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23:00~00:00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主持人: 彭宗平
2017/12/25
22:25
為何說台灣發展停滯,數字會說話?
面對大陸崛起,台灣如何因應?如何在人才、教育、產業爭取領先?
回顧亞洲四小龍,台灣目前的定位如何?我們的發展,是居於領先或落後?
面對台灣當前的問題,甚至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發展課題,彭宗平校長花了三年的時間,策劃十二個主題,分別探討。在這一集的總回顧,當然無法給您一個簡單的、確定的答案,但卻可以看出,哪些重要議題是彼此相互影響的?需要哪些橫向、跨領域的整合,才能打造更具競爭力、更先進文明的台灣?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的三年回顧與感想。您不可錯過!
1. 台灣的黃金時代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轉眼間我們的節目已經進行了三年,我一向在學校服務,從來沒有想到要以廣播素人的身分在空中與大家相會。但在《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這個節目,我卻成了一位主持人,由世界先進贊助,在IC之音成立一個平台,希望能夠討論未來十年、二十年,影響台灣永續發展的一些重要議題。
回顧過去,台灣在1970年代所推動的十大建設,可以說是台灣邁向現代社會的重大里程碑。我不免想起在1978年的10月,我到日本受訓,認識了在日本工廠服務的一位領班。隔一年他到台灣來,我們在台北見面,我請他吃飯。這一位日本朋友,他的父母親曾經於日據時代在台灣待過,而這位朋友他不會英文,也不會講國語,所以我們只能筆談。我記得我們吃到一半的時候,他在紙上寫著「昔台灣影無」,就是說,過去台灣的影子他看不到了。因為在印象中,他的父母親和他提到,台灣是一個傳統的、古典的農業社會,但是他到了台灣,看到的卻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
我在1978年10月到日本受訓,是在松山機場搭機,但是在79年8月去美國讀書,已經到桃園的中正機場搭機。我們可以說,台灣的發展一日千里,台灣現代化的腳步,在當時是非常地快速。甚至我們可以說,1985年到1995年是黃金十年,企業界年年加薪,國民所得年年攀升,大家對未來充滿期望,充滿信心,整個社會充滿活力,台灣被列為所謂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同時,我們在1987年解嚴,1992年中央民代全面改選,1996年總統直選,我們進行了全面的民主化,當時也期盼帶來民主的深化。
2. 競爭力消長,數字會說話
可是,在2000年之後,台灣卻陷入民粹當道,政黨惡鬥。我們發現台灣的經濟發展停滯,產業外移,好像榮景不再,欲振乏力。
在此同時,大陸崛起。大陸在1978年鄧小平宣布改革開放以後,近40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一些清楚的例子包括:大陸的高鐵,2016年底的總長度已經達到22000公里,八縱八橫,聯繫整個中國大陸。他們的高速公路,在2017年7月總長度達到13萬公里,令大家印象深刻。
不只是硬體建築,他們的行動支付也很發達,連菜市場的買賣都可以用微信來支付。他們最近還推動了一帶一路,要提升國際的影響力。大陸已經發展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會是第一大的經濟體。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兩岸的消長。
不僅如此,讓我們回頭看看亞洲四小龍的變化。在2000年的時候,台灣的國民人均所得大約是14900元,韓國是11900元,新加坡24800元,香港則是25600元。就排名來看,2000年,台灣在全世界的人均所得排名是29名,韓國是35名,新加坡居於19名,香港14名。
到了2011年,台灣的國民所得成長到20900元,當時韓國卻已經超越台灣,達到24100元,香港是35000元,而新加坡領先幅度更大,超過53100美元。在世界上的排名,新加坡11名,韓國37名,但是台灣已經掉到44名,等於在11年間,從第29名掉落到44名。
2017年的國民所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組織的預測,台灣約是24200元,排名34;韓國是29700元,超過台灣5000美元,排名26;新加坡53900元,排名第9;而香港是45000元,排名16。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發展的停滯,數據會說話。現在談到台灣未來產業的發展,又面臨五缺當道,缺水、缺電、缺地、缺人、缺工;可說我們已經面臨了一個困境,大家很焦急、憂心,擔心台灣的競爭力不再。
