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12:00~13:00 |
---|---|
節目名稱: | 無線音樂城 |
主持人: | 宋銘 |
節目主題: | 【蔣勳 X 探索米開朗基羅】超越聖經的大衛:真正的偉大來自挑戰自己 (首播) |
---|
節目時間: | 12:00~13:00 |
---|---|
節目名稱: | 無線音樂城 |
主持人: | 宋銘 |
節目主題: | 【蔣勳 X 探索米開朗基羅】超越聖經的大衛:真正的偉大來自挑戰自己 (首播) |
---|
主持人: 劉馬利
2019/06/25
介紹IRC三十年來得獎作曲家的作品II 1961 Benjamin Britten (1913, United Kingdom):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era 與Peter pears改編的劇本改編自威廉莎士比亞的劇作“仲夏夜之夢”。 它於1960年6月11日在由作曲家進行的Aldeburgh音樂節上進行首演。在風格上,這部作品是布里頓的典型作品,沒有很尖銳的不諧和音程或是非調性,但充滿了豐富和聲色澤與音調色彩。 1961 樂曲寫於他 27 歲之時,為 52 件弦樂器而作,為如此龐大數量的同質音色樂器(其中包括 24 把小提琴、10 把中提琴、10 把大提琴和 8 把低音提琴)進行創作,確是鮮見的。這部作品是作曲家探索新音色的代表作,是音色音樂里程碑式的作品。不過許多人在聆聽時都會有一些生理上的牴觸,覺得無法接受。 樂曲以獨特的音色而著稱,當中對弦樂音響潛能的拓展前所未聞。作曲家採用音塊的寫法,不同聲部相差半音或四分之一音,密集地形成一些聲音的條帶,沒有節拍,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和聲與旋律,於是這些條帶相互混雜,又彼此淹沒,所有琴弦發出的聲音形成毫不悅耳的「音層」,細密地交織、糾纏。 作曲家也開發了諸多新穎的演奏技法,譬如在琴身的不同位置演奏(靠近琴馬、靠近指板、琴馬之上、琴馬與系弦柱之間等),都會產生不同的音色,它們之間的差異細小但各異,甚是有趣。 大多人認為,作品描繪的是二戰時日本廣島的戰爭場面,能聆聽到弦樂器尖銳的叫囂是警報汽笛聲,宣告災難的逼近,樂隊全奏而發代表飛機大炮的轟鳴等。 儘管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噪音,但其實作品經過深思熟慮,挖掘了傳統樂器的音色潛力,還原了廣島遭核彈襲擊時的災難現場聲音。讓人驚嘆於潘德列斯基天馬行空打破陳規的音樂創造力! 1965 他說:「作曲對我來說像是設計一個庭園。若你閒散於庭園,每一個元素都是一樣的。小徑、岩石、樹、草,當你洞察感受他們,每一個元素會有所不同。有時,當我在寫作時,我會停下來,描繪一個庭園來幫助作曲。樂器音色、音符和節奏就像花園裡的組成,每一個新的設計就是一件不同的作品。」 在這首曲子當中,不同的樂器代表庭園裡的不同元素。如:庭園中的基本元素「沙」,是由弦樂來表達;固定不動的「石頭」則是由低音樂器展示等。除了自然物,武滿徹更加入了作為「漫步者」的鋼琴。依漫步者不同的行走速度和不同的觀看角度,庭園中的各個元素也呈現不同的變化。如此,自然物本身 實在是很有趣的構想。 1961 Benjamin Britten (1913, United Kingdom):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opera
與Peter pears改編的劇本改編自威廉莎士比亞的劇作“仲夏夜之夢”。 它於1960年6月11日在由作曲家進行的Aldeburgh音樂節上進行首演。在風格上,這部作品是布里頓的典型作品,沒有很尖銳的不諧和音程或是非調性,但充滿了豐富和聲色澤與音調色彩。
1961 Krzysztof Penderecki (1933, Poland): 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for string orchestra (1959–61) 《廣島受難者輓歌》 1958年5月31日 潘德列茨基《廣島受難者輓歌》首演於華沙,52件弦樂器而寫的作品,
樂曲寫於他 27 歲之時,為 52 件弦樂器而作,為如此龐大數量的同質音色樂器(其中包括 24 把小提琴、10 把中提琴、10 把大提琴和 8 把低音提琴)進行創作,確是鮮見的。這部作品是作曲家探索新音色的代表作,是音色音樂里程碑式的作品。不過許多人在聆聽時都會有一些生理上的牴觸,覺得無法接受。
樂曲以獨特的音色而著稱,當中對弦樂音響潛能的拓展前所未聞。作曲家採用音塊的寫法,不同聲部相差半音或四分之一音,密集地形成一些聲音的條帶,沒有節拍,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和聲與旋律,於是這些條帶相互混雜,又彼此淹沒,所有琴弦發出的聲音形成毫不悅耳的「音層」,細密地交織、糾纏。
作曲家也開發了諸多新穎的演奏技法,譬如在琴身的不同位置演奏(靠近琴馬、靠近指板、琴馬之上、琴馬與系弦柱之間等),都會產生不同的音色,它們之間的差異細小但各異,甚是有趣。
大多人認為,作品描繪的是二戰時日本廣島的戰爭場面,能聆聽到弦樂器尖銳的叫囂是警報汽笛聲,宣告災難的逼近,樂隊全奏而發代表飛機大炮的轟鳴等。
儘管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噪音,但其實作品經過深思熟慮,挖掘了傳統樂器的音色潛力,還原了廣島遭核彈襲擊時的災難現場聲音。讓人驚嘆於潘德列斯基天馬行空打破陳規的音樂創造力!
