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12:00~13:00 |
---|---|
節目名稱: | 新生報到-我們在台灣 |
主持人: | 王淑榮 吳曉萍 |
節目主題: | 【跳舞的星星】EP03|岩壁上的芭蕾:每一顆岩點都有意義。ft.山陽山陰 陳婕寧 (首播) |
---|
節目時間: | 12:00~13:00 |
---|---|
節目名稱: | 新生報到-我們在台灣 |
主持人: | 王淑榮 吳曉萍 |
節目主題: | 【跳舞的星星】EP03|岩壁上的芭蕾:每一顆岩點都有意義。ft.山陽山陰 陳婕寧 (首播) |
---|
主持人: 袁常捷
2022/03/30
00:23:00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不管您是住在臺灣的哪裡、離海的距離遠近,都可以經常走到海邊看一看,觀察海邊發生的事情。因為我們離海的距離真的太遠了,很多事情就是在我們不知道的狀態下,便默默地發生,希望大家走到海邊去看的時候,也能夠理解這一些事情。」
2017年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展開合作,公私協力,共同經營管理2618保安林為環境教育場域。2022年春季更推出「七星潭的森林與海洋─18公里礫石挑戰」活動,提供3條探索路線、5場實體活動,邀請民眾深度感受七星潭海灣的森海風景,並瞭解村落的人文歷史和在地議題。
講到花蓮最著名的海邊景點,你會想到什麼地方呢?每個人應該都會回答:「七星潭!」
湛藍寬闊的七星潭海灣北起立霧溪口,南至奇萊鼻四八高地,全長約18公里,呈現優美的新月形,別名月牙灣。但對大部分旅客而言,七星潭就是遊客中心附近的礫石海灘。這裡有蔚藍清澈的海水,紋理獨特的卵石,可來此悠閒踏浪、堆石頭、放空。
難道七星潭只能這樣玩嗎?當然不是!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的腳步,踏訪七星潭的海岸與森林,深度品味這片森海美景。
第一次來到七星潭的人,恐怕心裡都有個疑問,為什麼七星潭是一片海灣?潭到哪兒去了?
考據古地圖,在清朝光緒年間《臺灣輿圖》中的「臺灣後山總圖」,便可見米崙山(現稱美崙山)的北側標示出地名「七星潭」,並繪有湖泊圖案。林東良執行長進一步指出,明治31年(1898)的臺灣堡圖中,可以看到現在花蓮空軍基地、東華大學美崙校區一帶有個湖泊「モーガイガイ沼」,外型與北斗七星類似,有學者推論這個湖泊就是原本的七星潭。
在日本統治的1930年代中期,臺灣民航事業大躍進。昭和11年(1936),日本政府為了興建「花蓮港北飛行場」,填平了七星潭,並將此地住民往海灣搬遷。因此七星潭這個富有詩意的地名,便隨著居民帶到了美麗的月牙灣。
來到七星潭遊客中心附近,舉目可見色彩繽紛的民宿林立。身為花蓮人的林東良執行長,回憶起小時候的七星潭,這裡沒有高聳的民宿建築,都是低矮的磚房。印象最深刻的是海灘,「當時跟著爸爸、媽媽從停車場走到海岸邊,這段路覺得要走很久;但現在覺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了。」不知是因為當時步伐小,還是海岸出現了變遷?
