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23:00
辛意雲說賦
主持人: 彭宗平
2017/10/16
22:38
大陸崛起對台灣社會文化發展,有何影響?
台灣社會文化的發展,如何適應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浪潮?
本集繼續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黃樹民教授,從人類學的觀點看先進文明社會的內涵與願景。為您分析,根據台灣的國民性與社會文化,建構具有台灣特色的先進文明社會,需要注意哪些要點?歡迎收聽!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涵蓋的議題包括國民性與社會文化、群我倫理與社會規範、西方社會借鏡、城鄉與環境美學、生活美學等。
我們非常高興在上個禮拜首先邀請了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所長黃樹民教授來討論「國民性與社會文化」,他在上個禮拜特別對台灣的國民性以及社會文化做了深入的解析,這個禮拜我們還是繼續邀請黃教授,特別針對台灣社會文化的發展以及先進文明社會的建構,做進一步的討論。黃院士,歡迎您再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黃樹民院士(以下簡稱黃):謝謝彭教授。
彭:黃院士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人類學家,主要的研究領域包括漢人及華人的社會與文化、文化生態學、經濟人類學等等。他曾經在美國的愛荷華州立大學任教三十年,2006年返國,擔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的所長,長達八年。2015年,他轉任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特別是在2015年,他獲頒總統科學獎,這是台灣學術界的最高榮譽。
1. 大陸威權體制的影響
彭:黃院士,我們上個禮拜對台灣的國民性與社會文化做了解析,談到台灣的社會文化,雖然在內涵上傳承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但也受到美國、日本的影響。不過我們看到最近這幾年來,兩岸的互動以及大陸的經濟崛起,對台灣社會文化也造成很大的影響。您這幾年在大陸華南做了很多的田野調查,您怎麼從這個角度,來看大陸對台灣的影響?
黃:從某個方面來看,大陸對台灣的影響不只在經濟方面,還可以延伸到社會的其他面向。我想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因為在大陸,政治上還不是一個民主的政體,所以在很多方面,是以威權政治的方式在運作。這點對於台灣到大陸從事貿易、投資、或者去建設工廠的人,對他們的發展來講,都會帶來一些很明確的感受。第一,當然他們會注意到大陸的威權體制,和台灣的民主制度是不太一樣的。第二,他們會感受到這種威權制度,在很多地方來講可以達到很有效的運作,許多在民主社會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在一個威權社會裡面可以很快就做好,所以對於台灣的一些商人、學者,或者政治領袖來講,他們對這方面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就是為什麼在一個威權體制,反而有時候可以做到很多事,它的效率會這麼高?因此,對台灣的商人或學者而言,他們會認為,這是不是指出在民主體制之外,有時候威權體制反而更可以達到目的?
但威權體制的長遠影響,可能對於整體社會發展有負面作用。尤其是因為它的「不透明度」,造成了很多弊端,比如官商之間的聯繫,就超出一般應該有的範圍。所以在最近幾年,許多學者研究大陸的經濟現象,提出一種看法,認為大陸的社會發展並不是真正以「資本主義的市場規律」來辦事,而是走所謂的「裙帶關係」Crony capitalism(裙帶資本主義)。這種現象,讓很多學術界人士,尤其是歐美的學術界,對於大陸經濟發展始終抱持懷疑的眼光。當然也有一些學者,替這種做法開脫,認為這並不是一種裙帶資本主義,而是一種網絡資本主義。
對台灣人來講,因為我們接受儒家文化薰陶,強調人際關係,所以我們對於這種運作模式是非常熟悉的,所以台灣的商人、政客,到大陸去運作的話,可能會比歐美的商人與學者更容易適應當地的環境。因為在很多方面,我們具有同樣的文化基礎。
彭:是。包括我們的語言、文字都是相通的。
黃:是。
彭:不過剛才您提到大陸是一個威權體制,但是現在靠著網路,基本上算是四通八達,有很多事情也遮掩不住了。另外,台灣現在大概有超過150萬的人口在大陸,其中包括眷屬。人才的移動也會促進兩岸交流,以及大陸文化與台灣文化的溝通。就您的觀察,包括兩岸網路的交流與人才的移動,是不是也對台灣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黃:對台灣來講,我們常常聽到的一個論點,提到台灣的人才外流。這個人才外流跟1950年代的人才外流是不太一樣的。從1950年代算起,差不多30年左右,那時候的人才外流,都是大學畢業生跑到歐美、日本、澳大利亞去讀書,甚至就業定居,大批年輕人往外走。
但是現在往大陸「人才外流」的性質,和那時候不太一樣。現在很多都是具有高科技長才,或一些學術專長的人,被大陸方面以重金禮聘的方式,把這些人才挖過去,替他們發展新的企業或開展新的研究工作。這種現象,對於大陸的影響是很大,但是對台灣的影響同樣很明顯,因為台灣將會面臨人才斷層的問題。這是我們未來必須面對,進而提出解決方案的一個狀況。
2. 全球化與在地化
彭:除了大陸崛起之外,台灣的社會文化也受到全球化與在地化的影響。我們知道現在「世界是平的」,但在台灣,又有所謂的族群對立或國家認同的問題,是不是都影響到台灣社會文化的發展?