1965 Tōru Takemitsu (1930, Japan): Textures from the Arc,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964)《織度》 聲部藉由 漸次遞減而呈現聲部藉由 漸次遞減而呈現強至 弱的音響層次。 ARC(弧)是武滿徹於1963年,第一首以日式庭園為題材創作的作品。 武滿徹認為音樂與庭園,皆是時間與空間的藝術,從庭園的展示可以得 到許多音樂上的想法。
他說:「作曲對我來說像是設計一個庭園。若你閒散於庭園,每一個元素都是一樣的。小徑、岩石、樹、草,當你洞察感受他們,每一個元素會有所不同。有時,當我在寫作時,我會停下來,描繪一個庭園來幫助作曲。樂器音色、音符和節奏就像花園裡的組成,每一個新的設計就是一件不同的作品。」
在這首曲子當中,不同的樂器代表庭園裡的不同元素。如:庭園中的基本元素「沙」,是由弦樂來表達;固定不動的「石頭」則是由低音樂器展示等。除了自然物,武滿徹更加入了作為「漫步者」的鋼琴。依漫步者不同的行走速度和不同的觀看角度,庭園中的各個元素也呈現不同的變化。如此,自然物本身 的時間變化加上觀看者主觀的時間變化,展現出多層次的觀看視野。 介紹IRC三十年來得獎作曲家的作品II 與Peter pears改編的劇本改編自威廉莎士比亞的劇作“仲夏夜之夢”。 它於1960年6月11日在由作曲家進行的Aldeburgh音樂節上進行首演。在風格上,這部作品是布里頓的典型作品,沒有很尖銳的不諧和音程或是非調性,但充滿了豐富和聲色澤與音調色彩。 1961 樂曲寫於他 27 歲之時,為 52 件弦樂器而作,為如此龐大數量的同質音色樂器(其中包括 24 把小提琴、10 把中提琴、10 把大提琴和 8 把低音提琴)進行創作,確是鮮見的。這部作品是作曲家探索新音色的代表作,是音色音樂里程碑式的作品。不過許多人在聆聽時都會有一些生理上的牴觸,覺得無法接受。 樂曲以獨特的音色而著稱,當中對弦樂音響潛能的拓展前所未聞。作曲家採用音塊的寫法,不同聲部相差半音或四分之一音,密集地形成一些聲音的條帶,沒有節拍,沒有傳統意義上的和聲與旋律,於是這些條帶相互混雜,又彼此淹沒,所有琴弦發出的聲音形成毫不悅耳的「音層」,細密地交織、糾纏。 作曲家也開發了諸多新穎的演奏技法,譬如在琴身的不同位置演奏(靠近琴馬、靠近指板、琴馬之上、琴馬與系弦柱之間等),都會產生不同的音色,它們之間的差異細小但各異,甚是有趣。 大多人認為,作品描繪的是二戰時日本廣島的戰爭場面,能聆聽到弦樂器尖銳的叫囂是警報汽笛聲,宣告災難的逼近,樂隊全奏而發代表飛機大炮的轟鳴等。 儘管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噪音,但其實作品經過深思熟慮,挖掘了傳統樂器的音色潛力,還原了廣島遭核彈襲擊時的災難現場聲音。讓人驚嘆於潘德列斯基天馬行空打破陳規的音樂創造力! 1965 他說:「作曲對我來說像是設計一個庭園。若你閒散於庭園,每一個元素都是一樣的。小徑、岩石、樹、草,當你洞察感受他們,每一個元素會有所不同。有時,當我在寫作時,我會停下來,描繪一個庭園來幫助作曲。樂器音色、音符和節奏就像花園裡的組成,每一個新的設計就是一件不同的作品。」 在這首曲子當中,不同的樂器代表庭園裡的不同元素。如:庭園中的基本元素「沙」,是由弦樂來表達;固定不動的「石頭」則是由低音樂器展示等。除了自然物,武滿徹更加入了作為「漫步者」的鋼琴。依漫步者不同的行走速度和不同的觀看角度,庭園中的各個元素也呈現不同的變化。如此,自然物本身 實在是很有趣的構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