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2:00
新世紀花園
主持人: 彭宗平
2015/11/09
23:06
把問題切開來解,做分析和優化以後,再合併起來,這種作法不是很正常嗎?會有什麼問題?
最貴的技術不是最完整、也最好嗎?為什麼我不能推薦給人家?
請聽台達電子技術長、前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李實恭,就他的實務經驗,分享領導人才、研究人才所需要的訓練,以及一流人才的特質。也談到面對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我們在生活、工作、學習型態,應該如何因應,就宏觀角度給出具體的建議。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科技產業,涵蓋的議題包括電子產業、資訊產業、通訊產業、生技產業以及工業4.0時代的製造業。上個禮拜我們特別邀請了IBM前中國研究院的院長李實恭博士,他目前擔任台達電子的技術長,上次跟大家說明了資訊科技發展的幾個重要概念,以及資訊科技怎麼管理世界,怎麼樣應用到未來世界的發展。這個禮拜,我們還是要繼續邀請李實恭博士Thomas,跟大家分享他過去在IBM的工作經驗,及未來人類怎麼迎接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Thomas,歡迎您。
來賓李實恭博士(以下簡稱李):謝謝。
彭:我在上個禮拜跟大家介紹過,Thomas畢業於台大電機系,獲得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管理資訊系統的博士。2013年,他加入台達電子擔任技術長,但是在此之前,他長期在IBM服務,最高職位擔任到IBM的副總裁,兼任中國研究院的院長。他推動了一系列的創新計畫,包括軟體及服務,就是SAAS,物流與供應鏈管理、醫療與保健系統、還有電力管理系統與業務轉型等等。所以他是IBM從硬體轉化為「以服務為導向」的公司重要的參與者跟見證者。上個禮拜我們從跟他的對談裡頭,大家可以看到他豐富的經驗,有非常宏觀的視野。
剛才我也提到Thomas在IBM的中國研究院擔任院長,有非常傑出的成就,所以這個禮拜我們希望能夠請Thomas跟我們先分享一下,您在中國研究院從事的工作,以及您所帶領的團隊所發展的一些技術跟方向。
1. IBM中國研究院的工作經驗
李:謝謝彭校長又給我機會,來談一些過去的經驗。在IBM中國研究院的工作,如果有任何成果的話,絕對不是我一個人所能夠做到的。首先我很幸運,我的前面兩任也都是我們台灣培養的人才,都是台大物理系的學長,他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第二,也的確,我們在IBM中國研究院所請到的,加入我們的研究人員,在中國是屬於頂尖的人才。
彭:是當地的人才?
李:當地的人才。我在IBM中國研究院工作頭尾加起來整整超過十年,當時我被派到中國的時候,給我的任務就很清楚,就是要做研究方面的領導人才的培育,特別希望不是只為IBM,而是能夠為全世界培育。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建立整個研究單位的特色。同時也要滿足所有研究成員,他們個人所需要的特色。IBM中國研究院,是IBM全球八個研究院中間的一個,是第七個成立的,事實上是一個很年輕的部門。同時又要建立它本身的特色,換句話說,不能跟其他的研究院做太多重複的事情。
彭:是。
李:否則就沒有特色,也很難吸引優秀的人才來加入我們。因為要建立特色,所以我花了很多的時間,跟很多有經驗的前輩,還有當時在中國,也包含我們在台灣的一些前輩請教。特別最後我強調了其中有三個部分,我們需要建立。首先第一點,是要強調思想上的改變;第二個,是要建立完備的能力;第三個,是要形成一個好的執行模式。大家聽到這裡也許會覺得這個很抽象,需要舉例說明。
