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2:00
新世紀花園
主持人: 彭宗平
2016/07/18
21:14
談到公共建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也許是十大建設,就是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時,於1974年到1979年所推動的國家級基礎建設。十大建設完成後,台灣的經濟可說是脫胎換骨,十大建設也被視為台灣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當然,台灣的公共建設年年都在進行,涵蓋層面甚廣,本季彭校長將帶聽眾從電力、水利建設、智慧城市、交通建設等重大項目看台灣公共建設發展的方向,探討如何提升國民生活品質,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公共建設過去由政府全額出資,現在卻發現政府能力有限,民間力量無窮,如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是否有適用項目的限制?如何與民間合作創造更大的效益?也是我們探討的方向。歡迎收聽!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本季的主題,我們從產業轉移到公共建設。談到公共建設,我們都知道它是國計民生發展的基礎,也是促進台灣永續發展,邁向先進文明社會的火車頭。關於公共建設的範疇,民國89年公佈的《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就是所謂促參法的第三條就提到,公共建設包括14項。第一個是交通建設及共同管道;第二是環境污染防治設施;第三、污水下水道、自來水及水利設施;四、衛生醫療設施;五、社會及勞工福利設施;六、文教設施;七、觀光遊憩設施;八、電業設施及公用氣體燃料設施;九、運動設施;十、公園綠地設施;十一、工業、商業及科技設施;十二、新市鎮開發;十三、農業設施;以及第十四項政府廳舍的設施。這14項基本上可以歸為兩類,一個是實體基礎的建設,第二個是社會基礎的建設。 1. 從十大建設談起:公共建設的範疇和預算
談到公共建設或者基礎建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十大建設,也就是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長的時候,在1974年到1979年所推動的國家級基礎建設。當時因為台灣的經濟已經蓬勃發展,但是公共設施與重要的原料無法適當地配合,所以經濟發展受到相當的限制。蔣經國當時提出的十大建設,包括南北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中正國際機場也就是現在的桃園機場、台中港、蘇澳港,這六項建設都屬於交通建設。第七項是大造船廠,也就是中船或者現在的台船。第八、大煉鋼廠,就是中鋼。第九、石油化學工業。第十、核能發電廠,當時談的是核一廠。所以這裡頭又包括了重工業以及能源建設,總經費是2,094億元。
經過十大建設之後,台灣的經濟可以說是脫胎換骨,大家一直津津樂道,以台灣的經濟發展而言,十大建設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後來政府又陸續推動十二大建設、十四大建設,六年國建、新十大建設、愛台十二建設等等,這些都不如十大建設來得響亮,影響力也不如十大建設。以馬英九總統所推動的「愛台十二建設」為例,我們可以做適當的比較。愛台十二建設包括了全國便捷的交通網,高雄自由貿易與生態港、發展中部高科技產業新聚落、桃園航空城、智慧台灣、產業創新走廊、都市及工業區更新、農村再生、海岸新生、綠色造林、防洪治水、下水道建設,這十二項所涵蓋的範圍比十大建設來得廣,總經費是3.99兆元,其中政府投資2.79兆,占70%,民間1.2兆,占30%。
其中,交通建設還是最大宗,占了30%,而都市及工業更新占了12%,防洪治水、下水道建設占了11%。愛台十二建設是從2009年執行到2016年。這幾年來根據主計處的總預算,每年的公共建設大概是1,900億,占總預算一兆九千億的十分之一;如果再加上營業或者是非營業的特種基金,這裡頭包括中油、台電的特種基金,加起來有1,500億左右;所以整個公共建設規模大概是3,300到3,600億。以105年為例,交通建設占了35.4%,1,276億。經濟與能源建設1,024億,占了28.5%。環境資源方面,包括環保以及下水道、水利建設,占了16%。其他還包括都市開發、文化設施、教育設施、農業建設、衛生福利等。
