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23:00
辛意雲說賦
主持人: 彭宗平
2015/09/14
20:07
台灣的總雨量不少,為什麼還會缺水?
為何說「缺水」可能是全球暖化下最大的威脅?
從全球看台灣,全球暖化對水資源的影響是什麼?
台灣的水資源問題有解嗎?專家建議的方案是什麼?
請聽中研院院士、氣候變遷專家劉紹臣,為您分析日漸嚴重的極端降雨,及我們可以採取的因應措施。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能源與環境。上個禮拜特別邀請了中央研究院的劉紹臣院士,跟大家討論全球暖化這個議題。劉院士曾經在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及喬治亞科技大學任職二十餘年,主持大氣物理及空氣資源的研究。1999年返國,加入中央研究院的地球科學研究所,以及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他目前是中研院的院士,也是世界科學院的院士,在大氣科學與氣候變遷的傑出研究成果,廣受國際的推崇。上個禮拜我們主要討論全球暖化的議題,其中,劉院士特別提到台灣的極端降雨是一個很迫切,而且大家都已經看到的事實。所以我們今天特別要請劉院士,針對這個議題做深入的討論。
1. 極端降雨知多少?
劉院士,上個禮拜您提到台灣的極端降雨,是氣候暖化所引起的一個效應。您能不能針對極端降雨這個部分,再跟我們聽眾說明一下,特別包括世界各地的極端降雨,還有台灣的極端降雨現象。
來賓劉紹臣院士(以下簡稱劉):
極端降雨的變化,隨著全球暖化,在世界各地都有看到。我們看到的情況,基本上都大同小異,通常是在熱帶最明顯、最激烈,亞熱帶次之,中高緯度就更次之。極端降雨隨全球暖化而變化的基本理論,目前已經相當的清楚,困難的地方是把理論給精確地數字化。目前在氣候模式裡面,做這種計算是很困難的,做出來的結果也不準確。
可是從觀測的觀點來看,結果是非常清楚的。拿我們台灣來說,我們觀測整個台灣的降雨,一年平均降雨差不多兩千五百毫米。大家應該很想知道,過去五、六十年氣候暖化相當的大,氣溫至少升高0.5度、0.6度,到底我們總降雨量有沒有改變?答案是,總降雨量沒有改變,基本上沒有改變,變化很小,在統計上我們並不認為是重要的變化。
可是,台灣「前10%」的強降雨,也就是說這兩千五百毫米裡面的前10%的強降雨,在過去五、六十年增加了將近一倍,差不多70%到80%!這點對我們來說影響就大了,因為大家都知道,強降雨會帶來水災、土石流,所以我們非常擔心。而我們另外也看到,同一時期,中、小雨卻相對的減少。中、小雨減少的量,幾乎正好抵銷了強降雨增加的雨量,所以整體的降雨並沒有改變。
目前這種情況,看起來對我們的影響,會使我們的洪水、土石流機率增加。另外一點,中、小雨的減少也帶來問題。因為一般人都知道,中、小雨對植物、對農作物特別有益處,所以中、小雨的減少會影響農業。尤其在台灣,中、小雨主要是在冬天跟春天,假使減少,會影響我們的春耕,所以這個問題相當的嚴重。
彭:所以說,現在大家常常談的旱災,還有限水,都是因為台灣的極端降雨所引起的副作用嗎?
劉:沒錯。你看我們建了很多水庫,就是為了水庫它有防洪、防旱的效果。但是平均來說,每一個水庫一年要把它填滿至少三次,有的要填滿四次,才夠我們台灣一年所用。所以大家可以想像,我們台灣一年來的颱風平均是四個,你就會希望這四個颱風正好每兩個月來一次,替我們填滿水庫。可是颱風並不會照我們的願望按時出現,所以對水利署來說,要控制水庫的存量,是相當困難的。
2. 不可忽視的危機!台灣前10%的強降雨增加近一倍!
彭:您剛才特別提到,前10%的極端降雨大概增加了一倍,可能有些聽眾還不是很有感,所謂的前10%,增加一倍,到底有什麼意義?能不能再稍微說明一下?