2. 在IBM中國研究院推動的思想改變:擺脫me too思維
對於思想的改變,我想舉一個小例子。我一到北京的時候,有一個同事就來跟我說,他說:「我最行的,最能夠做得好的,就是美國今天提出什麼好題目,我馬上就知道,然後我馬上就跟著做。」事實上,這在當時代表了多數人的想法。
彭:me too的思維。
李:對,就是me too,然後追得很快。不可諱言地,今天在全世界各地都看到很多人有這些想法。但如果只追求跟著別人後面走,那能夠說它有特色?就是它長得像誰而已,而無法定義它自己究竟是誰。
彭:TOYOTA有個廣告說,追隨者只能看到領先者的背影。
李:是的,所以在想法上要有很大的改變。而且在當時,對每一個研究人員而言,他們都有所謂的KPI,有考績,如果追著領先者,大概總不會太差。亞洲所訓練出來的科技人員,在「解問題」上面的能力是很強的,但是要追尋建立自己的特色,思想上就要從解問題,改成是找問題、定義問題。要能夠定義問題,說實在的,可能是在我們傳統的教育上面缺少這方面的訓練,因此我們花了很多的工夫,幫助大家找出他究竟要解的核心問題是什麼,來產生核心的價值,而不是只借助於別人所講的那些流行的名詞。這個是我特別講到的,就是思想上的改變,也是我多年來一直勉勵他們,也勉勵我自己,跟大家一起來建立我們自己的價值跟地位。
3. 在IBM中國研究院推動的思想改變:隨IT運算能力增強,進行全局分析
其次呢,在思想上還有一些要改變的,是思考「環境的條件」改變的時候,我們做研究的題目是不是也要跟著改變?可以舉一個小的例子,我覺得這個例子對我們今天在講大數據的時候,是蠻有一點歷史的一個經驗。在2003年的時候,還沒有流行今天講的大數據這個名詞。在過去,我們做分析優化的,多數是學作業研究的人或者數學的人。但是因為受限於IT本身運算能力的限制,所以解那些問題的習慣,是叫做divide and conquer(演算法中的分治法),就是把問題切開來解。如果我們可以在每一個切開來的區塊上面,做好局部性的優化,最後我們把它擺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相信它會是一個全局的優化。
但事實上這個假設呢,是一個不得已的假設。多數人的直覺跟學理上面都可以證明,這個假設是錯的。只是受限於IT本身技術的限制,不得已只好用這個方法。但是我們已經看到IT運算的能力越來越強,記憶體越來越大,而且clock speed(時脈),就是運算的速度越來越快。可是我們解那些問題的時候,還是用原來的思維,也是錯誤的思維來做。我們事實上應該要去強調,把整體的觀念放進一個完整的數學模型裡面來解。就像解聯立方程式,原來我們把一個很複雜的聯立方程式拆成三份,各個分別解完了以後再把它併起來,我們知道這個結果不會好的。
我舉一個當時的例子,我們的研究人員在解一個銀行分行選址的題目的時候,過去是把地區的資訊模型、跟客戶分類的模型、以及客戶實際交易的模型,三個模型分開來看,分開來解,一個解完了以後,把它變成input(輸入值)到另外一個模型去。當時我要求我們的研究人員,把這三個模型疊加起來,重疊在一起,來看完整的這個題目的模型。原來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方法一定算不出來,但是沒有想到,那個時候IT的技術已經演進到一個程度,我們把它算出來了!算出來的結果讓銀行的管理人員都很訝異,可以找出一些分行的地點是他們以多年的經驗都找不到的。可是不只是這樣,這個結果在當時對我們的意義是,讓我們的研究人員明白他的想法必須改變,不再分開來解,最後拼起來,而是直接全局一起來解。
4. 在IBM中國研究院,培養研究人員的完備能力與執行模式
彭:這是非常有趣的,而且很重要的一個案例。所以Thomas提到,第一個要進行的是思想上的改變。還有兩個很重要的改造,包括完備的能力,跟執行模式的改變,能不能再繼續說明一下?
