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安祈老師:「當時我去燙頭髮,帶了一本書看…結果當下哭得唏哩嘩啦!」
仕龍老師:「哇!…設計師一定來詢問是不是太燙了…」

是哪一本書讓安祈老師在理髮廳裡大哭而引發眾人騷動?小編好奇:究竟是哪一家美髮沙龍?小編一心只想「電頭毛」)周傳瑛《崑劇生涯六十年》一書就是老師燙頭髮時手上看的那本,也讓她瞭解到傳字輩演員當年遭受的波折。

時間回溯到1921年,蘇州雅士們見著崑曲日漸式微,因而私人集資共同創立「蘇州崑劇傳習所」,希望崑曲後繼有人,而當時這一位位來到傳習所的學生,唯獨留下姓氏,名字全數更改,其中以「傳」字命名,尾字更隱含承襲的行當,極具傳承意味,他們十來歲懵懂年紀之身,背負的竟是崑曲命脈延續之責,他們能有選擇嗎?誰又能料想這批學生於學成後,竟得面臨大上海十里洋場的繁華娛樂世界,而就單以戲曲而言,傳統的崑劇藝術能拚得過當時極為興盛的京劇嗎?趕得上當時巨星梅蘭芳嗎?…

1923年,最後的職業崑劇團「全福班」解散,正式宣告崑曲的死亡,幸虧蘇州雅士們遠見,1921年成立「蘇州崑劇傳習所」,為崑曲埋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基因。那麼~究竟死亡的崑曲以及這批「傳字輩」學生將如何造就崑劇還魂、死而復生呢?其中玄機、解密請聽安祈老師為您感性道來當年的諸多小故事與秘辛。

【戲曲有門道】關鍵字: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
1923年全中國最後一班職業崑劇團「全福班」散班,幾乎宣告崑曲死亡。幸虧民間於1921年成立了私人的蘇州崑曲傳習所,而後這批傳習所學生(傳字輩演員)幾經波折走過艱辛的35年,面臨離散、殉亡、轉行…等,直至1956年由周傳瑛、王傳淞改編清初傳奇作品《十五貫》演出後,該劇備受當局讚賞,因此《十五貫》一齣戲救活了崑劇,她死而復生,有了今生的「新崑曲」「當代崑劇」。本集「戲曲有門道」關鍵字: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帶您從戲曲史小知識瞭解崑劇,讓安祈老師與仕龍老師為您做戲曲的最佳註腳,待您來聽了更知「道」。

《十五貫》王傳淞、周傳瑛劇照。

《十五貫》演出照片。

1956年《人民日報》社論:從「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