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6: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彭宗平
2015/09/07
21:16
地球真的愈來愈熱!為什麼?
有人懷疑地球沒有暖化,理由何在?除了氣溫,還有哪些地球暖化的證據呢?
回到台灣,除了全球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還有哪些因素是應該特別注意的?
如何減緩暖化、停止暖化?專家提醒,除了二氧化碳,別忘了其他溫室氣體的減量!
請聽中研院院士、氣候變遷專家劉紹臣,以及主持人彭宗平教授,為您直指當前溫室氣體減量的盲點,更點出台灣節能減碳的迫切性,以及我們目前腳步的緩慢!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能源與環境。前面討論的議題主要是能源,今天我們要將議題轉移到環境,特別是氣候變遷與水資源。我們特別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的劉紹臣院士來跟大家討論全球暖化,以及台灣的極端降雨。劉院士您好。
來賓劉紹臣院士(以下簡稱劉):各位聽眾好。
1. 20世紀全球暖化的實際狀況
彭:劉院士曾經在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及喬治亞科技大學任職二十幾年,主持大氣物理以及空氣資源的研究。他在1999年返國,加入中央研究院的地球科學研究所,及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他主持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超過九年,目前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也是世界科學院的院士,廣受國際的肯定。劉院士我們知道您長期以來,一直投入大氣科學跟氣候變遷這方面的研究,您能不能先跟我們說明一下,20世紀到21世紀,整體來看全球氣候暖化的一些情形?
劉:20世紀,也就是上一個世紀,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全球溫度增加了差不多0.6度。20世紀,整整一百年增加0.6度,聽起來不大,可是海平面就升高了差不多15公分,這當然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並且我們也注意到,不只是溫度跟海平面上升,其實,其他包括大氣的、海洋的各種現象也在變化,都跟全球暖化是一致的。比如說海洋的海冰在減少,我們大家都聽到,北極海冰2020年就可能在夏天整個不見。
彭:那非常可怕。
劉:對,並且它在冬天即使再凝固,那個冰也會比從前薄。
彭:是。
劉:另外呢,我們也注意到海洋的溫度,無論你到哪裏去看,海洋溫度基本上都是在上升,表示海洋在吸收氣候暖化的熱,證明氣候暖化是真的。因為很多人一直有懷疑,懷疑什麼呢?就是說你看,一百年間上升0.6度,並且你真正看那個溫度的增加,它在1950年到1980年左右,基本上沒有變化;最近差不多15年,變化也很小;它真正的增加就是1980年到2000年,增加得非常快。另外從20世紀初,1910年到1950年也增加得非常快,就是兩段時間內很快地增加,另外兩段基本上是平的,這個惹起很多人的注意,也認為全球暖化,既然有時候是平的,有時候是增加,可能並不是真正像大家推測的,漸進的全球暖化。
這個問題我們到目前還在研究當中,就是說,為什麼全球的平均溫度有時候會一段時間不太有變化,有時候會增加的很快,我們到目前並沒有非常好的解釋。可是因為剛才我提到的,海冰的減少、海平面上升、還有冰河的減少,這些證據都證明溫度的增加是真的。
彭:是。因為有很多人,常常把全球暖化跟溫室氣體的效應連結在一起,所以您剛才提到有兩段時期的溫度增加比較快,中間又間隔了一個時期,基本上是平的。這跟我們所謂的化石能源使用量,或者工業化進展的幅度,是不是有直接的關係呢?
劉:對,這個關係看起來並不完全符合,因為我們的二氧化碳,還有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其實一直都在增加,照說這個溫度應該是很平穩的往上走。至於為什麼有時候會平的,也就是說它變成有一種波動狀態,目前還不清楚。
這種波動狀態,在自然界的大氣裡面經常被看到。有的波動,我們可以解釋得很清楚,比如說ENSO(El Nino Southern Oscillation)南方振盪,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聖嬰現象,這個我們現在懂,我們知道為什麼是這樣。可是剛才講的這個氣溫升高的趨勢,為什麼在兩個階段完全是平的?包括過去這15年都是平的,原因我們還不知道。不過,過去兩年看起來是又要開始往上升了。
2. 根據氣候模式分析,氣溫上升與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關聯為何?
彭:但是據我的了解,21世紀的預測是氣溫還會增加更多,這又是根據怎麼樣的一個理論?假如氣溫升高,跟所謂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不是直接相關的話,怎麼會有這樣一個預測呢?這還牽涉到科學界對海平面的預測,因為溫度的升高,海平面再繼續往上升的幅度會更大嗎?