李:其實這兩點,我可以藉著一個例子來說明。在IBM,原來它的主要客戶都是大企業,如果要跨進中小企業市場,對於工作的人來說,就像在都市裡面生活的人,突然跑到農村去了,才知道原來天地何其廣大,還有很多他所不熟悉的環境。在當時,我們所面臨的情況也是如此,原來我們所有的研究人員經過多年的訓練,他們接受了IBM那一套思維方式,完全想到的就是大企業,包含大銀行、大的電信公司,都想要給他們用最好的技術,卻不見得是他們最負擔得起的技術。
當時我們推動一個工作,就是到一個縣市裡面,針對當地的中小企業,幫助他們建立他們所需要使用的應用軟體,然後把這些應用軟體放到今天我們大家稱之為「雲端」上面的一個平台,這是在雲端這名詞出現之前的事。同時,我們還要幫助他們來做運營(台灣稱營運)。當時這些中小企業,事實上沒有自己開發軟體的能力,當然也沒有把它放到雲端上面的管理能力跟知識。在運營上面,他們也沒有我們大家所強調的SOP。當時我們就要求工作人員,不管是研究或者開發的人,都要朝中小企業的思維去做。
事後,很多研究人員告訴我,說他們的想法完全改變了。他們這才知道,第一,你不要老想把那個最貴、最好的東西給別人用,而是要把最適合他的,而且是他能夠負擔得起的推薦給他用。第二,如果我們從事研發的人,可以在這上面更加有一點貢獻的話,就是把我們的技術變得更平民化一點,讓使用的人能夠負擔得起。這個負擔得起,不是只有一次購買的價格成本,而是長長久久,他每天都要用的時候,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要降低。
我想這個就說明,一個完備的能力,必須要就一個完全的市場來思考。當他所思想的市場針對性很狹隘的時候,他的能力也是狹隘的。而執行的模式,也是如此。當他所使用的執行方式,只能對某一類的客戶適用的時候,如果他跑到另外一個市場,他是完全陌生,甚至可以說是無能的。在當時我們的做法,就是要讓我們的研究人員能夠建立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針對一個完全的市場,然後建構完備的能力與執行的模式。
彭:很感謝您分享在中國研究院所做的基礎性、根本性的一個改變。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我想您做的就是這種基礎的工作。一旦這個基礎工作做好了以後,您的人員就可以真正發揮他的影響力,對業界有更實質的貢獻。
5. 如何因應資訊科技的發展?談發展者與使用者的不同面向
不過我們還是要回到資訊科技這個層面,大家都知道資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它對我們未來的生活型態、學習方式、工作型態都有很大的影響。我們怎麼因應資訊科技的發展?
李:我想首先我們要做個區分,把發展資訊科技及使用資訊科技,兩者分開來談。對發展資訊科技的人來說,我們首先應該了解一個發展的史觀,知道發展的趨勢是經由哪些概念來拉鋸、形成的,然後才能找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有些人可能追求的是短期的目標,我們就可以偏重於做出特殊化的產品,追求高價值。有些人的工作,需要替更廣大的基礎來建設,可能要想的就是如何通用化,如何做一些分分合合之間的安排。所以從事資訊科技發展的人,我想需要理解資訊科技發展的規則,是怎麼運營的?怎麼再往前走?了解不同的力量或概念,在裡面扮演的角色。
至於使用資訊科技的人,我想要說的就是,將來資訊科技發展到一個極致的時候,應該不再有一個專門的科系叫做資訊科學系或者資訊工程系,而是人人都要具備一個基本的理解,而且他所要使用的這些科技,都是信手拈來就可以用的。
彭:所以所有的資訊科技,它必須是user friendly(對使用者友善),才能讓一般大眾信手拈來。
李:是,這是必要條件之一,是絕對的。
彭:我剛才提到學習、工作、生活都跟資訊科技脫不了關係。我們的生活型態、工作型態,會因為資訊科技的發展,發生怎麼樣的改變呢?是不是要有不同的方式去適應它?