根據衛星圖資,現在遊客中心前方這片礫石灘的寬度約有60至80公尺。
昔日七星潭的居民,大多以捕魚維生。因為黑潮穿過臺灣東部海域,帶來豐富的魚類資源,魚群在七星潭海灣匯集成天然漁場。早期以「牽罟」方式捕魚,也就是乘著竹筏出海撒網,再由眾人拖網上岸;凡是參加拖網的人,無論男女老少皆可「分紅」獲得漁獲。
日治時期,日人發現花蓮沿海有大量鰹魚洄游,於是將定置漁法引進花蓮。當時花蓮港廳海域設置了大量的定置漁網,全盛時期數量超過60座。現在定置漁業依舊是花蓮縣最具經濟價值的重要漁業,2020年產值約新臺幣1億6,729萬元。
「定置漁業已經走向規模化」,林東良執行長表示,現在七星潭由北至南僅存東昌、朝金、嘉豐三家定置漁場,共有五座大型定置漁網。各家漁場依天氣狀況每日出海一到三次,將網裡的魚捕撈運上岸,除批發、供應店家之外,也開放給想嚐鮮的民眾購買。
絕大部分旅客來到七星潭,都是直接前往海岸,不會在保安林多做停留,林東良執行長感嘆,「實在太可惜!」這天採訪,我們特地跟著執行長的腳步,沿著「193黑森林小徑」,走進了2618號保安林。
整座七星潭海灣有三座保安林,從北邊的立霧溪出海口開始有2617保安林,經過三棧溪後進入2618保安林,南端四八高地屬於2613保安林。193黑森林小徑位於2618保安林南端,入口在海巡署北埔安檢所後方,全長僅800公尺,平緩好走。
林東良執行長說明,保安林的編號都是四碼,前兩碼為縣市別,如花蓮縣的保安林都是26開頭;後兩碼則是編入保安林時間順序的流水號。保安林可依設立功能劃分為16類,2618號保安林早在日治時期便以「防風」目的劃設,至今已逾80年。
這片保安林,真的是保衛家鄉的綠色長城。2005年颱風季,連續有海棠、泰利、龍王三個強颱直撲東部,這片保安林成功抵擋了大部分的災害,將颱風對後方聚落的傷害減至最低。但也因此有八成林木受損,花了好幾年休養生息。
「走進黑森林,就可以感覺到,為什麼它被賦予防風功能。」實際跟著林東良執行長走進保安林,真的感覺到原本吹拂海岸的強勁東北風,瞬間消失無蹤。因為這裡的「黑森林」鬱閉程度高,阻擋了海風,但又不會不透光。行走其間,聆聽鳥兒與大自然共譜的樂章,舒適愜意。
設立2618號保安林,是為了防強風、鹽害、潮害之危害,這是對人類的功能。但對於動物而言,這片保安林是他們的家,也是他們覓食的餐廳。
防風林內有許多植物,最搶眼的便是木麻黃與林投樹。木麻黃平均樹高約12公尺,不僅抗風、抗旱、抗鹽份,而且成長快速,是臺灣海岸第一線的抗風樹種。生長非常旺盛的林投樹,經常成大片群落生長,強健的支根有很好的防風定沙作用。
比林投更為低矮的常見植物還有草海桐,其葉片有蠟質,因此帶著油亮光澤。匍匐於地的馬鞍藤,在「節」的地方有不定根長出,固砂堅石的作用非常強,也能降低海灘溫度。這些植物高度不一,在保安林扮演著不同角色,林東良執行長形容,「就像是一個籃球隊,會有前鋒、中鋒、後衛,大家各司其職。」
森林茂密,吸引了許多動物前來。除了在樹梢高聲歌唱的鳥類綠繡眼、烏頭翁之外,也可能有鳳頭蒼鷹、黑翅鳶等猛禽來覓食。松鼠偶而會活潑地跳過樹枝,林投蟹會住在海岸林的灌叢植物上。先前在踏查時更發現了山豬的蹄印,推測是迷途山豬從三棧溪沿著河道下到海邊,來到這裡。
2015年底,花蓮縣政府提出「縣道193線拓寬改善計畫」,成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關心七星潭海灣保安林的契機。2017年起,基金會更進一步與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展開合作,公私協力,共同經營管理2618保安林為環境教育場域,迄今已舉辦超過30場活動。
今(2022)年春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花蓮林管處推出「七星潭的森林與海洋─18公里礫石挑戰」活動,提供3條探索路線、5場實體活動,邀請民眾深度感受七星潭海灣的森海風景,並瞭解村落的人文歷史和在地議題。
林東良執行長表示,本次活動設計的3條探索路線,分別為森之歌、海之歌,與挑戰者之歌。其中,「挑戰者之歌」是最具挑戰性的路線,需要走完七星潭全長大約18公里的海灘,沿途多為礫石,行走起來相對艱難。如果擔心無法一口氣走完18公里,也可以分段挑戰。
如果是家長帶著孩子,可以行走「森之歌」路線,藉由簡單的「採集賓果」遊戲,讓親子共同在193黑森林小徑,探索保安林中動植物的奧秘。三五好友則推薦「海之歌」,透過問卷題目引導,前往七星潭海岸南端的五個地點,認識七星潭的歷史變遷。
實體活動主題多元,有森林療癒、漁村文化、身心覺察、鳥類生態、星空導覽等,活動至5月30日,詳情請見官網(https://strollthebeach-18km.weebly.com)。
聽濤聲,踏礫石,探森林,讓我們跟著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林東良執行長,玩出不一樣的七星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