劉:這個問題很好。剛才講的20世紀,那是已經過去了,我們有觀測資料,我們可以來來回回很仔細地分析,我們知道我們分析的結果是可靠的。可是這個世紀,要知道這個世紀末溫度會變成怎麼樣,我們唯一依靠的東西就是氣候模式。氣候模式是科學家按照氣候變化的理論,所寫出來的一個模式,或說創造出來的模式,利用這個模式去預測。就好像預測天氣變化一樣,用一個天氣變化的全球的模式,去預測本世紀末全球的溫度、海平面上升這些變化。所以這種預測是絕對有它的不確定性的。
彭:是,但是這個預測一定會根據幾個所謂的變數。溫室氣體在這裡面,是不是重要的變數之一?
劉:這當然、這當然。現在這些氣候模式,所預測的溫度增加狀況,我們年輕人應當都有機會看到。在本世紀末,也就是2100年,溫度增加多少,目前需要看人類的溫室氣體排放,到底控制得多好。假定控制的非常非常好,到2100年,我們會再增加約1度,20世紀到現在已經增加0.6度了,還會再增加約1度。假如說我們完全不去控制,就按照目前的成長曲線,放任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的話,可能會增加4度,也就是說目前已經增加0.6度了,到時候就變成增加4.6度。
彭:那是蠻可怕的一個數據。
劉:嗯。
彭:所以從剛才這個預測,溫室氣體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可能也是唯一人為可以控制的因素,是不是可以這麼看?
劉:當然是這樣。目前看起來,我們節能減碳主要的目的,也是希望把溫度增加控制在不要超過2度。目前看起來相當的困難。
彭: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把溫室氣體的減量,當做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來看待。
劉:是的。
3. 看見台灣:不只關心全球暖化、極端氣候,也要注意都市熱島效應
彭:接下來我們很關心的是,前面您所談的是全球的趨勢,影響所及,到底台灣未來的氣候變化會是什麼樣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劉:我們說到這個世紀末全球溫度增加1到4度,海平面升高的範圍,大約是30公分到100公分之間,也就是最高1公尺。這個數值,是比媒體常常報的海平面上升4到8公尺,其實小很多啦。
彭:是,所以我們大家可以很安心地在這裡生活。
劉:也不是說安心,不過至少不必恐慌,沒有到恐慌的程度。然而,值得我們非常警惕的是極端的天氣,全世界的極端天氣都在改變,有熱浪、有極端降雨。對我們台灣來說,最擔心的就是極端氣侯的變化。極端氣候變化,我剛才說有熱浪,我們台灣就「熱浪」來說,很多人認為蠻可怕的,常常聽到有人抱怨今天又很熱。可是我們台灣的熱浪問題不嚴重。為什麼呢?我們分析了過去50年的資料,台灣白天的溫度增加非常少,幾乎沒有增加。
彭:但是我們今年的7月份,超過35度C的天數,好像又破紀錄了。
劉:沒錯,不過仔細地去分析,我們注意到,真正台灣感覺到非常熱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氣溫達到36度C」來代表。我們把台灣分成——好比說五個不同的地區,把台北當做一個特殊的地區,我們注意到只有台北,溫度超過36度的天數,是很明顯地隨著時間增加,過去50年確實在增加。從前一年只有差不多三天、四天、五天,現在已經超過十天了,所以增加了很多。
可是在其他地區,超過36度的日子,基本上過去50年沒有變化。這表示什麼呢?我們台灣在過去50年,的確隨著全球暖化而暖化,甚至更嚴重。在過去50年,台灣平均溫度的增加,比全球的平均溫度增加多一倍。可是,這多一倍是哪裏來的?主要是我們的都市化,都市熱島效應所造成的。為什麼只有台北超過36度的日子,很明顯從三天增加到十天?這是因為台北的都市熱島效應。都市熱島效應不是全球暖化的一部分,是因為我們的柏油路跟水泥,取代了原來的大樹跟草原。
彭:跟台北是盆地有沒有關係?
劉:當然有關係,不過台北一直都是盆地,照說它不會隨時間而變化。台北是盆地,只是使它的都市熱島效應更明顯,所以主因是都市熱島效應。因此,我們要整治台北的熱浪,必須要做好都市計畫。
彭:包括人口疏散嗎?
劉:不,我們可以綠化。其實這個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彭:是,那我們有沒有做過這方面未來的預測?
劉:要預測一個城市的溫度怎麼變化,目前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可靠性也相當低。
彭:如果是台灣整體呢?
劉:台灣整體溫度的增加,目前的預測,也跟全球基本上是同步,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不同。
彭:所以台灣就是地球的一環啊!
劉:對,我們是地球的一環,我們周圍的海平面也在上升。可是,我們跟全球許多地區比較不同的,是我們的「極端降雨」。極端降雨的變化,跟世界各地比較起來,我們是比較嚴重、比較糟糕的。舉例來說,我們前10%的強降雨,尤其是颱風帶來的前10%的強降雨,在過去50年,增加了幾乎有一倍,這個是相當可怕的事情。
彭:對,這個對台灣的影響非常的大。我們希望下個禮拜能夠再請您對台灣的極端降雨,來做深入分析。
4. 指出盲點!除了二氧化碳,其他溫室氣體減量還大有空間!
