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2:00
新世紀花園
主持人: 彭宗平
2016/03/07
21:33
石化產業經過多年發展,目前每年為台灣創造三兆產值。
但您或許沒注意,從一輕到六輕,許多輕油裂解廠都已經淘汰、關閉。只有最新的設備仍在營運。台灣的石化產業,面臨原料產能下滑的問題,而且東協、日、韓外銷中國大陸,稅負都比我們低。面對國際競爭情勢嚴峻。
中央吃肉,地方喝湯?台灣的稅制跟國外有何不同?有哪些因素,讓石化業不受地方政府歡迎?特別邀請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與您暢談石化產業!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基礎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涵蓋的議題包括金屬產業、紡織業、農業、石化產業、以及機械產業。過去我們分別邀請了金屬中心的伏和中執行長,以及紡織綜合研究所的白志中所長,跟大家說明台灣金屬產業及紡織業的發展過程。我們也邀請了農業委員會的前主委陳武雄陳主委來討論農業的發展歷程。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台塑石化的陳寶郎董事長,跟大家探討石化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陳董事長,歡迎您。
來賓陳寶郎董事長(以下簡稱陳):主持人好,各位聽眾大家好!我是陳寶郎。
彭:陳董事長投身石油以及石化工業有將近50年的經驗。他在民國55年從成功大學化工系畢業之後,隔一年就進到中油公司,從工廠的操作員做起,經歷過煉製、石化、儲運、氣化、研發、工程等單位。他一路從值班的工程師、組長、處長、主任、廠長一直升到副總經理,民國93年開始擔任中油的總經理,97年退休之後,曾到中美和以及國光石化擔任董事長。100年9月,受聘擔任台塑石化公司的董事長到現在,他也同時擔任石化工會的理事長。所以陳董事長可說是石化產業的見證者、領航者,也是活字典,能夠邀請他到我們節目來討論台灣石化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實在是很榮幸。
1. 石化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鏈
董事長,我們知道台灣的石化產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產業,對台灣的經濟有很大的貢獻。但談到石化產業,包括的範圍很廣,從上游、中游到下游。是不是可以先跟聽眾說明一下,所謂的上、中、下游產業鏈,涵蓋了哪些範圍?
陳:所謂石化產業,就是石油化學產業。石油化學的意思就是,這個產業的原料,是從石油來的。把石油經過裂解,一系列發展出整個產業鏈。它分作上、中、下三個部分,上游的部分,剛開始大概都是用輕油做進料,去生產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這些最基本的石化原料。輕油是什麼東西呢?輕油就是原油經過煉油廠煉製之後的油品之一,叫做輕油Naphtha。後來在中東、在美國,他們從天然氣裡取出乙烷,精煉以後,也把它當做乙烯工廠的進料,那個也算是石化產業。
中游的部分,就是把剛才說的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這些基本原料拿來,進一步地生產各種的合成原料,像合成樹脂、塑膠、合成橡膠、石油化學品、人造纖維的原料等等。反正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塑膠、橡膠、化學品之類,大概都是中游的石化原料。而這些東西,基本上都是以塑膠粒或是液體的型態出現。
然後,就到了加工的層次。所謂加工,範圍就很廣了,用中游石化原料,可以生產我們生活的各種起居用品,食、衣、住、行、育、樂,幾乎都脫離不了它。這類加工製品的範圍非常廣,包括電子業、紡織業,或是其他各種產業,大概都會用到,這是屬於下游的部分。
彭:是。其實石化產業的發展,已經讓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石化相關的產品了。以塑膠或人造纖維為例,我們穿的衣服、我們的日常用品,都要用到所謂的石化下游製品。我在清華大學教材料科學導論,這是大一學生的課程,我就出一個作業給學生,問他們:你能不能過一天沒有石化產品的生活?現在我們過一天,從早上刷牙、起床穿的拖鞋、衣服,假如不用到石化產品,幾乎已經沒有辦法生活了。所以石化產業,確實已經是食衣住行各項工業的火車頭。
2. 一輕到六輕,還剩幾個?台灣石化產業的過去與現在
彭:我知道台灣在這一方面發展得非常成功,產業好像已經超過3兆元產值。從一輕、二輕開始,都是這個火車頭產業的基礎。您是不是可以幫我們回顧一下,台灣發展石化產業的歷程,以及它現在的規模?
