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台灣的「碳權交易所」正式揭牌,是不是代表碳交易市場要來了呢?
到底「碳權」是什麼嗎? 有考慮購買碳權嗎?
本集零碳未來,我們和天下永續會研究副總監 高宜凡討論「碳權交易」的能與不能,以及實務上必須注意的事項。
來賓:天下永續會 研究副總監 高宜凡
本集節目要點:
- 對於「碳權交易」不應有過度的期待,它應為減碳的最後一哩路,先做好碳盤查與總量管制,確定自己已經減到無法在減了,才考慮以購買碳權的方式補足減碳缺口,才是「碳權交易」的宗旨和用意。
- 雖然不是當務之急,但企業可以預先準備,檢視盤查自己擁有的資源,我們單位有哪些執行減碳作為,或是擁有什麼自然碳匯,在未來有機會轉換成碳權,抵銷排放量;在2023年企業可以做的事,就是先盤點準備,以及研究或執行相關的驗證的方式,像是森林碳匯的如何計算?如何和國際接軌? 這些事項先考量計畫,屆時2025年結算時,便能派上用場。
- 目前各國都有自己的「碳權交易所」,可能出現一個狀況–就是各國的「碳權」價格不同;目前有建議碳價需要有「全球地板價」,訂出最低的價位標準。根據IPCC報告,全球減碳目標減碳是瞄準「1.5度C」,到2030年我們的碳價水準全世界平均應接近80~100美金,且隨著時間應愈漲愈高,不會再低了,只會往上走,廠商必須做好心理準備。
- 碳權還有維護的問題 : 我們計算森林碳匯若為20年,那這20年間就必須妥善維護;近年常發生森林大火,若不巧傷害到森林碳匯就化為烏有。這樣的狀況應該如何處理?需要後續更多規劃和綠色人才的投入。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
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
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