劉:對,的確聽起來好像不是那麼清楚。不過我們從颱風的觀點來看就很清楚,我們都知道颱風會帶來很多強降雨,可是颱風也帶來中、小雨。所以我們對每一個颱風帶來的強降雨跟它的中、小雨,也去做計算,那個統計結果更不得了。不只是台灣的颱風,世界各地的颱風我們都做了統計,它們前10%的強降雨增加200%,就是說全球溫度每增加1度,它增加200%。
前10%的意思,好比說颱風一年帶來的降雨如果是一千毫米,前10%就是前面那最強的一百毫米,隨全球暖化,原本佔一百毫米的強降雨會變成三倍,變成三百毫米。可是颱風帶來的總降雨量並沒有太大改變,所以那個中、小雨部分變少了。
彭:也就是說假如以台灣每年是兩千五百毫米的話,有更多的雨,集中在那幾次強降雨中用掉了。
劉:沒錯。我們剛才講前面10%的強降雨,一年平均看來,只靠四個颱風就帶來10%的一半,剩下的是像西南氣流或午後雷陣雨所帶來的。
彭:您還記得莫拉克颱風,那一次在高雄帶來多少的雨量嗎?
劉:那個簡直不得了,尤其是在阿里山,只有三天就超過三千毫米。
彭:就把台灣一年的降雨量都集中降在那個地方,所以引起很大的災難。極端降雨對台灣的影響實在非常恐怖,這就是為什麼每次只要颱風一來,大家都聞颱色變。
3. 極端降雨對台灣水資源運用的影響
彭:接著我們非常關心的是,這樣的極端降雨,對台灣的水資源使用跟規劃,已經造成很大的影響。台灣下雨的量其實不少,一年有兩千五百毫米,但是大家常常發現要用水的時候,沒有水,不要用水的時候下了一場大雨,但是那個大雨呢,水庫又沒有辦法儲存。台灣因為極端降雨的關係,現在旱災也比以前多,造成乾旱,但是有時候多下的雨,又沒有辦法儲存下來,所以台灣的水資源,已經面臨到蠻關鍵的一個時刻。劉院士是不是可以幫我們分析一下,這些氣候暖化、極端降雨,對台灣水資源的利用有何影響?現在跟未來我們怎麼看?
劉:是的。剛才講極端降雨,最重要的當然是強降雨增加。強降雨增加,大家一定都體會到,就是像莫拉克颱風這種強降雨的增加。強降雨增加,而總降雨量不變,中、小雨就減少。我們的中、小雨通常是在冬天跟春天,一減少,我們的春耕就會出問題。剛才也講到,就是我們的水庫一年要充滿三次以上,有很多水庫要充滿四次,才夠我們用。
這就表示,我們台灣降雨主要集中在強降雨的季節,也就是夏天跟秋天,到了冬天跟春天,我們就有缺水的問題。所以我認為隨著全球暖化,水資源應當是我們台灣最值得關心的議題。甚至我認為水資源缺乏,是全世界在全球暖化下,最有威脅性的一個現象,因為它影響到的不只是食用水及工業用水,對農業、糧食都有很大的影響。目前我們台灣講到全球暖化的調適措施,水資源是我們最需要去做的一塊。
彭:可是在台灣,大家可能都有一個迷思。就是我們以整年的降雨量來講,算是相當高的,台灣也建了很多的水庫。過去的降雨,包括春天,您剛才講到要春耕,可是過去雷雨季節就帶了雨進來了,所以在過去其實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這幾年大家常常感覺到,要用水的時候就缺水了,因為淤積的關係,好像水庫的總儲存量也減少了相當的多。總的來看,台灣先天上本來雨水是夠的,是不是我們的水資源、水管理政策,還有不足的地方?否則為什麼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困難?
劉:台灣的總降雨量雖然高,可是我們的降雨量不平均。假如說我們完完全全按照自然的狀況去用水,不去建水庫的話,即使沒有全球暖化,我們台灣的春耕還是會有問題的。經過全球暖化,讓雨量更集中在夏天,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
4. 極端降雨和雨量不均的危害,有解嗎?