陳:最早期,台灣的石化業是從加工開始的。在石化發展以前,我們用的水管都是鉛管、亞鉛管,後來改用塑膠管;地板以前是磨石子的,但是現在都用塑膠地板了。
彭:是。
陳:在民國42年的時候,台塑就蓋了第一間PVC工廠,民國47年南亞塑膠就成立了。到了民國48年,有些人可能還記得奇美公司做的壓克力。所以那時候都是進口人家的塑膠粒,就是中游的原料,然後加工。
但是後來政府覺得,石化產品越來越多,需要往上游發展,生產基本的石化原料,以確保料源,節省成本。所以民國55年就開始規劃,在中油的高雄煉油廠建立了第一套的輕油裂解工廠,稱為一輕,在民國57年投產,就是正式生產。它的產能當然很小,一年只生產3萬多噸乙烯。
後來在仁武、大社那邊,開始有人投資興建石化工廠,對原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所以在民國64年,第二套的輕油裂解工廠就完工了,產量比較多,那時候一年的乙烯產量有23萬5千噸。後來又發現,台灣的經濟成長快速地起飛,石化製品的需求量大得超出預期,所以很快地在民國67年,就蓋了第三套的輕油裂解工廠,地點在林園。它是Duplicate(複製),就是完全抄過來的,完全仿造。然後在民國73年,第四套輕油裂解工廠也開始投產。
當時的情況是,上游的輕油裂解工廠,都是中國石油公司本身在生產。因為台塑企業發展得越來越大,就要求它也要蓋。但是政府把它壓了一段時間,到後來因為它的需求量的確蠻大的,也同意讓台塑去蓋輕油裂解工廠。因為中油在80年已經開始蓋第五個廠,稱為五輕;所以到了民國88年,台塑在麥寮蓋的廠,我們都說是六輕,因為對台灣來講算是第六套。
後來當然陸陸續續地發展,以前也有人想要蓋七輕、八輕,後來又提議蓋國光石化,但是都沒有成功。所以我們到現在為止,就只有到麥寮的六輕。而在發展過程當中,工廠久了以後,有一些廠會phase out(分階段除役),就是後來也淘汰掉了。現在一輕早就已經關門了,二輕也早就淘汰掉,三輕也經過汰舊換新變成「新三輕」,這是中油的部分。所以目前從台灣的整個產量來看,中油的乙烯產能大概一年104萬噸,台塑企業大概一年293萬噸,加起來差不多400萬噸。
但是,因為台灣從國光石化以後,大概就沒有機會再蓋輕油裂解工廠,所以我們在國際的排名就節節下降。因為國際上有很多大公司,一些先進的國家,也繼續在做乙烯工廠的建設跟投資。
彭:所以我知道您在某些場合提到,衡量一個國家石化產業的實力,就看它的乙烯總產能,現在是400萬噸。之前聽說台灣的產能,在世界排名第八。
陳:對。但是最近五輕關了以後,排名就掉下來了,掉到第九。
3. 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困境:產能下降、貿易協定落後鄰國
彭:董事長您提到整個石化產業涵蓋了上、中、下游的範圍,以及台灣石化產業從一輕到六輕的發展歷程。您也提到,我們本來要發展七輕,甚至八輕、國光石化,但都因為環評或者種種因素而停止了。也就是說,台灣石化業的發展,目前已經碰到一個瓶頸。我也知道這個瓶頸,跟政府的政策、產業的發展、還有民眾的反應都息息相關。所以董事長是不是再跟我們分析一下,台灣石化業目前的發展遇到了哪些困境,以及大家一般對石化產業的印象?
陳:這要分兩方面來談,一個是內在的環境,一個是外部的環境。先談內在的環境,台灣的乙烯總產能現在是400萬噸,再往下發展的困難在哪裡呢?因為台灣目前生產基本石化原料的工廠,主要集中在兩個區塊,一個是麥寮工業區,一個在高雄,高雄就是林園工業區以及仁武、大社工業區。這兩個區塊遭遇到的問題,第一個就是產能開始減少了,因為五輕已經關掉了。
彭:回顧當初,我知道五輕是1990年開始投產,說好25年之後要遷廠。但是現在要遷廠或者要關閉,好像還有一些爭議跟討論是不是?
陳:已經沒有討論的空間,它在2015年12月底已經滿25年,所以已經關掉。現在的爭議,只是它的油槽要不要全面拆除,其他的拆除作業已經在進行了。
彭:但是那些設備呢?