3. 從大趨勢看問題
所以我們試圖展望未來整個大局勢的變化,是從國際上來看,同時觀照國內的情況,在英文我們叫做megatrend(大趨勢)。第一是社會變遷,包括科技的快速發展,還有我們人口結構的改變,少子化、高齡化都是社會變遷的重要因素。第二個megatrend是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所以我們要節能減碳。第三個是全球化的發展,主要是由於網路的興起。此外,台灣還需要考慮一個megatrend,就是兩岸微妙的關係。
因此,這個節目在製作之初,就以兩大主軸來設定,第一是追求永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第二是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過去三年,我們規劃了12個主題。第一年,首先探討教育與人才培育;接著談少子化,其中也探討了高齡化;其次是能源與環境,以及科技產業。
而在第二年,我們討論了基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服務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再來是公共建設、國土規劃。第三年的第一季,我們討論健康與醫療,然後是社會現象與變遷,接著是兩岸關係,最後一季我們討論的是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每三個月討論一個主題。
而在三年前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先做了一集「序曲」,就是預告這三年我們要談哪些事情。2016年與2017年的第一集,則製作了「續曲」,用繼續的「續」來命名,也就是回顧過去一年所談的內容,並預告新年度要製作的主題。
每三個月一個主題,第一個禮拜由我主講導言,接著邀請五到六位來賓,針對五個或六個議題進行深入的討論。可說是高度選擇性地、謹慎地邀請適當的貴賓,反覆討論,訂出大綱,做出一套很嚴謹的規劃,次序與內容都是事先商定好的。所以許多聽眾朋友和我打趣,說我好像在做學術研究。確實如此,因為我們覺得要討論台灣的未來,確實是一個很嚴肅的話題。
而經過五到六位來賓的討論,在每一季的最後,則由我及製作人李知昂來做結語,這是整個節目進行的方式。
我們的節目,除了禮拜一早上七點半到八點首播,禮拜天的八點到八點半重播之外,聽眾朋友還可以在網路上隨選即播,選擇他想聽的任何一集。我們的文字檔也上網,第一年的節目甚至已經製作了兩部專書。因為每次的訪談,大概有五到六千字,經過52個禮拜下來,將近30萬字,天下文化幫我們規劃了上下兩冊,每一冊有15萬字左右,這是第一年的成果。目前我們也在規劃第二年與第三年內容的出版,希望能夠繼續出版四冊。我們的聽眾朋友大概有幾萬人,而且包括了國內外的華人,透過網路、廣播頻道來閱讀與收聽。所以我們也非常地高興,在過去三年來,有相當多的朋友一起來關心台灣的明天。
4. 重大議題彼此橫向連結
回顧過去三年我們所談論的一些主題,首先是教育與人才培育。大家知道過去台灣實施了教改,衍生了很多的現象。1994年到96年成立了教改小組,他們花了兩年提出了教改總諮議書,1998年1月行政院成立了推動小組,而且提出了行動方案,所以教改至今將近20年,但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現象。我們在節目中提到,大學供過於求,而且產生了學用落差。我們也提到大學必須強調品質,而且技職教育要務實致用。2014年政府開始實施12年國教,立意良善,但是實施以來也產生了很多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
我們其次談的是少子化,包括高齡化。在高齡化這部分,我們考慮到需要進行年金的改革,提出了三支箭。高齡化也衍伸出健康與醫療的相關議題,包含食安、長照,甚至健保也不只需要二代健保,可能要朝向三代健保來規劃。
因為少子化的緣故,人力資源減少,所以台灣的整體產業結構會改變。事實上,人口結構的改變是一個國安問題。高齡化、少子化都是社會變遷的大問題,所以我們也談到了社會變遷這個主題。在這個主題裡頭,涵蓋了民主、法治與媒體。關於民主,特別討論到對於國會的監督;同時我們也提出了對媒體現象的觀察,討論了社會青年的就業、創業與思維的轉變,但是我們最期待、也進行深入討論的,是如何讓整個社會風氣朝正向提升。
當然,我們探討了幾個重要的產業領域,包括科技業、基礎產業、服務業及文化創意產業。不管哪一個產業,因為科技的發展,產業都必須要轉型;而產業轉型重要的因素,則包括了人才、技術、資金及政府的政策。此外,產業轉型必然面臨國際競爭,在台灣我們還要特別討論兩岸的關係,因為大陸提出了紅色供應鏈。於是,在探討產業時,我們都考慮到區域經貿的整合,曾經談論到RCEP以及TPP的聯盟等等。
談到產業發展,我們又必須討論能源與環境,因為未來我們必須特別重視環保,節能減碳。但是台灣的能源供應,特別在電力的部分,我們已經遇到相當大的問題,必須面對。
