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5~15: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陳煒智
2017/09/05
48:04
李翰祥導演並非金馬史上獲獎最多的電影工作者。但論起票房紀錄、話題、爭議、藝術及產業影響,「李大王」如若居次,想來無人敢稱第一。
李翰祥拍片以古典題材為多(占作品量一半以上),他的個人哲學也完全散發在作品中那股屬於古典東方的悠遠和飄逸感。他傲視金馬的代表作《楊貴妃》、《武則天》、《梁山伯與祝英台》、《狀元及第》、《西施》、《緹縈》、《傾國傾城》、《乾隆下揚州》、《武松》等,大概除了抗日題材的《揚子江風雲》,其餘均是古裝片。但就算是現代背景的時裝題材如《春光無限好》、《後門》、《冬暖》、《一毛錢》,箇中散發出的醇厚情味,仍舊如「李大王」的古典產出,源遠流長。
他彷彿建築了一個時空的烏托邦,一個金碧輝煌的夢幻中國,不僅為「古典」找到現代的意義,更為它找到「電影」這個新的寄託媒介。 無論史詩、文藝、雜錦、喜趣、歌唱、恐怖 — 華語影史上幾乎每種電影類型,李翰祥都攝製過;許多已成型的類型在他手裡,也都得到重新伸展的空間。拳腳功夫加上方言說唱曲藝,比如《乾隆下江南》和金馬獲獎的《乾隆下揚州》,成了富含民間雜耍色彩的采風實錄;情色鹹濕加上細膩雕鏤、精心考據的畫面,成了不羶不腥,還回味無窮的意淫風月,同一樁潘金蓮公案,他先拍「金瓶梅」裡的《金瓶雙豔》,再重述「水滸傳」中的《武松》,前者受限於檢查制度,後者則突破政治藩籬,一舉拿下金馬多項大獎。
當然還有所謂的「黃梅調」古裝歌唱。李翰祥拍到《江山美人》,已是極致,沒想到幾年後《梁山伯與祝英台》更翻上新的巔峰,才子佳人的雋永題材儼然被他吟頌成一首民族交響史詩。再到《金玉良緣紅樓夢》,越劇和西洋管絃的搭配,青春的色彩輝映著新的明星、新的觀眾、新的時代。
撇開黃梅歌唱,他的《雪裡紅》、《大軍閥》以及若干風月奇譚、騙術大觀,抒寫情慾、貪念、人性,筆力之銳利,無人能及。至於《西施》、《緹縈》、《傾國傾城》等古典正劇,又是李翰祥在華語影壇獨一無二的成就,一場句踐牧馬三年歸來的戲,氣勢浩瀚,不亞於好萊塢最恢弘的鉅片;緹縈犯蹕上書,精準的分鏡、剪輯,讓人驚粲;而《傾》片起首,百官上朝的場面,也只有他才抓得住遲暮帝國最後一抹的燦爛霞光。
1996 年 8 月起,他在北京為央視拍攝 40 集電視劇《火燒阿房宮》,於同年 12 月 17 日下午在電視廠內開會討論拍攝殺青戲時突然心臟病發作,緊急送醫後搶救至晚上 9 時 45 分而離世。
縱橫影壇半世紀,李翰祥是為近代華語影壇最重要的電影工作者之一。他以夢想家之姿在香港影壇起飛的年代灌注心力,在台灣影業萌芽茁壯的歲月引領風潮,更在中國大陸所謂「改革開放」的初期起了合作製片的示範作用。
貫串中、港、台三地,李翰祥其人其作於製片工業意義、票房商業紀錄、電影美學造詣等方面,成就有目共睹,身為這個電影王國的「李大王」,他給我們的,不單單只是個人「電影中國夢」的夢中印象,而是有憑有據,足以放入中華文化發展長流,與文學、美術、戲劇等藝術表現型式一同擔負承先啟後責任的文化印記。
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