所以今天要跟您來談這些題目,首先我要說,我只能算是一個廣義的資訊人,只能就我自己過去在資訊領域,算起來也有幾十年的歷史,跟大家分享一點我的看法跟經驗。
彭:是。
李:首先,談到過去的發展,我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不管是學物理、學化學、學數學、學生物,都可以看到每一個學科發展的歷史。
彭:對。
李:但是我們去看看,所有屬於計算機系或資工系、資訊科學系,很少看到他們開一門課,叫做資訊科技的發展史。過去我在IBM工作的時候,IBM每一年都會出一個題目,叫做global technology outlook,就是我們對未來全球技術發展的看法。做了十幾年以後,它就整理出一個發展演進的歷史,來說明它每一年挑的題目,都跟之前所挑選的題目是有關係的,也多多少少指出一個發展的趨勢。
去年,我有機會在加州Mountain View這個地方,參觀一座電腦歷史博物館,在裡面看到從最早的大型主機,我們叫mainframe,到中型的mini computer,再到後來PC的發展,然後今天進入了智慧手機的時代。也看到所用的軟體,從原來很大的系統,用FORTRAN 或是COBOL來寫,需要很大的資料庫,到後來一台PC就已經超過了之前超級電腦的能力,東西做得越來越小,軟體也隨之改變。今天我們看到手機已經超越PC了。換句話說,資訊科技的發展有一個現象,就是明天所使用的技術超過今天,就像今天已經超過了昨天。
彭:是。
李:但是,我們在資訊科技的發展上面,常常在問:下一步會是什麼?當我們在問下一步會是什麼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好像缺少了一個藍圖,來描述資訊科技的發展,它到底是根據什麼原則來發展的?比如在化學,我們可以看到元素週期表。在物理上面,有好幾個基本的定律。資訊科技是根據什麼呢?了解這些原則與概念,可以給年輕人學習的方向,可以提示台灣資訊產業發展的方針,甚至影響到整個國家、地區,如何發展資訊科技,或以資訊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2. 資訊科技發展概念一:通用化 vs. 特殊化
雖然有人說,資訊科技是技術跟藝術的結合,我今天想試著跟大家分享,分作三個角度來看資訊科技的發展。第一個角度,我們看到資訊科技相關的技術,往往是在「通用化」或者「特殊化」,這兩者之間做一個角力。如果我們回憶一下,在很多的資訊科技裡面,我們都會聽到有某些「標準」。其實,標準之所以會產生,就是想要通用化,讓更多的人一起來採用。為什麼要更多人來採用呢?是因為這樣子才能夠創造一個經濟規模。當它有經濟規模的時候,成本下降,就會有更多的人來用,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所以很多技術的發展,都是朝著通用化去走。
彭:是。
李:這裡面包括當年我們看到Hard drive(硬碟),它有它的標準,在通用化以後,很多家都可以來生產製造,成本馬上降低。我們看到PC本身也是一個標準化的過程,在早年有叫做IBM PC Compatible這個名詞,就是IBM PC相容的產品,因為有這樣一個PC相容性的標準,才造就了台灣PC產業OEM代工生產的這些生意。如果沒有標準化,各產品規格都不一樣的話,就很難有那麼多廠家可以進來,一起在品質、在生產能力上面競爭,使得廣大的消費者可以受益。
當然跟通用化拉鋸的,就是我們所謂的特殊化(specialization),當通用化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它多多少少犧牲了某些特定用途上面的需要,所以自然會看到有些特殊的產品會出來。像在過去幾年,大家在享受PC標準化的同時,也看到一些做game的PC應運而生,那個例子就是特殊化。如果我們去看任何一個時候,任何一個技術的發展,或者產品線的發展,多多少少都是這兩個力量之間在拉鋸、在平衡。
3. 資訊科技發展概念二:合併 vs. 分化的「分分合合」
另外一個角度,我們稱之為要把技術合併起來,叫做convergence。跟它對抗的是要把技術分開,叫做decoupling。decoupling多多少少幫助了標準化,因為decoupling把一個複雜的事情切開來,就容易讓它中間「大家所共同需要的部分」形成標準。
但是,基於整個社會使用資訊科技方式的改變,以及其他基礎設施的改變,我們也會看到有些時候,過去把很多東西分開來的那些例子,這時候突然要把它們合起來。我們可以舉一個最近的例子,過去這些年,我們看到在通訊上面,尤其是偏「一百公尺內」的通訊,比較通用的是WiFi、藍芽、和ZigBee(群蜂無線網路),三個技術都是為不同的用途設計的。但最近看到的一個新趨勢,是剛剛舉的三個技術,都在想辦法進入另外兩個技術原來要提供的能力。
從這個例子來看很明顯,我們看到過去是把它拆開來,就是decoupling,你在不同的場景,用不同的技術。現在突然發覺,這些場景的使用開始在合併,所以技術也需要合併,這裡面產生另外一個拉鋸的走向,就是剛剛講的convergence(合併)。資訊技術就是像這樣,不斷地分分合合。
4. 資訊科技發展概念三:專業大量製造 vs. 追求高價值
彭:Thomas剛才提到兩個重要的概念,一個是通用化與特殊化,第二個是convergence vs. decoupling,也就是分分合合。第三個概念又是什麼?