陳:所有的設備,有的可能會整廠賣到國外去;但是大部分都是拆掉變成廢鐵,然後賣掉。因此第一個困境就是產能減少,光是少了五輕,就少了50萬噸。
第二個困境在於國際貿易協定與稅負問題。台灣的石化產業,其實競爭力是蠻強的,但因為石化主要的市場在國外,我們就要跟國外的大公司互相競爭。我們的石化產品有70%左右是外銷,外銷裡面60%是銷到中國大陸,因為中國大陸可說是世界市場。而銷到中國大陸的石化產品最大的競爭者,是日本、韓國跟東盟,就是東南亞的七個國家,這當然是因為地緣接近的關係。大家銷到中國大陸的稅,隨著產品不同,進口稅大概在5%到6.5%左右,
以6.5%來說,如果日本銷過去、韓國銷過去、東盟銷過去,都一樣,都是6.5%,大家立足點都相同,台灣是很有競爭力的。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現在所謂的東盟,就是東協這七國,進到中國大陸是零關稅,不需要負擔6.5%的稅。日本也跟中國大陸簽過FTA(自由貿易協定),簡單講,就類似我們跟大陸還沒簽的貨貿協定,韓國也已經在去年年底正式簽訂了FTA,只有台灣沒有。
雖說經濟部花了很多的時間跟心力處理這件事,但是很顯然地,在2015年12月中,經濟部已經宣布,兩方面的談判不會走到簽署這一步,可能等待新政府上來以後再說。然而,我們曉得這種競爭的市場,只要客戶一失去,以後要拿回來就很困難。我們從資料來看,從2011年到2014年,我們銷到中國大陸的五大泛用塑膠,它有10個很重要的產品,還有另外19個非常重要的石化產品,加起來29項,占了我們銷中國大陸總量的83%。但在這幾年,五大泛用塑膠的10個重要產品,我們已經衰退了13.5%;至於19項重要的產品,更衰退了35.6%。我們衰退了那麼多的量,哪裡去了?就是被東協跟日本、韓國搶走了。
因此,如果我們的貨貿不解決的話,可以看得到,台灣的石化產品要銷到中國大陸的困難度,越來越高。當然有人會說,石化產品不一定要賣到中國大陸,可以賣到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這些東南亞國家去。但是要知道,我們跟那邊也沒有免稅的協定,但是韓國是有的。我們打到那邊去,一樣也是稅負方面不平等,立足點不平等。所以台灣的石化業是非常非常地辛苦。
4. 中央吃肉,地方喝湯?國內稅制為石化業造成阻力。
第三個內部困境,在台灣,地方政府一直都不是很支持石化產業。為什麼?跟政府的稅制有關係。因為石化業現在繳的稅,大部分都是中央稅。像我們麥寮來說,麥寮工業區一年大概要繳好幾百億的稅,一年可能要繳五、六百億的稅給政府。但是都交到中央去了,地方只能拿一些房屋稅、土地稅,金額是很有限的。結果,石化業幾百億的稅都交到中央,地方政府只有拿個位數,差不多幾億元,就會覺得:我為何要支持這個工業區?高雄的情況也一樣。所以我們一直講,人家國外不是這樣,希望新政府上來以後,能夠去面對這樣一個狀況。因為現況是地方政府會覺得,石化業在地方不生雞蛋,就給我拉雞屎,多少總會排放污染。對不對?開工廠在那邊,對地方建設幾乎沒有好處,地方上只有拿到小小的一點分配款,何必支持呢?就造成石化業溝通起來很困難。
所以我們今天在國內的困境,就是政府的政策不清楚,地方政府也不支持。有時候石化業發生一些工安事故,又有些所謂的污染事件,最後連環團、地方社會都認為石化業高耗能、高污染、工安風險又高,大家根本不支持,石化業要經營當然很辛苦。
5. 美國頁岩氣與紅色供應鏈壓力
而我們外部的環境也很糟糕。為什麼呢?因為在國外競爭很激烈。我們現在又增加了兩個區塊的競爭者,一個是美國,他們的頁岩氣開發成功,利用頁岩氣的乙烷來生產乙烯,成本大幅度降低。當然它不會把乙烯運到亞洲來,或說運來的機會不多;事實上有運一些,但是不多。可是他們大部分會用這些原料去生產石化產品,然後用貨櫃運過來。因為運費便宜,就會打擊到亞洲地區石化產品的價錢。
另外一個競爭者,就是中國大陸的「炭化工」,我們叫做「煤化工」。因為中國大陸的煤炭蘊藏量,是全世界第三大,但是產地的交通都不好。因為運輸不易,甚至中國大陸的沿海地區,發電廠所用的煤,都是跟澳大利亞、印尼買的,它不是用自己國內的,因為國內的煤要用火車運過來,成本偏高。
所以中國大陸的煤礦很多,但是它很難被利用,中國大陸就發展煤化工。用煤炭製造出Syngas(合成氣),成分就是CO(一氧化碳)跟H2(氫),然後做成甲醇,從甲醇再進一步,就去做一些石化產品。所以現在台灣又面臨美國、中國大陸兩邊的夾殺,石化業發展實在是相當困難。
彭:確實台灣石化業的發展已經面臨困境,特別大陸現在又有所謂的紅色供應鏈,這個因素對石化業的影響有多大?
陳:影響當然非常大。因為中國大陸雖然是世界市場,但是它國內一直不斷地在蓋新的工廠,不斷地在減少它的進口量。以石化來講,它到了十二五的計畫,就自己大量生產,甚至現在在規劃十三五。所謂十二五的意思,就是第十二次的五年計畫,等於是六十年了。所以現在銷到中國大陸的一些石化產品,對方的進口量越來越少;既然越來越少,很多我們的石化產品,就必須趕快找別的地方,做多元化的區域行銷。
彭:所以紅色供應鏈不僅對我們所謂的強勢產業,包括電子業、光電、資通訊有影響,對石化產業的影響也是相當地大。
陳:是的。
彭:我們非常高興今天能夠邀請到台塑石化的陳寶郎董事長,跟大家說明石化產業的上、中、下游的範圍,還有台灣石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以及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一些困境。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個段落,下個禮拜我們還是要請陳董事長繼續跟我們分析,台灣發展石化產業未來的方向,以及政府、產業、跟民眾怎麼一起來努力,適切地看待石化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