而對於產業,我們也注意到它必須與智慧化結合,其中,當然包括大家都在談的智慧製造。此外,未來在產業發展上,我們還必須考慮服務業與製造業的結合,軟硬兼施,不僅發展硬體,還要考慮軟體與硬體的整合。由於台灣過去在ICT(資通訊)有很堅強的基礎,未來假如能夠善用台灣既有的優勢,我們對於產業發展,還是抱持相當正面的看法。
總而言之,當我們討論產業的時候,我們發現智慧無所不在,也就是everything is smart(萬事萬物智慧化)。
5. 長治久安需要多方思考
我們也談論了公共建設與國土規劃,因為公共建設是台灣永續發展、提升競爭力的火車頭。我們談到水、談到電、談到交通建設,我們也提到了智慧城市。但是我剛才提到,電力是一種基礎建設,它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我們認為電價必須有所考量,而且台灣一定要節電,甚至建立智慧電網。
談到國土規劃,它是台灣長治久安必須正視的問題。我們首先談到了防災,邀請了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教授來談,他特別提到,應當考量土地的容受率以及災害的潛勢圖,進行都市更新,一定要同時考慮防災。國土規劃攸關台灣未來農業與工業的發展,我們對此都進行探討。它也攸關台灣將來是否具備優質的生活環境,所以我們討論了城鄉風貌。當然行政區域的劃分,也是長治久安的一個重要因素。
我們在上一季討論兩岸關係,檢視了兩岸官方與民間的交流、經濟產業的競爭與合作、台灣的國際處境、以及兩岸教科文的交流等,我們也非常憂心台灣的人才外流到大陸,是不是影響到台灣未來的發展。但是我們又注意到,台灣的人才到大陸,也對大陸的社會產生了正向的幫助。所以人才移動的效應,也是將來兩岸關係發展很重要的因素。
在此我們沒有特別考量政治,不過我們特別強調台灣存在的價值,希望把台灣建設為一個安居樂業的文明社會。我們強調,台灣要能夠建構大陸無法複製的經驗,在各個方面,包括民主法治的體制、文化、環境、生活的方式,都要能夠遙遙領先大陸,讓台灣無可取代,才能突顯台灣存在的價值,這也是我們必須正視的方向。
最後一季,我們談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雖然台灣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在過去60年有長足的進步,但是我們感覺到,比起西方的社會,甚至東方的日本,我們還有努力的空間。特別是觀察西方的社會,我們注意到西方文明有兩大支柱,首先他們強調秩序、規範、紀律,公權力得以伸張;同時他們的公私分明,不會把公物據為己有,對於公領域、環境保護的意識比我們強。這些是台灣可以借鏡的。
另外我們也特別談到,假如要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台灣環境的品質、生活的品質需要全面提升。我們必須強調所謂的美學、美感,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要注意每一個細節,留心品質,才能夠享受、欣賞美感。
當然從大架構來講,我們也必須注意許多無形的、隱性的價值,提供誘因,讓人們樂於強調品質和品味。施振榮董事長也特別期許,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媒體要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更重要的角色是領導人,他們應該有論述、有魄力,帶領社會正向發展,向上提升。
6. 鑑往知來,克服難關
我們這個平台,過去規劃、討論了12個主題,希望能夠讓來賓與我們的聽眾朋友進行理性的思辨,思考台灣未來何去何從。我們不可能提供「單一的」,所謂「正確的」答案,而且我也不是十項全能,只能靠著事先做功課,融會貴賓的見解,針對這些主題來討論與發展。
英國作家狄更斯在他著名的小說《雙城記》開頭寫道,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台灣將來怎麼發展?端看如何鑑往知來,如何求勝。
歷史學家黃仁宇寫了一本專書《萬曆十五年》。萬曆十五年是1587年,明神宗的時代。明神宗在位48年,但是在1586年,他開始不上朝,連續30年。相對於發生歷史大事的年代,1587年似乎是不起眼的一年,可是黃仁宇從歷史的角度,從這一年,他已經看到了明朝衰亡的癥象。最後到了1644年,明朝終於被清朝取代。現在的台灣,或許也是站在十字路口,面臨巨大的轉變。不過,台灣的人民勤奮、善良、聰明,如果大家能夠齊心協力,我相信台灣的明天是掌握在我們手上,也有信心克服難關,迎向未來。
過去三年,我很榮幸有機會來主持這個節目,感謝世界先進的前董事長章青駒提出節目的發想,以及現任董事長方略的大力支持。也要感謝IC之音提供的機會,董事長張孝威、總經理張令達、台長田麗雲、副總經理潘國正,都給了我許多的幫忙與鼓勵,也謝謝製作團隊李知昂、李心茹等的協助。
特別感謝各位聽眾朋友三年來的支持與鼓勵,我在這裡向大家道謝、道別,祝福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明天。謝謝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