李:第三個概念,講的是專業的大量製造,跟追求高價值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衝突。我們看到很多今天大家所熟悉的產品,其實都是屬於專業的大量製造,像我們看到iPhone、Smart phone這些都是很明顯的例子。
彭:台灣很多這種產業。
李:很多。從這個發展的過程裡面來看的話,我想特別提出來的就是,有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是一個小的新創公司,看到某一個題目已經成為專業大量製造的領域,就可能在心理上先把它放棄了。其實我們從前面講的兩個技術發展的概念來看的話,事實上可以在中間,找出某些特別的技術,把這種專業大量製造的局面給翻轉過來,不僅可能產生少量的、高價值的產品或技術,甚至創造一個更大的、未來的專業大量製造的領域。
同樣的,我們也覺得在整個發展的過程裡面,追求高價值的這條路不應該停止,應該是我們所有的產業,在資訊發展上面,不管是利用資訊也好、或發展資訊本身的科技也好,都希望它能夠創造更高的價值。
5. 如何用資訊科技管理世界?對物聯網的宏觀展望。
彭:以上就是您提到資訊科技發展的三個概念。但是,以您從事資訊科技的發展幾十年的經驗,您很強調從資訊科技的角度去管理這個世界,該怎麼做呢?
李:講到用資訊科技管理世界,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點個人的看法。我在大概十年前,有一個機會,反思自己從事資訊相關的工作有二、三十年,也做了很多很有趣的題目。但是我突然發覺,我對整個世界、對人類、對我們所在的社會,並沒有什麼直接的貢獻。我就在思考,我們從事資訊工作的人,到底是像一個科學家一樣,追尋資訊科技的不斷進步,還是要有更高的目的?
我自己個人的感受,當時我是覺得我們應該要有一個更高的目的。更高的目的就在於,我們可不可以利用資訊科技,幫助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當然也在那個同時,IBM就提出來了smarter planet,就是智慧地球的概念,跟我個人正在思考的題目完全吻合,所以我也在那個時候,積極地投入智慧地球上面的一些發展。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可不可能用資訊科技,幫助我們把這個地球、我們人類身處的這個世界管理得更好。我自己當時得到的答案當然是可以的,應該是可以更好。是不是可以到100%的完美呢?我覺得還是有很大的挑戰,但是應該可以更好。
那管理得更好的方式,主要就帶到了幾個觀點。第一個,我們對我們所處的世界應該更加的去理解。要理解它的話,首先要了解它的狀態。不只是現在的狀態,而且要知道過去的狀態,所以我們要有大量的「感知的能力」,可以去了解這個環境,了解其中所有的人跟物、跟其它的生物。當我們得到這些狀態的時候,我們應該要有一個好的方法,幫助我們把這些狀態代表的信息集合起來,做一個完全的整理。
接著,應該要有好的方式來做分析跟優化,讓我們明白,到底今天這個世界是什麼情形,我們可不可以避免再犯同樣的錯?我們可不可以預知接下來有哪些地方會出錯?我們可不可以提出更好的方法來導正它,不要讓我們認為不好的事情發生?其實我剛才講的,也是當年IBM提出智慧地球一些基本的精神,這個概念,跟現在的物聯網是直接可以連結起來的。
彭:您提到物聯網,我知道這也是您投入非常深的一部分。是不是稍微說明一下物聯網到底是什麼?對我們未來的世界,它有多大的關聯性跟影響?