黃:對。從正面來看,我們可以假定,全球化或許會帶來一種新的認同。換句話說,隨著IC等技術的發達,興起全球網路與社群媒體,我們能夠藉著這些發展,慢慢建立起新一層的人際關係。比如在台灣有很多哈韓族、哈日族,台灣現在很多年輕人度假的時候,都想到國外去。從某個意義上來講,全球化可能會慢慢把我們對於一個地域或一個國家的認同降低,而建立起一些跨國境、跨地域的人際關係,或是一些社團。
這個方面,對台灣年輕世代的影響應該是比較明顯的。因為他們對於不同物質的選擇,不同嗜好的選擇,或者不同品牌的選擇,都有比以前更廣闊的可能性。所謂全球化的意義,對於一般的年輕人來講,他們可以說是進到一個新的大型國際超市裡,在國際超市裡面,以個人的喜好來區分他們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東西裝飾在自己身上,建構他們新的認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傳統所看到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可能會慢慢往下走,影響力可能會愈來愈小。
彭:但是台灣在這幾年,出現所謂「強調台灣主體性」的浪潮,或許也可以算是一種在地化,是不是也對台灣的社會文化造成衝擊?
黃:在一些場合來講,所謂主體性,當然是強調我們屬於這個地方、這片土地,因此我們有某種認同,而這種認同,是超乎於其他的認同之上。這一點當然可以說,是建立自我認同很重要的一個條件。但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由於全球化的影響,我們可能更要考慮的是普世化的價值。因為我們講到傳統的文化觀念,譬如儒家文化裡面,他們在性別方面對於性別平權的觀念,其實是非常薄弱的。而在現在的普世價值裡面,性別平等的觀念,或對人權尊重的觀念,它們的影響可能會愈來愈明顯。在這種狀況下,對於本土的認同,在影響力上,可能慢慢還是會減弱的。
彭:所以對於所謂的「主體性」或「在地化」,回應您強調的普世價值、尊重人權,我們也看到台灣社會現在對於原住民,或者新住民、新移民都漸漸發展出比較高的認同,也逐漸形成了比較好的政策與制度。
3. 傳統文化需要選擇
彭:剛才我們談到大陸崛起怎麼樣影響台灣社會文化的發展,也談到面對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浪潮,台灣如何適應。黃教授是人類學專家,所以接下來,我很想請教黃教授,從歷史的長河、從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到底所謂的「先進文明社會」具有什麼樣的內涵?未來有什麼樣的願景?
黃:這確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當我們看人類文明發展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到一個現象,所有人類締造出來的文化成果,都會有一些正面的意義,但同時也會有一些負面的意義。換句話說,當我們觀察文明社會中,我們需要的是什麼,要找出哪些事物來解決這些需求的時候,我們可能也應該同時去注意,這些能夠解決問題的措施,它可能在無意中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譬如說我們強調,在傳統文化裡面「家」的重要性。當然家是很重要的,因為對於每一個個人來講,家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庇護所,可以在其中休息,可以得到保障,得到安全。所以在傳統華人社會,對於家的重視是非常明顯而明確的,這一點與儒家思想的關係非常密切。儒家講的五倫,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就是關注這一套關係的健全發展。
後來我們也知道,到了二十世紀,李國鼎先生又提出「第六倫」,群己關係。以上這些都牽涉到人與人之間,怎麼樣把自己的地位確定下來,然後用一種內化的方式,來約制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換句話說,這一套人與人之間行為的模式,可以說是避免用法律或外力,來約制人與人之間關係一個最好的方法。儒家所提出來的這一套人倫觀念,是處理人際關係一個很好的方式。所以我們看傳統的大家庭,他們可以對老人提供很好的照護,對於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帶來了各種形式的協助。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們看到在傳統的大家庭裡面,不管是三代同堂、五代同堂,也產生許多非常壓抑的文化,把人與人之間的一些衝突掩蓋掉。所以我認為,我們一方面要保持好的文化傳統,讓這些文化傳統為我們提供很好的生活環境;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它後面所帶來的一些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在傳統大家庭裡面我們可以看得到,譬如說婆媳衝突、妯娌衝突甚至兄弟之間的衝突,往往會造成另外一些社會問題。
所以在建構文明社會的過程中,我們面臨很大的一個選擇危機。就是我們要怎麼樣從傳統文化中,挑選一些在現代還可以使用的觀念、想法、或生活方式,來安排現在的生活?如何把有益的留下來,選擇性地把一些不好的東西淘汰掉?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不是一些政治人物、教育領袖、或是社會菁英可以簡單解決的問題。
4. 良好國民性的培養
彭:您剛才談論到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要考慮到傳統,考慮到現代,考慮到我們的價值觀,另外也提到群我關係。是不是同時也要考慮到生活方式的選擇,或者就是所謂的文明?