即使有了水庫,水庫淤積,再加上本來水庫也不夠,幾乎每年春耕的水源都會很困難。而且經過全球暖化,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困難。可是我倒是認為,水資源問題的解決,不一定要靠這種大型的水庫,花很多錢。不只是水資源的儲存,連帶包括洪水的防範,我們都可以去想出一些價格比較合理的,不是太貴的方法。
比如說我們桃園的客家人祖先,他們就想出非常聰明的方法,設置埤塘。雖然這也因為桃園本身的土地,適合設置埤塘,可是以現在的水利技術,在全省各地的平地,去造一些小、中型的埤塘,還是蠻便宜的。而且這是非常有效的方法,既可以防洪,又可以防旱。這個我想政府機構應當嘗試去做。
彭:據我的了解,桃園的埤塘現在總量只剩下以前全盛時期的……三分之一可能都不到。
劉:沒錯。
彭:當初桃園,是不是因為是台地的關係,所以它比較適合做埤塘?其他地方就不盡然?比如說嘉南大平原,就看不到這個現象。
劉:本來因為桃園是台地,灌溉起來不方便,所以需要埤塘。並且它的土質也適合建埤塘,它比較不漏水。不過以現在的水利技術,無論土質如何,在各地建埤塘應當都不是問題了,像台南也有啊,虎頭埤就是很大的埤塘。
彭:不過相對於以色列來講,我去過以色列兩次,他們每年的降雨,也只在每年的10月到11月,真正的水庫就在北邊的加利利湖。他們的水還要賣給約旦,那就更少了,但他們是夠用的。甚至還能把這個水引到全國,再去做綠洲,每一棵樹底下開一個小洞,針對那一棵樹來灌溉,所以他們開發綠洲也是用這些水,做到這個程度,還是夠用。基本上,他們的水管理不是問題。
而且我知道,我們台灣農委會的官員還去那邊取經。因此相對來講,台灣在水資源的調整上面,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行的措施,讓我們的甘霖真正能夠為我們所用。因為實際上,大家還是感覺到限水、缺水的威脅。
劉:對、對,可是主要問題還是在於,我們並沒有決心去節省水。比如說,假設我們的農人也用以色列的方法,去做點滴灌溉,一定可以省很多水。因為我們的農人用了70%的水啊!假如說點滴灌溉,我相信這70%當中,很容易就可以放出來30%。可是你說真正要農人去點滴灌溉,花費是很龐大的,需要政府拿出配套措施。
彭:政府在水庫淤積這個部分,有沒有解決之道?
劉:這方面我不是專家,不過據我所知目前沒有解。
彭:無解?
劉:水庫淤積據我所知無解,點滴灌溉對於目前的台灣可能又太貴,但總體水資源問題未必無解。我剛才提到,就是我們假如能夠把大量的埤塘弄出來,嚴格說來,很像所謂海綿城市的概念,讓台灣的平地成為能儲水、既抗旱又防洪的「海綿台灣」,應當可以辦到。工業用水可以由滯洪池供應,因此設置埤塘這種方法應當很有效。
彭:另外一個相關的議題,可能是山區土地的過度開發,這跟水資源的利用有很大的關係。
劉:是的,我們在《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都可以注意到,台灣山區的土石流非常嚴重,到處都是。我們就可以想像,山區的產業與居住,是不是這方面的措施要有一些新的想法?可能人並不適合住在山區?像小林村,雖然看起來居民都很喜歡回到小林村,可是長久來說,土石流越來越多,為了他們的安全,我想還是要有一套新的土地利用的方法。
彭:是,就是在水土保持這個部分,還有相當大的改善空間。
劉:是的。
5. 總結減碳、能源、與永續發展
彭:我們剛才一直都在談水資源的問題,可是我們更關心台灣的永續發展。永續發展還涉及另外一個重要的議題,是能源。所以您是不是也可以就能源這個議題,跟永續發展的連結,為聽眾朋友分析一下?
劉:對,能源問題非常重要。並且能源問題跟節能減碳是息息相關的,而節能減碳的成效,又影響全球暖化,以及包括台灣在內各地的極端氣候、極端降雨。
談到能源政策,尤其是節能減碳這部分,自從核能出了問題,也就是說日本311使台灣的核能、核四無法往前推進,導致我們目前能源政策非常困難的情況。擺在面前的,有效的節能減碳的方法,只剩下兩個。一個是繼續使用傳統的化石能源,可是我們必須做好所謂的CCS(碳捕捉儲存技術),把二氧化碳加以捕捉,然後儲藏起來,這個很困難。碳儲藏在台灣是一個大家關心的問題,比如說你儲藏在地底下,台灣的地質構造不穩定,民眾能不能接受是一個問題。因此假如我們走碳儲藏的話,可能深海儲藏是一條可行之路。
另外一個是太陽能,太陽能目前比較貴,也有儲存的問題。不過這兩方面,我倒是認為,我們台灣有不少科技方面的長處,值得我們去努力。
彭:我們今天很高興能夠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的劉紹臣院士,跟大家探討台灣的極端降雨,以及未來台灣水資源的調適。下禮拜要為各位邀請到台達電子的創辦人鄭崇華董事長跟大家分享,從產業界的觀點,談產業界在節能減碳的具體經驗,如何因應未來節能減碳的政策,還有企業界怎麼樣來善盡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