以上從預算、促參法,及十大建設、愛台十二建設等例子,可以讓大家了解到公共建設所涵蓋的項目。但是公共建設項目繁多,而節目時間有限,所以在這一季的議題裡,我們只能選擇幾個具代表性,特別是對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影響重大的議題來討論,為大家選定的議題包括:電、水、智慧台灣、交通以及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等。 2. 電力建設
我們要先談電,因為電不僅是工業文明的象徵,更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充分周全的電力建設,不僅生活會極端不便,產業也無法持續地發展,所以電力建設已經是發展民生與經濟的火車頭。
我們在去年的能源與環境主題裡也談到電,當時是從能源的觀點來談,現在我們要從公共建設的角度來談。因為談到電,不單單是發電,還包括了輸電、配電、售電等等。台電整個系統的發電量是2,190億度,自有的發電量占77.2%,其他來自於民營的火力發電、再生能源等等。
過去台電是一個獨占的公司,包括發電、輸電、配電、售電等業務。民營的電廠以及自有發電設備的公司機關,除了自用的電之外,多餘的電必須要賣給台電。但是政府已經在去年推出電業自由化的立法草案,如果完成立法,台電會一分為三,包括成立發電、輸配電及售電三個分開的公司,而發電業與售電業都會開放民營,不過其中的核電、大型水力發電仍然是國營。
另外輸配電的電網業,仍然以一家國營的公司為限,而政府也會推動設立電業管制的機關來監督電業及電力市場,並成立電力調度中心來調度發電、輸電與配電。所以電業自由化會刺激民營發電與售電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立法,它的影響與重要性有點類似電信自由化。
另外一個是智慧電網的發展。所謂智慧電網就是利用ICT(資通訊)的技術來偵測、收集電力供應以及使用的狀況,再用這些資訊來調整電力的生產與配電,或者調整住家與企業用戶的耗電量,以達到節約能源、降低損耗的目的,並增進電網的可靠性。
如果再結合微電網(由分散式電源、儲能裝置等彙集而成的小型發配電系統,可以與外部電網併網運行,也可以獨立運行),就可能更有效率。因為微電網的設備投資靈活性高,而且能夠對應用電尖峰時段、離峰時段來調整,所以它的綜合能源利用效率高、管理容易。如果配合智慧電網與微電網的推動,台灣的整個電力建設將會是另外一番風貌。 3. 水資源建設
接著我們要談到水資源。陽光、水、空氣是生命的三要素,我們知道台灣是雨量充沛的地方,每年平均的降雨量2,500公厘,是世界平均值的2.5倍,但是每人每年可分配的水量只有4,000立方公尺,是世界平均值的五分之一。所以很諷刺,我們居然是世界排名第18或是19位的缺水國家。
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有枯水期和豐水期。每年11月到隔年4月是枯水期,5到10月是豐水期。枯水期與豐水期的雨量比是2:8,而且,還有南北的差異。台灣地形陡峭,所下的雨水大部分進入河川,排到海裡去,可以使用的水源相對較低。
台灣的總用水量分配,農業用水占了七成,生活用水兩成,工業用水占一成。這些水主要的來源,河川引水占了五成,水庫二點五成,地下水超過兩成。而且因為地下水的抽用,造成了地層嚴重的下陷。台灣用水的環境也面臨許多的挑戰,可能水太多,也可能水太少。水太多是因為強降雨,來自於颱風,來自於雨季,下大雨會造成水太髒或者是水太濁。水太少則源於水庫的淤積或枯水期,間接導致我們大量抽用地下水,造成地層的下陷。
要解決水資源的問題,有幾個對策,包括加強水庫集水區的保育治理,進行水庫既有設施的更新與改善。特別是淤積,台灣水庫的淤積平均占28.6%,南部的曾文水庫甚至達到36.8%,也就是水庫的容量少了三成,亟需改善。其次,我們要加強區域水資源的調配,也就是北、中、南區互相調配資源,要提升農業、工業、民生用水的效率,還要進行多元水資源的開發,以及下水道的清理。當然我們也不免要提到,台灣的水價實在太便宜,根據統計,每戶每年平均的水費是2,890元,只占家庭所得的0.2%,而工業用水也只占總產值的0.054%,可見水價的政策實在有調整的必要。 4. 智慧城市
接著我們要談智慧城市,最早是源自於IB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也就是通過ICT科技,使人類能以更精細和動態的方式,來管理生活和生產的狀態。因此談到智慧城市,就是要把智慧生活科技和都市的發展整合,產生新的生活模式以及新的都市治理。所以我們要整合運輸、住宅、安全、能源、教育、醫療、運動、娛樂等層面,而且要和政府服務、都市治理結合。
