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6: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袁常捷
2021/12/01
00:23:00
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主任黃振福:「雙連埤現在遭遇到湖水優養化問題,鼓勵大家在購買清潔劑的時候,盡量選擇無磷的產品,因為只要我們的清潔劑有一點點磷的成分,它流到外面的河川、池塘,就很容易讓水域長藻,藻類多了之後,水質就會優養化,對生物以及我們的飲用水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請大家在選用清潔劑的時候,可以盡量選擇無磷的產品。」
為了建立雙連埤在地種源庫,2015年底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開始執行「水生植物庇護試驗區」設置計畫,於保護區內營造一處可將原生水生植物物種於現地保種的區域。庇護區完成後,快消失的水生植物便自行復生,包括2016年8月於第2池發現雙連埤原生紅背型的蓴菜,2017年4月也發現鬼菱。
在上集節目 ☛,我們參與了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的十月份企業志工活動,改善保種池原本陡峭的岸邊坡度,也將許多水生植物移入保種池進行復育。
現在,我們跟著十一月的企業志工活動再度來到雙連埤,處理水生植物庇護試驗區(簡稱庇護區)的外來種問題。
在飄著毛毛細雨的週六一早,有約20位緯創志工,跟隨雙連埤生態教室主任黃振福(阿福)及其他工作人員,進到庇護區。庇護區位於雙連埤旁,裡面有一大池、數小池,復育著原本生活在雙連埤裡面的珍貴物種。
「成立庇護試驗區,就是為了復育。」阿福主任指出,早期直接在雙連埤進行水生植物復育,但因雙連埤有草魚、吳郭魚、大肚魚等外來種問題,水生植物遭啃食,復育情況不佳。因此在與專家學者討論之後,決定於保護區內營造一處庇護區,目標是建立「雙連埤的在地種源庫」,希望未來有一天,雙連埤的外來種問題排除之後,可以把這些物種放回雙連埤,恢復雙連埤的往日風光。
庇護區土地屬保護區的範圍,原為湖區的一部分,但因早年地主僱怪手整地被填平。在獲得宜蘭縣府同意之後,荒野保護協會便依行政程序進行計畫提報與對外說明,接著於2015年底開始庇護區的營造作業,包括以人力挖掘水池、進出流水管埋設、水域深度調整等工作,「在營造的過程中,雙連埤原生的蓴菜、鬼菱等植物就自己長出來了」。
然而,氣候變遷也為庇護區的經營管理帶來挑戰。
阿福主任指出,近年雙連埤夏天高溫天數變多、更加炎熱,冬天也更常出現大雨。像是去年冬天就因為暴雨,讓外頭的溪水沿著溝渠灌進庇護池,連帶福壽螺、大肚魚等外來種也入侵進來;牠們不僅啃食了復育中的水生植物,也排擠到庇護區內青鱂魚的生存空間。
先前雙連埤生態教室已將幾個小池的外來種生物移除,這天的志工活動則是繼續處理當中的第四池。阿福主任帶領志工,將第四池跟大池之間連通的水道,建立土堤擋起來,不讓池水連通;並將第四池的池岸坡度弄緩,建立更寬闊的淺水灘區,未來會種上許多需要庇護的挺水植物。
「種挺水植物,不只是為了復育,還為了要移除福壽螺。」阿福主任表示,福壽螺會爬到這些挺水植物的莖和葉上產卵,此時便可以人力移除。這也是庇護區內不使用藥劑或苦茶粕等方式來處理福壽螺問題,所想出的解決之道。
至於十月份志工活動處理的保種池與庇護區之差異,阿福主任表示,雖然保種池和庇護區都有庇護、保種、復育植物的功能,但因為庇護區為保護區土地,所有作業都要遵照法規以高標準對待,僅使用人力,且使用物理方式進行,不動用機具。但如今面對氣候變遷、極端氣候的衝擊,萬一庇護區出現了棘手問題,可能無法立即因應處理,因此才在其他私人土地設立保種池。
志工進行完庇護區第四池的工作之後,接著以阡插方式種下水社柳。水社柳為雙連埤原生植物,除了復育之外,未來也希望它們擔任起幫助庇護區池水遮蔭、降溫的角色,降低池水優養化的風險。
這兩年雖然有疫情影響,但在疫情平穩的時候,還是有許多志工來到雙連埤,揮灑汗水,為雙連埤的復育而努力。像緯創就有幾位志工,從5年前便開始協助雙連埤生態教室的工作。
問他們在雙連埤志工假期中,印象最深刻的事物?有好幾位志工談到了雙連埤的美麗風景。如同11月活動這天,雖然下著小雨,工作不方便,但遠方翠綠色的山頭時常繚繞著山嵐,為這個山中的湖泊跟村落,增添了許多靜謐、恬適的氛圍。也因此所以來到雙連埤,接觸大自然,流流汗,會讓人放鬆、充電。有的志工是幾乎每個月就花半天來到雙連埤,因此雙連埤生態教室也會安排不同的工作項目;也因為大家常來、熟悉了,工作上也更有規劃、更有效率。
企業志工、學生、一般民眾,許多人來到雙連埤,為水生植物的復育盡一份心力。這樣不間斷的復育行動,也為這個珍貴低海拔內陸濕地的保護,帶來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