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5~09: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謝美芳
2021/09/10
00:11:38
譚一民、潘桓毅分享工研院課輔志工隊如何長期協助學童課輔工作?
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是工研院課輔志工隊,讓愛無限擴散
2004年九月,艾利風災重創新竹縣尖石鄉八五山部落,石磊國小有數十名孩子流離失所,在新竹家扶中心安排下暫時寄宿工研院。當時,院內的大哥哥、大姐姐臨時成軍,自發性組成義工團隊,與家扶中心合作進行夜間課輔,直到家園修復完成,孩子們回到了山上,志工心中依然掛念著孩子,於是決定再次組成課輔隊,每週上山進行課輔工作。直到現在,團隊仍持續運作,規模也不斷地擴大——他們,就是工研院課輔志工隊。
「我們可以持續這麼久有個很關鍵的因素,那就是彼此陪伴。」工研院行政處經理、同時也是八五山課輔志工隊長譚一民回憶,每週上山陪孩子的時間十分短暫,坦白說能提供的支援並不多,未來孩子們畢業了,當然也有屬於自己人生的挑戰。「可是,在這群孩子最無助的時候,如果我們可以在他們心中播下一顆種子,讓他們長大後回想這段日子,看見社會的良善,一切就值得了。」
十多年來,譚一民看著無數的孩子成長,其中一個格外讓他感動。前陣子有一位課輔夥伴因病過世,家扶安排了一場告別活動,有個年輕人在典禮上演奏小提琴,那正是課輔夥伴曾經輔導過的孩子。「那個小孩以前真的很皮,我們夥伴花了很多時間陪他,甚至自掏腰包買小提琴,教他怎麼拉奏。」後來,孩子搬家到東部,彼此斷了聯繫,沒想到當他獲悉夥伴過世的消息,願意特地從東部坐車到新竹,只為了說聲再見。
「我後來問他,為什麼會回來?」譚一民轉述孩子的答案:「他一直很感謝那位志工願意花心思在自己身上,雖然小時候實在不想讀書,但心裡都知道,志工對他們都很好。」長大之後,這個孩子希望好好讀書、出社會站穩腳步,再回過頭來回饋社會,因為很想和課輔志工一樣,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小孩。這段話,譚一民心中充滿感動,儘管付出的當下看不出立即成果,但是無條件的愛,確實能在孩子的心中產生善的循環。如今,譚一民已年屆六十歲,孩子們見到他依然喊著「一民大哥」,他笑說:「他們讓我覺得,自己好像沒有老過!」
巨資中心的副工程師潘桓毅,則是另一股年輕力量。他每週前往新竹尖石鄉擔任課輔義工,為孩子輔導學校學業,也發揮自身程式專長,教孩子們Scrach、mBot自走車等科技課程。「我最大的收穫就是培養了耐心。」潘桓毅笑說,一開始和孩子們彼此都陌生,但只要投入時間和心力在孩子們身上,就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孩子們甚至會主動幫義工取綽號。「像我的綽號是『麻辣鍋』,這表示他們對我有印象了,對他們來說,我已經不再是陌生人。」
科技教育,是潘桓毅的專長所在。「我們希望做出對孩子有影響力的教材,科技教育就是其中一個答案。」以mBot自走車來說,他帶領孩子們DIY設計程式,操控mbot自走車,如果設計遭遇了瓶頸,當然也要耐心教導孩子,直到自走車動起來為止。「讓他們覺得這個東西很有趣,才能繼續帶領他們學習。」如此啟發孩子對科技的興趣,自然能激發更多創造力。
校方曾有一堂才藝課要規劃活動,孩子們主動邀請潘桓毅參與,讓他感到自己被接納,彷彿成為孩子生活圈裡的朋友,成就感十足。過程中他也發現,有些孩子因為受到家人負面情緒影響,在校學習的表現跟著下滑,這讓他反躬自省,若自己也用不耐煩的情緒與他人互動,可能也會將負能量散發給別人。「我學會盡量不要感情用事,如果真的不開心,要記得踩一下煞車,學習正確的表達,別散播負能量,才不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啟動開枝散葉的力量。工研院的課輔志工長期關懷弱勢學童,這份熱血令人感佩,期盼志工隊繼續走進偏鄉,鼓勵孩子快樂學習,讓孩子未來也願意投身回饋社會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