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寶林茶室中毒案已造成2死、4例重症,30餘人出現不適症狀,多例個案驗出中毒元凶。全台首見的米酵菌酸,4/2寶林廚師手部樣本檢驗結果為陽性,引發部分民眾擔憂,避免購買米製品。

衛福部4/3舉行第2次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會後宣布,與會人員一致決議,米酵菌酸應該更名,改用音譯「邦克列酸」,以免民眾對米製品產生誤解,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米酵菌酸,或說「邦克列酸」,到底是什麼樣的毒素?為何毒性如此強烈?它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本集特別邀請到長期投入相關研究領域,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為您解惑。專家說邦客列酸「跟米有關,又不只跟米有關」該如何解釋?目前推測毒素可能來源包括粿條、醬料等,尚未得出確切結論,我們的日常飲食,要如何防範呢?

為何說民眾不該對米製品過度恐慌?真正的重點在哪裡?

除了擔心邦克列酸,是否還有人類已知可能存在食物中的其他細菌、毒素等,對人體威脅巨大,可能成為未爆彈?有哪些食品衛生、保存觀念,可以大幅降低包括邦克列酸在內的健康威脅?歡迎收聽參考!

本集感謝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協助。參考資訊與專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米酵菌酸(邦克列酸)與食安事件」專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