李:我想這是絕對需要的。像學習型態,現在有很多學習的方式,已經打破傳統教室的界線。不管是利用線上的教學,或線上跟實體的結合,以及在社群之間彼此互相幫助來學習,甚至透過看YouTube來學習,都是學習的型態。所以學習的型態已經完全跟過去不一樣。這裡所需要補充的是,像這樣子的學習方式,導致學習管道增加的時候,那就缺少了權威性,人們不確定他學習的資料來源是不是可靠。所以在學習者這方面,還需要得到一些幫助,或者是有一些其他的認證方式,幫助他確定他所學習的內容是正確的。
至於在工作上面,我想舉一個我們在台達電講的觀念。因為台達電積極從事物聯網的發展,我們就講到一個觀念:既然今天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跟工作,絕對離不開我們所討論的物聯網,所以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工作環境,成為一個物聯網的環境;應該把我們自己所研發的一些技術,用到我們的工作環境裡面。有一個講法叫做,你自己做的你應該自己先用嘛,這是必須的。
同時,這樣做的話,也會幫助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知道,他的客戶可能會面臨的現象。他可以在他每天的工作裡面,就以他將來的客戶、相關技術的使用者,作為他念茲在茲的對象,幫忙把將來客戶所會面臨的問題,今天就解決掉。所以我們的工作環境,在這方面也會有很大的改變。
6. 談未來人才的培養
彭:我也知道你在IBM中國研究院訓練一批很棒的人才,您在很多的場合也提到,對人才的培養,您有一些很特殊的看法。特別如果我們提到資訊科技人才怎麼培養,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元素。您能不能也藉這個機會,告訴年輕人,怎麼樣成為一流的人才?
李: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具備成為一流人才的潛力。我在這個題目上面,過去也跟很多朋友,跟有經驗的前輩探討。有一次,在中國對學校的學生做討論的時候,我稍稍把它做了一個整理,中間有幾個重點,我想也藉著今天這個機會,可以分享一下。
第一個重點,我的講法是,能夠對他人有貢獻的人,才是人才。如果一個人很有能力,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自己,對其他的人沒有產生幫助或貢獻,他的才華、能力,等於也限制在一個很小的範圍裡面。要能夠對其他的人有貢獻,必須要跟他所在的環境做緊密的結合。所以我們在台灣工作,我們要想對台灣的社會能夠有什麼樣的貢獻?我們在全世界是世界公民,要想我們對世界能夠有什麼貢獻?
第二個,我覺得一個人才,他要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也要能夠面對他人。他要能夠問自己,自己在做的事情、做事情的方法、做出來以後的結果,是不是讓他永遠都能夠坦誠的、無畏的去面對。我們看到很多狀況,我們從事工作的時候會替自己找很多的理由,甚至題目做得不好的時候,也會找一些理由。我自己過去也犯過這些錯,也許年歲漸長,在這上面的體會越來越深,鼓勵大家必須真誠的面對自己。
我相信,人才的第三個特質,是要能夠與他人合作。因為今天的社會,今天的世界所演進的方式,沒有辦法一個人會全部的事情。而基於第二點,只有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才可以真誠的面對別人,然後真誠的來討論、來解決我們所需要面對的問題。我相信人才有很多的特質,我只是提出我自己的淺見,跟大家就這三點來分享。
彭:我對Thomas真的非常尊敬,談資訊科技、談人才的培養,他都是用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又從基礎來談起,真的提出了非常了不起的做法跟想法。我們非常的高興,今天能夠邀請到IBM前中國研究院的院長,也是目前台達電的技術長李實恭博士,跟大家分享他以前在IBM中國研究院的經驗,特別是他怎麼樣培養人才;還有在面對未來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的情況下,我們在生活、在工作、在學習的各種型態,怎麼樣來因應。今天我們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下個禮拜我們要為各位邀請到遠傳電信的總經理李彬,跟大家討論行動通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