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復石滬,也是修復與澎湖這片土地,這片大海的關係。

離島出走創辦人楊馥慈、曾宥輯兩位澎湖出身的年輕人回到故鄉,想為這片土地付出,卻不知從何開始。在一次偶然的機緣下,他們參觀了朋友家中的石滬,因此誕生出調查、修復石滬的念頭,希望能傳承澎湖人海和諧共存的石滬文化。

離島出走工作室2017年修復的第一口石滬,為湖西鄉潭邊村的新滬,目前滬房、左伸腳、左滬彎已完成修復。(照片提供:離島出走工作室)

其實,石滬本來就要管理維護,因為夏天可能有颱風侵襲,冬天則有威力強勁的東北季風與海浪拍打,平常也可能會有採集者為了撿螺貝類,翻動石滬的石塊,造成滬體結構不穩,因此需要定期維護。

以往修石滬是澎湖人跟著長輩進行維護作業,耳濡目染便學會的技術,但在上個世紀後半,新的捕魚技術出現,使得石滬這樣的傳統漁法逐漸被遺忘,修復石滬的技術也漸漸失傳。

2018年外港口石滬修復工程啟動之前,於農曆二月廿二舉行拜滬典禮,祈求工程平安圓滿。(照片提供:離島出走工作室)

馥慈、宥輯找上了紅羅村的洪振坤老師,學習石滬修復技藝,並以文字、照片、影像等多元方式記錄修復方法。至今他們已修復了潭邊村的新滬、紅羅村的外港口滬,並維護紅羅村的滬仔頭滬。

澎湖的石滬,讓楊馥慈與曾宥輯,踏上了文化尋根之旅,也重新擦亮了石滬匠師的技藝價值;透過離島出走的生態旅遊活動,民眾也接觸到石滬,重新喚醒了體內沉睡已久的海洋意識。本集節目將告訴您這段澎湖青年回鄉,保存石滬文化的動人故事。

修復石滬時,若周遭的石料不足,匠師會趁退潮之際在岸邊蒐集石料,並在漲潮時運用泡棉船等載具搬運石料。(照片提供:離島出走工作室)

在處理石滬基座時,匠師先使用拔釘器插入石塊與淤沙之間的縫隙,並以腳抵住拔釘器,再配合雙手透過槓桿原理,鬆動大型石塊底部,翻動調整為適合疊砌的角度。(照片提供:離島出走工作室)

處理石滬基礎,或疊砌滬堤、滬牆時,匠師使用兩齒釘耙,插入較大的石料底部,將其翻動並調整成適合疊砌的角度。(照片提供:離島出走工作室)

在滬體接近完工時,匠師會進行「修面」,意即重新堆砌護體表面石塊的排列,以形成方便巡滬人行走的「腳路」。(照片提供:離島出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