談到政府服務,又包括了資訊的公開透明化,讓民眾容易查詢,甚至運用這些公開資訊,包括賦稅、經貿等資訊均屬之。我們也知道,現在的報稅、收費、搭公車等等都比以前方便了很多,政府的服務甚至還包括了觀光旅遊、醫療照護等項目。而都市的治理,還要涵蓋國土的資訊、公共事務、行政管理、社區安全,甚至道路影像的監測、智慧路燈以及交通控制等等。這裡也運用到GPS定位,可以來進行人潮、車流的統計。因此,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基礎建設就是寬頻網路的布建與擴充,它不但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甚至可引導我們達成低碳生活。
但是形塑智慧城市真正的挑戰不在科技面,而是城市內的文化、策略、人文等面向也要跟著轉變,並結合軟體與創意來進行。透過政府與民眾的互動,特別由政府前期推動,創造誘因,讓民眾、企業來參與投資,期盼建構一個透明化、具有參與性及包容性的政府。 5. 交通建設
接著我們要談交通建設,所謂的交通包括了公路、高速公路、鐵路、高速鐵路、航空以及海上交通,也就是藍色公路等。前面提到的十大建設就有六項是交通與設。馬英九總統所推動的愛台十二建設,第一項也是交通建設。
事實上,除了陸運的公共建設之外,海運是台灣可以發展的方向。台灣因為四面環海,本島加上離島的海岸線總長度是兩千公里,推動海洋運動、觀光遊憩具有先天的優勢,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大量地設置海岸觀光的設施,包括遊艇碼頭等,但是也要考慮到觀光場域和漁場的重疊,並建立民眾水域休閒的安全觀念,與海洋生態的保育觀念。
此外,台灣的陸上交通建設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我們的鐵路總長度是1,085公里,高速公路990公里,高鐵350公里。但是日本的鐵路超過27,000公里,高速公路11,500公里,新幹線就超過2,600公里。而大陸從1984年起開始發展高速公路,第一年只蓋了375公里,但是去年已經達到了123,000公里,它是台灣高速公路總長度的125倍。而大陸的人口是台灣的55倍,也就是他們平均每人所分配到的高速公路是台灣的2.5倍。大陸的高鐵在去年也超過了25,000公里,是台灣的71倍。
除了以上數據,交通建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大眾運輸的不完善。到過日本的人都知道,日本人可以隨時隨地搭火車,四通八達到任何的地方。但是我們在新竹的人要到桃園機場、要到苗栗大湖採草莓,還是相當不方便,可見大眾運輸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6. 民間參與公共建設
最後要談到的議題是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民國80年後,由於社會福利及經常性支出的增加,政府的財政惡化,導致公共建設經費的比例下降。我們的觀念曾經是期待一個「大有為的政府」,後來卻發現政府能力有限,民間力量無窮。所以在民國89年,政府推出所謂的促參法,希望提升公共服務的水準,加速社會經濟發展,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甚至可以由民間來規劃公共建設。
所謂的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就是要引入民間的力量,補足或替代政府部門的角色。透過民間的參與、公私的協力或者委託外包,達到民營化的目標。要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減輕政府財政的負擔,需要靠民間的力量,包括資金、技術、效率跟品質等,台灣著名的BOT(興建—營運—移轉)案包括台灣高鐵、高雄捷運、桃園機場捷運、台北港以及ETC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等等。
高鐵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BOT案,但是在去年9月財改之後,政府已經成為最大的股東,變成是一家國有民營的企業。高雄捷運、桃園機場捷運等也有不同的轉變。不過,ETC倒是完全由國人自行規劃、建置、營運及整合的BOT案,過程中雖然有不同的問題,但是最後成為一個成功的案例。
以上針對五個議題提供給各位聽眾參考。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個禮拜同一時間,我們將為您邀請到前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目前在中原大學任教的陳士麟教授來談台灣電力的發展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