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17:00
爵士公民
主持人: 謝美芳
2018/07/27
12:44
工研院中分院生態系統技術研究室系主任簡全基博士:
台灣要走出去,把新農業技術推廣出去,根留台灣,讓經濟回流,化腐朽為黃金
簡全基博士從夏威夷生物工程博士後研究回來,第一件事就是到工研院中分院,接觸「生態材料」專案。一開始不知道生態材料專案是什麼,就開始接觸所有的天然物,以「竹材」與「林業」為主體。此時剛好前輩陳文祈經理,接受國家賦予的使命「振興912大地震中部的產業發展」。故我們就以「竹材」與「林業」為主體,導入系列的科技技術,建構中部地區,重新活絡它的經濟發展。
台灣一年約有2300多萬噸農產廢棄物,其實工研院現在接觸到的農場廢棄物,很多是高價的,有價值的。因為這幾年台灣推廣新農業轉型,且「友善耕作」是主體,這個過程較缺乏友善資材、多元友善資材應用。比如:土壤改良,病害及蟲害友善資材的防治,這些皆為台灣急需的。因此將這些農產廢棄物,透過萃取、碳化、快速發酵的過程,讓它延伸價值,回歸到產品端,農業資材端及飼料添加等的價值化。讓農場廢棄物轉變為有效的資源。
近兩、三年,最亮眼的例子是屏東原鄉「台灣的紅藜」。「紅藜」是原住民部落傳統作物,紅藜栽種在小米旁邊,替小米趕小鳥,所以過去沒有人留意它。約五、六年前,NASA太空總署將「南美洲紅藜麥」的原果,做成太空食品。因為人體必須氨基酸大約有9種,「南美洲紅藜麥」約有6到7種,故美國太空總署特別淬煉它成為太空食物,自此它便非常有名。同時,屏科大老師也發現,不論是屏東的部落、排灣族、魯凱族,抑或台東的部落,都有「原生種台灣紅藜」,這個品種與紅藜麥是「同屬不同種」,是「南美洲紅藜麥」的祖先。
在我們瞭解後,幾年前因機緣,接觸屏東縣政府原民處聊到紅藜,覺得這是極好的農產品。對人體健康,部落產業發展,甚至它的外觀,擁有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相當漂亮討喜。故我們與原民會提出「三年的紅藜經濟發展規劃計畫」來執行,從一級栽種端就以友善農耕方式,這個系列的技術名叫「紅藜的生態健康管理」,從土壤改良開始,使用生物碳及碳化,產出木醋液進行土壤改良與營養添加。在此過程,也增加「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基本資材也是從農業廢棄物延伸而來,我們在屏東五個示範場域、六個地點,所有都用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後,回歸到土壤改良及病蟲害防治。通過此流程,我們編撰「紅藜生態健康管理手冊」。讓所有想種紅藜的人,想用友善耕作手法的人,有一個依循,而透過此流程,與義美公司有所接觸並合作,雙方一拍即合,之後義美就樂意採購契作屏東原鄉的紅藜。
之後經此過程,我們建立台灣第一個紅藜品質標準,而義美也以此標準作收購依據,不論是紅藜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抑或深入性質,工研院建立了「紅藜TGAP(台灣良好農業規範)的流程,以及交貨標準。
在跨域經營模式的推廣,工研院把科技導入農業之後,循環經濟全處利用。整體模式用創新的手法,六級化的概念。做的過程從一級生產、二級的加值,或全處利用,三級整個產品的履歷行銷包裝,甚至成立協會,2018年將成立紅藜的新創公司,紅藜的協會已經成立了。現在有180幾個人,工研院預計今年結合台東紅藜,推廣「台灣紅藜」的國際品牌,以此模式的形成過程,我們也將此成功的模式導到南部重要產業「檸檬」、「可可」,還有其它客家系列產業。
以檸檬來講,榨汁的過程,有2/3的皮跟渣要丟棄,屏東的某公司,一年的皮跟渣委託處理要花600萬左右。所以業者相當有心,與屏東農民契作,提取完檸檬汁後,產生的廢棄物也很妥善的做處理。這個概念和我們不謀而合,因此,我們透過這個機會,開發快速的「固態發酵」過程,將皮與渣,透過科技技術,延伸成農業資材、飼料添加劑,甚至和當地堆肥端一起結合,把農場廢棄物加值化。
「可可」因屏東地區得天獨厚的熱帶雨林氣候關係,且我們在屏東地區有一個小型區域的產業,再加上屏東縣政府希望工研院參與,幫忙導入並建構科技。因此,工研院協助將可可的栽種端、加工端,發酵、風味、品質、流程穩定,以及系列加工的標準化。透過這樣的示範帶動,將技術回歸到有心推廣並栽種可可的農民。
而「可可」在栽種過程中,幾乎從修枝、去葉到去殼,有2/3以上是需丟棄。因此可可農場廢棄物與檸檬一樣相當龐大。故工研院希望透過系列生態系統技術,從多重壓榨系列萃取,以及節能生燃料碳化系統、複合資材系統,還有快速發酵的製程技術,解決農產廢棄物的出路。
我們不只是聚焦在「紅藜」,所有台灣農產業要「新農業要轉型」,國際化是相當重要的。從世界來看,台灣的耕作面積是相對較小的,所以我們要建立這個系列的示範場域。例如:建立整個循環體系的技術、生態系統技術。建立後開發出來一系列的友善資材及標準,甚至開發出來的技術、栽培出的人才,我們都要擴散到新南向。
最近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抑或紐西蘭,都來尋找這系列的新農業技術,還有友善資材、系列的科技農業的設備與設施。台灣要走出去,把新農業技術推廣出去,根留台灣。那系列技術串聯出去後,才能讓經濟回流臺灣,化腐朽為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