但從剛才到現在,我們一直談的是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全球暖化。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但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還有很多氣體都是溫室氣體。您能不能再幫聽眾分析一下,所謂的溫室氣體是哪一些?它的效應如何?
劉: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們在講節能減碳的時候,常常忽略了其他的溫室氣體。溫室氣體有哪些?環保署都發佈過,最重要的當然是二氧化碳,次要的是甲烷,再下去爭論比較多是臭氧,再下去是黑炭,我們叫做氣膠黑炭,最後的是笑氣,就是N2O,加上氟氯化碳。簡單的說,二氧化碳、N2O加氟氯化碳占50%,其他三個占50%,所以其他的溫室氣體也蠻重要的。
彭:您講占50%指的是排放量?還是說在溫室效應裡面,它的影響力占50%?
劉:這個問題也很確切。我講的是這些溫室氣體,使我們全球溫度增加的效應。也就是說二氧化碳、笑氣、氟氯化碳,這三個加起來,對溫度增加的效應只占一半。另外還有一半,是臭氧、甲烷加上黑炭所造成的,後面這三項跟前面那三項有很大的不同。
我們都知道二氧化碳一排到空氣裏面,按照它的生命週期,最後是到深海去,但等到它回到深海,需要差不多一百年。也就是說,我們排上去的二氧化碳,儘管你明天不排了,已經排上去的二氧化碳會在空氣裡面造成加熱的效應,它的半衰期是50年,因為它可以停留100年嘛,所以份量要減少一半的話,需要50年之久。因此你要控制二氧化碳,是相當困難的,你一排出去,就很難控制它。
可是剛才提到的,後面50%的那三個:臭氧、甲烷,還有黑炭,對於溫室效應,它們也占50%的影響力。這些東西是你只要不排放,它立刻就開始減少,也就是說幾乎是幾天之內,它就會減下來。
彭:但是好像它們影響氣溫的效應,跟二氧化碳有一個轉換的因子。就是排放了不同的氣體,對溫室效應是有一個轉換因子,是不是?
劉:對,剛才我講的,已經把這個轉換因子算進去了。所以剛剛講的已經是正確的比例。
彭:如果以這樣來看,您怎麼看台灣的節能減碳?應該採取怎麼樣的措施?
劉:首先,剛才提到了各式各樣的溫室氣體,我個人認為,我們最先可以做到的是,先把那三個生命週期比較短的東西減少排放,它們的影響力也占50%啊!我們假如把甲烷、臭氧、黑炭的排放大量地減低,應當可以做很大的貢獻。
5. 對台灣減碳與替代能源的建言
這一點做到以後呢,說到底,二氧化碳還是一個最大的,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因為二氧化碳本身就占溫室效應的40%,國際間又把二氧化碳減量當做指標。我們台灣目前排放量相當的高,每個人每年的排放差不多11噸。目前的排放指標,到了2050年,我們台灣的每人11噸必須減到1.6噸,這是國際的指標。很顯然國際上,比我們的溫室氣體減量法更嚴格,因為溫室氣體減量法是到2050年減一半,從11噸減到5.5噸。5.5噸跟全球的指標1.6噸,還差了3倍左右,所以我們台灣節能減碳很需要加油。
彭:有沒有更具體的建議?
劉:最重要就是一個有效的替代能源政策。
彭:但是據我的了解,我們的替代能源政策並不是那麼的積極,而且執行力也有問題。
劉:對,我們的替代能源,據我所知從前是核能。可是日本311核災以後,反對核能的聲浪非常高,已經變成一個政治問題,所以目前我想核能已經不行了。其他的能源,我們目前政策並不明朗。
彭:這樣一來,對於台灣的永續發展,我們還蠻擔心的。特別是將來,當我們的排碳量不能符合世界的要求的話,我們要受到相當的制裁,是不是會有這樣的一個結果?
劉:我相信這個制裁應當是會來的,我們台灣必須面對這種問題。
彭:所以對於一般的老百姓、對於企業,我們要引以為鑑。我想特別重要的事情是剛才劉院士提到,我們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雖然說2050年要減到2005年的一半,但也不過把11噸減到5.5噸,跟世界的標準1.6噸還差了3倍,所以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數據,我想對我們一般的聽眾來講,是一定要銘記在心,督促政府與產業界採取積極的行動,否則對於台灣的永續發展,我們是非常擔心的。
今天非常高興,能夠邀請劉院士到我們節目來探討全球暖化這個議題,特別是它對台灣的影響,由此也呼籲台灣未來的節能減碳,應該照更高的標準來進行。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個禮拜一,我們還是要請劉院士,跟我們特別深入地討論台灣的極端降雨,這對我們來講,已經是非常迫切的一個問題。《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
節目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