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6: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袁常捷
2023/04/05
00:23:00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保育專員何可薏:「邀請大家一起關心台灣黑熊,透過分享、轉傳黑熊資訊,一起為黑熊發聲,督促政府積極落實瀕危台灣黑熊死傷零容忍的保育行動。若您發現黑熊的蹤跡,也別忘了通報。讓我們一起守護、監測台灣黑熊!」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黃美秀團隊,蒐集1990年以來1,017筆目擊台灣黑熊和其活動痕跡紀錄,以Maxent(Maximum entropy,最大熵演算法)預測物種分布軟體,分析黑熊在台灣本島的地理分布狀況,由北至南約略可分為五個區域:北迴公路以北、中北部雪霸—太魯閣國家公園、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玉山國家公園及以南至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東部海岸山脈。其中最重要的熱區為玉山國家公園向南延伸至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有熊痕跡分布連續而廣泛,且歷年來持續有發現黑熊活動的跡象。
台灣黑熊為台灣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也是台灣唯一一種原生的熊類,牠的存續代表著森林生態系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情形。但由於台灣黑熊行蹤隱密,分布區域為人跡罕至的中高海拔山區,因此為相關研究工作增添了許多挑戰。
為了監測台灣黑熊的族群分布,台灣黑熊保育協會開發「熊出沒通報系統」,若民眾在登山過程發現了黑熊留下的痕跡,便可上網通報。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保育專員何可薏表示,這些通報資訊非常有用,不僅可以提供國家公園及相關單位進行即時預警,讓遊客提高警覺,避免不愉快的遇熊經驗,更可以累積和建構黑熊活動點位的資料,協助研究人員監測台灣黑熊分布範圍變化。
何可薏指出,最常見的熊痕跡為足跡、爪痕、排遺與熊窩。熊的足跡辨識重點包括大小、指頭數目、跟掌形,成年熊掌墊大小約10-14公分,有五個指頭,且掌形偏長,跟狗狗的三角形掌墊有極大差異。至於在樹幹上留下的熊爪痕,以三及四爪最常見,而且各個爪痕平行排列,間距一般為1.5到3公分;相較之下,水鹿的磨角痕多為凌亂且不規則的排列方式。
黑熊的排遺(便便)形狀跟人的類似,通常是圓柱狀,裡面可能會有沒消化的果皮、動物骨頭或毛髮,顏色則隨攝食的食物種類而不同。黑熊排遺容易和野豬糞便混淆,雖然野豬糞便在外觀上也是圓柱狀,但份量通常較黑熊的少,且常有分節的情況。
黑熊在樹上的熊窩,是利用樹枝折成平台,或是大鳥巢的形狀,直徑超過一公尺;在地上的熊窩則用芒草壓折成為碗狀,中間凹陷,外觀上像是超過一公尺的大碗公。易與黑熊窩混淆的是野豬窩,但野豬是利用各種咬斷的草類或蕨類聚集成堆,從草堆的底層鑽入躲藏內部,因此外觀乍看之下像是一座小山丘。
何可薏表示,若民眾在登山時發現疑似黑熊的痕跡,不妨化身公民科學家進行記錄,並到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網站完成通報。建議先以手機拍照、記錄其位置,有經緯度更好,也可以拍攝附近的環境,觀察有沒有可能吸引熊接近的物品,像是黑熊喜歡的殼斗科植物、蜂巢,還是附近有果園、農作物,或是人類留下來的食物、垃圾等,這些資訊都可以協助研究人員更精準掌握黑熊出沒跟人熊互動的情況。只要通報確認為台灣黑熊後,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將贈送臂章一枚。
本集節目專訪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保育專員何可薏,告訴您目前台灣黑熊的地理分布情形,與黑熊痕跡的辨識重點。邀請喜愛登山的您,一起協助台灣黑熊的族群監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