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15: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謝美芳
2021/07/12
00:27:27
陽明交大各自擁有半導體資通訊和公共醫療和前瞻生醫研發的優勢擅場,目前正為建立及深化與國際夥伴的實質合作關係、創造師生跨國合作及移動機會、配合產業需求延攬優秀境外生及持續精進國際化校園環境,以推升本校國際知名度及影響力,為臺灣與世界持續挹注躍昇的力量,為立足台灣優勢、接軌國際而努力。
本集節目邀請陽明交大 黃雪莉國際長分享如何「在校園,就能掌握飛奔而來的國際競爭力」,歡迎收聽。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11:
在校園,就掌握飛奔而來的國際競爭力
全球化趨勢持續推進,學習的場域不再限於國內校園。陽明交大鼓勵學生出國認識世界,同時積極邀請外籍生來到台灣上課,不僅創造跨文化的互動,更藉此認識國際人才,掌握產業先驅。陽明擁有公共醫療、前瞻生醫研發優勢,交大則是半導體資通訊人才的搖籃,兩校合一不僅能建立、深化與國際夥伴的實質合作關係,更創造出師生跨國移動的機會——擦亮陽明交大這塊招牌的幕後推手,就是國際處。
陽明交大國際長黃雪莉是細菌生化、細菌生理和相關藥物研發的專家,在還未擔任國際長之前,她就在陽明大學擔任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簡稱微免所)教授兼所長一職,學術領域中指導學生獲獎超過五十次,更在2020年獲得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的新創精進獎。對她來說,引領國際人才來到台灣學習、貢獻專業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2016年,黃雪莉為越南孫德勝大學(Ton Duc Thang University)開設為期四週的「微生物科技與新藥研發」暑期專班,課程邀請專家演講、由微免所師資位外籍學生講授基礎理論,並帶領學生前往企業參訪,觀察台灣業界的現況。不僅如此,課程還讓學生依領域、興趣選定指導老師,分組到各個實驗室裡見習,「這些安排可以讓他們認識陽明,也認識台北、認識台灣。」四週課程結束之後,學生必須進行英文口頭報告,為暑期班劃下完美句點。
「那時候政府正在推動『新南向』計畫,但我們的經費很少,又從來沒做過,加上一般人對於東南亞國家有很多不理解,所以初期不算順利。」經過四年的努力,陸續有中國、南韓、英國、越南的學生前來參加暑期班,直到2019年達到空前盛況。當年孫德勝大學帶領各個班55位學生,加上其他姐妹校的學生共有近70位,後來還有學生在結業後願意回籠,來到陽明大學取得學位。
有了成功的經驗,自然能複製在其他的系所。「我們做的是一個可以複製的模式,後面的老師、系所如果要做同樣的事,就不會那麼擔心。」黃雪莉認為,國際專班把海外人才帶進台灣,也讓台灣的學生拓展了國際視野,這樣的模式連續進行了四年,直到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課程才暫時轉化成線上模式。
「既然學生走不出去,我們就把外面的學生帶進來。」她指出,多數國人在疫情時代暫且無法出國,使得雙聯學位、交換學生等計畫都被迫中斷,但學生依然可以透過「自主學習社群」與國際學生接觸。陽明交大邀請學生擔任志工大使,帶領外籍新生認識校園、註冊選課,甚至陪伴到醫院做體檢,成為帶領外籍生融入校園的種子新生代——這就是林奇宏校長所強調的博雅教育,其中「社群教育」更是不容忽視。透過跨文化社群(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提升學生的文化敏感度,不僅讓學生瞭解、甚至感謝文化差異,更進一步讓跨文化活動內化為核心素養,成為可以帶著走的實力。
陽明大學致力於開設國際課程專班,交大也持續深耕國際課程,陸續與越南國際大學開設境外專班,也和印度理工學院合作設立國際半導體學院的雙聯學位,目的都是將產業置入課程,讓境外人才有機會為台灣貢獻專業。「所以產業是很重要的!實務面必須和基礎產業結合,我認為這對陽明交大、對台灣產業來說,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既然產業界想要認識外籍人才,就必須有一個平台來創造機會。黃雪莉國際長以越南暑期班為例,她曾邀請「台美檢驗科技」的董事長蔡文城擔任授課講師,過程中學生接觸了產業、產業也發現了人才,未來學生畢業之後,就可能成為該產業的菁英,可見這不只是單純地將人才推介給業界,還有教育培訓的成分。因此,黃雪莉國際長期望建立更多雙聯、三聯學位的學程,鼓勵台灣學生前往不同的國家學習,建立更多國際連結。
「細菌是單細胞生物,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生理非常複雜。牠們只有一個細胞,怎樣在外界環境互動,努力地活下去?」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印證在人類世界的互動中——優化國際學程、提升學生的國際移動率,進一步鏈結世界產業與人才,是陽明交大國際處的使命。未來,陽明交大將會邀集更多專業師資加入,持續精進國際化校園環境,讓產業主動延攬優秀學生,進而立足台灣、接軌國際,成為推升陽明交大國際知名度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