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6: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謝美芳
2019/07/26
11:27
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產業學院引進荷蘭等國際前瞻學程
產業學院訓練,是產業界的靈魂,如何將創新的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到工作場域,不僅需要經驗,也需要正確的方法。2003年成立的工研院產業學院,萃取工研院的知識精華,針對產業、企業人才需求,發展跨領域的學習課程,透過「產業學習網」落實產業跨領域技術的人才培育,至今已經邁入第十六年,不僅加速了新興科技與產業的發展,厚植了我國產業人才的實力,更致力於連結全球產業發展趨勢。因此,產業學院近年積極引進國際學程,培訓種子師資及產業所需的人才,更將協助政府研擬推動產業人才的相關政策。
工研院產業學院的訓練長王本耀,在工研院已經服務了37年,早年他在工研院電子電通所,就曾經參與過將國外技術引進台灣的時代。三、四十年前,台灣產業的技術升級都是從國外引進,最知名的例子就是CMOS半導體技術,當時美國RCA(美國無線電公司)將CMOS半導體的部分生產轉移給台灣代工,使台灣成為全球第四大的半導體晶圓製造國,同時是全球第一大代工國,促進竹科內高科技產業得以將半導體作為主要的產值來源,也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然而,近年許多國家愈來愈不願意將自身技術擴散給發展中國家,要從國外引進技術,已經變得愈加困難,台灣若要繼續升級、轉型,除了自行研發技術,也要考慮引進國外的先進學程,才能深化國際前瞻的研發,提升系統整合的技術。因此,工研院產業學院在2015年從荷蘭Mechatronics Academy引進「機電系統整合學程」,最初是由吳明機處長、時任副院長劉仲明參觀荷蘭的Eindhoven高科技園區,邀請園區講師來台講授三屆、為期10天的Mechatronics System Design基礎培訓課程,後來才有機會持續聯繫,將如此重量級的國際學程引進到台灣。
「機電系統整合學程」在2016年舉辦兩期,2017年舉辦一期,2018年再舉辦一期,不但以公營為主,也對外招生,吸引台大、台科大等多所學校派教授接受培訓,產業界也有台灣應材、艾司摩爾、漢民科技、永進機械等企業派遣員工參與。四個期程的課程結束後,學員的反應都非常好,認為這個學程以案例經驗深入剖析,不僅豐富見聞,也協助學員從不同觀點進行模組規劃,更進一步探討執行難題時的技術盲點,十分能彌補理論和實務之間的差距。
2018年,產業學院再從荷蘭Architect Academy 引進「系統架構學程」,帶領學員從客戶跟業務的需求觀點切入,從基礎概念擴及到實務操作,運用從課程中學到的觀念來架構、設計產品或服務,促進企業主動為客戶創造適切的解決方案。例如,設計老人使用的「樓梯升降機」時,會牽涉到力學、電子、軟體、安全等細節,該如何去設計,才能切合銀髮族的需求?一切都相當需要全方位的考量,足見該學程的價值與重要性。
未來,王本耀訓練長希望將這些國外的課程本土化,期能從學員中挑選菁英來擔任種子教師,再由這些教師開發屬於台灣的本土教材,並對產業界授課,讓國際先進學程被引進之後,更能持續完美擴散。
談到國際間的「專利產權法律訴訟」,王本耀也有經驗。他認為,近年中美貿易大戰開打,中國大陸現今碰到的專利訴訟,台灣在三、四十年前就已經遇過。最早是台灣在剛開始發展IC產業時,聯電、台積電、華邦、旺宏等公司都在開發、生產相關產品,半導體正是台灣全力發展的產業,卻因為美商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旗下的貝爾實驗室掌握多數半導體專利,對國內企業提出了專利訴訟。當時,王本耀認為工研院的專利或許可以成為談判籌碼,因此以「專利交互授權為前提」,由他代表和AT&T長達兩年的談判,最後以工研院和AT&T「專利交互授權」的方式,由國內八家企業參與簽署「專利交互授權合約」,讓企業能夠以較少的權利金使用AT&T的專利,原本業者要繳交的權利金,因而大幅降低了一半左右。如今,台灣面對專利產權法律訴訟等問題,已然愈加重視智慧產業權,當企業握有大量的智慧產業權,面臨他國提出訴訟時,也有能力提出有效的反駁。王本耀也強調,國內企業若有投入資金、人力進行研發,研發成果要受到保護,就必須申請智慧產業權,這方面工研院產業學院也能提供相關協助。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如何培訓產業所需的人才,是每一個企業都必須深思的課題。工研院產業學院的講師,雖持續將知識擴散給國內產業,但要推廣某些前瞻性的概念,難免力有未殆,此時就必須從國外引進適合的課程,再加以擴散。想要查詢產業學院的課程,只要搜尋「產業學習網」就能找到相關資訊,期許擴大業界的學習能量,強化跨領域的整合能力,更促進產業智能化的進步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