李:物聯網的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Things(簡寫為IoT),也有人翻譯做「萬物相連」。我的看法,如果我們要舉一個例子來代表物聯網的話,我們人的身體就是上帝創造的一個最無法比擬、而且是最佳的一個物聯網。比方我們的身體裡面就有很多感官…
彭:是。
李:皮膚、眼、耳、口、鼻,這些都是我們的感官。我們也有神經系統,把我們從這些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全部結合起來,送到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從被創造的那一天開始,到後面的學習,都告訴我們在什麼狀況的時候該怎麼辦。假使你碰到的是熱水,你自然會把手縮回來;你覺得天氣冷的時候,你的毛孔會改變;流了很多汗突然吹冷氣,你的毛孔也會改變。在在都說明,我們的身體就是一種物聯網。
如果我們仿照這個概念,把我們的感官變成很多的sensor,就是傳感器,放到我們所在的世界,就可以發展許多的應用。這個世界可能是天然的環境,可能是人造的環境,可能是我們人造的一些產品,包括居家,包括在我們大自然裡面,包括機械設備,都可以放上這些傳感器,就像我們人的感官一樣。
接著我們要模擬像人類的神經系統一樣好的傳輸系統。最後我們也要學習我們的大腦,還有散在各個細胞裡面的那種直接反應的本能,就是透過今天大家熟悉的,叫做大數據分析、優化的能力,我們可以多多少少去看到一點這個世界特別的地方,然後加以處理。
彭:所以物聯網,其實是在資訊科技裡面發展到非常極致的一個…算是一個產品的概念。可是這產品就像您用人體的比喻來看,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人有觸覺等感官,它有sensor(傳感器),經過transmission(訊息的傳輸)、internet等等,就像人的感官訊息經過大腦process(處理),物聯網最後也是通過中央處理器,再決定應當怎麼做,這是Thomas非常精闢的比喻。
6. 上述管理的概念,如何影響未來世界與資訊產業的發展?
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到底怎麼利用資訊,來思考世界未來的發展?我們怎麼樣把資訊科技跟未來世界的發展結合起來?
李:我想,我們未來的世界還是有「人」活在裡面。人在裡面,當然就要留意人的經濟行為,所以我們要看看這裡面,有哪些事情在未來對我們的產業有影響。比如說,哪些新的產業會發生,或者哪些現有的產業會改變,中間又有哪些新的工作機會;甚至可以多多少少看到,我們在學校裡面的教學、學生的學習,是不是有些新的想法可以放進去?
首先我們從技術的本身可以看到,我們所需要的這些sensors傳感器,還有很多很多種,今天我們擁有的種類還不夠多。而且這裡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現有的一些傳感器的價格還是太高,所以沒有辦法佈建到那麼多,從這裡面就看出來,這是我們台灣產業發展一個很好的機會。
第二個部分的技術,您剛才也提到,就是我們要能夠做transmission(訊息的傳輸)。剛才我在提那個convergence(技術合併)的例子的時候,也提到了跟訊息傳輸、跟通訊相關的技術。過去多少年來,屬於Network transmission communication的技術,就是網路傳輸以及通信這方面,台灣雖然有很強的製造能力,但是我們在技術的引領上面,卻無法領先,多多少少還是居於接受的角度。我相信從物聯網開始,我們跟大家的起跑點是一樣的。如果我們也能夠提早看到這方面科技的發展,以及應用面加進來以後在傳輸層上面所需要的技術是什麼,我們可以先開始做,搶得先機。
當然第三個部分,就像人類的大腦所做的,在物聯網當中,將來需要很多做分析、做優化的方法。因為我們台灣的學生以及老師,在過去打下好的數學的根基,在這方面我相信會有很好的發展。
至於產業方面,比較簡單地看,就是在價值鏈上面,垂直整合性特別強的產業,都會因為物聯網出現而改變。其中包括服務業、包括運輸業、包括食品加工業,當然也包括所有的工業製造方面,甚至包含了我們的農業,都會有很多翻轉的機會。當然,也會創造出新的產業。
說到新的產業,我想特別提一個觀念,就是可不可以藉由資訊技術能力的培養,把一個價值鏈整合的觀念放進去以後,形成一種新的服務業,這是屬於「技術型的服務業」。我相信,也因為物聯網特別講求「非功能性」的要求,在成本、在可靠性、在它的穩定性上面有特別的要求,讓技術型的服務業更有發展的空間。而這些方面,都是台灣的人才跟產業在過去多年的基礎上,可以更往上走一步的。能夠走到那一步的話,我們一定會累積很多的知識與經驗,找到讓工作方式更優化的方法,形成一個新的技術服務業。
彭:我們今天非常高興能夠邀請到現任台達電子的技術長,前IBM中國研究院的院長李實恭博士,Thomas,來這裡跟我們分享資訊科技的技術發展過程中,三個重要的概念;也特別以物聯網為例,來看資訊科技怎麼去管理這個世界。Thomas也從應用的角度來看,我們怎麼去思考未來世界的發展;並為聽眾朋友分析,台灣在這個領域將有什麼樣的機會。
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個禮拜,我們還是要繼續邀請Thomas,跟我們分享他過去在IBM中國研究院的經驗,以及未來大眾怎麼樣迎接日新月異的資訊時代。《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