黃:是。
彭:我們說的「文明」,可能又包括社會的制度,包括經濟、政治制度,還有外在的生活環境。
黃:是。
彭:您怎麼看?這些元素是會改變的?還是不變的?
黃: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據我們能觀察到的層面,當然人本身都是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塑造出他的生活方式。所以某個程度上來講,外在環境或制度的改變,的確會對個人的個性、品質、生活方式造成改變。但是有些改變,可能並不容易做到。譬如說我們講法治已經講了很久了,而且台灣的法律制度,確實在很多方面來講是非常周全,甚至非常嚴的。但是尤其在台灣,實際上,我們常常在新聞報導裡都可以看到,推動法治非常困難。如何建立起對法治的尊重,可能是一個很長遠的工程,甚至可以說,它是培養新的國民性的一項重點。
我想,在台灣看到法治不周全的地方,最明顯的是每一棟大樓頂上的違章建築,這幾乎是普遍性的現象,而不是個別性的現象。換句話說,我們有法律,但是當大家都不遵守的時候,要真正推動法治就很難了。在這種狀況之下,或許只有透過教育的方式,從兒童開始培養他們,建立法治的觀念,才有可能完成這樣重大的改變。
彭:記得在某一個場合我們談過,有人在美國示威遊行越線的話,警棍會馬上打過來,把越線的人抓起來。但是在台灣,警察與集會遊行民眾的關係,卻是非常微妙的。
黃:是。我想這一點也是很特別的。據我在美國生活的經驗,大部分的人都會有一個感想,他既然屬於這個社會的一份子,也對於這個社會法律的制定有所參與,就應該尊重它。所以在美國,假使一個人逃稅,別人會非常瞧不起他,因為個體既然已經參加這個社會,也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享受到這個社會的各種權利,他卻不盡義務要逃稅,自然受到大家的輕視。這是他們的社會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底下所培養出來的,國民對於群體的看法。
我在台灣的感覺就很不一樣,許多人報稅的時候都會去借人頭,剛開始我都不知道這是做什麼,後來才知道是逃稅。這種普遍現象,在美國是不可思議的,也是很難想像的,怎麼可能每個人都做這種事?當然美國社會也不是完美的,川普就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不過我想,當一個社會裡面大家都能培養出某種共識,對一些問題的解決可能就會比較容易。也就是說,當大家都認為我是這個國家公民的一份子,我享受各式各樣的權利,我就要盡我的義務,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國民性。而這種觀念的培養,可能是未來台灣需要從幼稚園就開始進行的。
5. 兼容並蓄,邁向未來
彭:如果根據台灣的國民性與社會文化,怎麼樣建構一個具有台灣特色的先進文明社會?
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們當然希望能夠保持台灣原來移民社會所具備的創新、開拓、冒險精神,這樣的話,我們才能繼續有新的想法、新的生活方式出現。但是在保持傳統特質的時候,我們也要兼顧全球化發展所帶來的新觀念,比如對人權的尊重,性別的平權,還有對於民主制度、對於法治的尊重。如何把這些元素融合起來,建立一個完整的體制,是個很複雜的過程。
另外像我們對家庭的觀念,雖然我們希望保存大家庭所帶來的福祉,或對個人的照顧;但是怎麼樣同時照顧到在大家庭裡面不同的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如何讓他們發揮不同角色所具有的特色,把這些不同的長處結合在一起,打造一個新的局面,讓我們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明天?我想這是非常大的一項任務,也需要學術界、政治界、社會菁英等各方面的合作才可能達成。
彭:是。確實要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過透過今天的討論,我想對台灣的國民性、我們的社會文化,大家已經有比較全面且深入的了解,也了解到台灣怎麼樣受到歐美,受到日本,以及中國大陸的影響。文化發展是一段很長的歷程,在過程中,如何保存固有的美德與傳統,又能夠兼容並蓄,吸收現在全球化、在地化的一些精髓,是大家要一起努力的。這確實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在方向上,透過我們節目的討論,應當可以看得更清楚。今天非常高興,繼續邀請到黃教授到我們節目來。
黃:謝謝彭教授,謝謝各位聽眾!
彭:下個禮拜,我們將邀請施振榮先生到節目來討論「群我倫理與社會規範」。《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