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06:00
百珊Fun音樂
主持人: 袁常捷
2024/07/17
0:23:00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在這裡邀請聽眾朋友一起來照顧一座山,怎麼照顧呢?可以是把你的垃圾帶回家,或是不要在山裡隨便開路,也可以是走在既有的步道上面;更好的照顧方法就是來參加手作步道工作假期,你就可以學習到怎麼去照顧山徑因人踩踏而造成的環境問題。照顧一座山,不是為了享樂而進入山林,而是為了讓山林變得更好而走入山林,這個行動會讓你更愛山,跟山建立一個不一樣的關係。」
經過多年溝通協商,《海洋保育法》終於在2024年7月12日三讀通過,條文訂立新建置的海洋庇護區架構與有效保育措施區域(Othe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將能提升對於海洋的實質保護。違法進入庇護區核心區,最高將處分新臺幣50萬元,惟對誤入者,則以先勸導驅離為原則;對於各類遊憩、航行、採捕海洋生物等可能衝擊海洋生物的行為,也將透過審議會研議合宜的管理方式。海委會已起草各項子法及整體海洋保護區管理政策方針,將儘速徵詢各相關機關與民間團體的意見,以完成相關子法與配套措施。
今年51勞動節,將近20個包括生態、保育、勞工、原民、地方創生等各領域的公民團體,發起「照顧生態綠領就業」倡議,呼籲政府與企業投資生態綠領就業發展,才能讓台灣順利達成30×30目標。(相關聆聽:30×30讓生物多樣性淨零損失,台灣進度如何?)
在台灣,政府已開始推動多項計劃以實現30×30目標。不過,許多保護區、濕地仍未能得到有效管理,部分生態劣化區域也因缺少人力與保育策略,無法有效復育。
人才數量不足,與勞動環境與待遇有極大關聯。為此,發起生態綠領倡議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舉行網路調查,從約800份回覆結果可以得知,有意願到鄉村部落從事生態綠領工作的人員,除了看重薪水與環境之外,也重視社會的支持系統。至於期待的薪資區間,將近一半的受訪者回答5萬至6萬,將近兩成希望6萬到7萬之間。
此外,保育事務很難一兩年就看到成果。但目前政府大多以短期的計畫招標計畫,委託民間組織進行棲地調查維護或環境教育宣導作業,不僅難以客觀衡量管理成效,也不利於人才的留任與培養。
新政府該如何投資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自然系統成為為一份有尊嚴、理想的工作?本集節目以NGO組織觀察到的生態綠領工作現況出發,提供可行之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