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23:00
辛意雲說賦
主持人: 彭宗平
2017/11/27
00:21:06
台灣有哪些值得稱道的「魅力城鄉」案例?
從空間的優雅到行為的優雅,環境美學和生活美學如何相互影響?
前營建署署長黃南淵,由台灣的城鄉風貌出發,點出我們的不足之處,也提出不少我們做出成績的案例。無論城鄉的建設或社區營造,就是要提供居民享受生活美學的空間,更進一步,若能影響居民保持優雅的行為,更是先進文明社會的象徵。請聽黃署長分享台灣的城鄉魅力,以及他對美學實踐的展望。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涵蓋的議題包括國民性與社會文化、群我倫理與社會規範、西方社會借鏡、城鄉與環境美學、生活美學等。我們上個禮拜很榮幸邀請到營建署黃南淵前署長來討論城鄉風貌與生活文化,今天還要繼續請黃署長,來談城鄉環境美學和先進文明社會的連結。署長,歡迎您再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黃南淵署長(以下簡稱黃):主持人、各位聽眾好。
1. 歐美城鄉規劃的啟示
彭:署長,上個禮拜您根據您的工作經驗,還有您對城鄉環境美學的看法,提供了很多見解與經驗分享。而這一季我們的主題是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從先進國家有許多借鏡之處。在您任職期間,曾經到日本、美國等許多地方去考察,也給您新的視野,帶進新的想法。所以能不能從您對國外的了解,與考察的心得,來分享日本、美國等地,他們對城鄉環境的維護與規劃,給台灣什麼樣的啟示?
黃:環境美學的形成,與城鄉的計畫關係最密切。我想以歐美的城鄉計畫與發展軌跡為例,他們是採取比較嚴格的土地使用分區計畫,也就是把最主要的住、商、工三種使用分區,嚴格地分開管理。商業中心區多半採高密度、高樓林立的發展方式,這是因為他們的商業區,大致上不能大於全部土地的5%,所以要集中使用。
位於郊區的住宅區,則採低密度、低層獨立住宅的設計與發展計畫。歐美國家幾乎都是這樣規劃,由於建蔽率很低,自然形成綠意盎然的環境,可以讓居民享受一種開放感,形塑視覺景觀的環境美學。相信每位初次到歐美住宅區的國人,對於這種景觀,都會油然發出一聲讚嘆。
反觀國人,傳統上已經習慣了混合式的土地使用與發展,雖有利於交通時間的節省,但卻造成過度擁擠的、缺乏生命性的,不符健康生活型態的發展模式。放眼今後的發展計畫,實在不該再以地狹人稠作為藉口,不該在接近「供過於求」的地區,繼續放寬容積率,造成過度的使用。結果導致通風不良,沒有日照,沒有私密性,而且不合理的土地開發。
彭:是。
黃:不僅是政府,建築業都應該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提供真正優質的生活環境。優質環境大家都會講,但是我特別強調,所謂優質的生活環境,最基本的指標是合理的人口密度,配合充足的公共設施,以開放空間進一步追求優美景觀,與休閒活動空間的營造,才是優質環境的具體內涵。若要真正為民眾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必須從培養每一個人的公德心,改變不良的違章文化習性開始。我想這是主持人所說「邁向文明社會」的第一步。
彭:是。我們在前兩個禮拜邀請旅居德國的胡昌智教授,來談西方文明社會的借鏡,也提到台灣社會要邁向先進文明,一定要強調秩序、規範,以及公私之間的差別。就是為了私領域的利益,不應當占據公共空間,或妨礙到公共利益。也就是說,您剛剛提到的公德心,是環境美學很重要的一個元素。
2. 台灣與美、日的比較
彭:當然您在上個禮拜也提到,許多外國人對台灣的印象是髒、亂、醜、擠。對此,我們在台灣推展城鄉與環境的美學,應該有什麼樣的願景?如何來實踐?
黃:我剛剛特別提到對於優質環境的定義,可以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從美國進入墨西哥,兩邊完全是天壤之別。在美國,路邊是不可以停車的,尤其是公路上,絕對不准。但是一進入墨西哥,馬上就顯得髒亂,停車隨便停也不管,整個環境完全不一樣了,讓人印象非常深刻。
因此,剛剛校長問到了問題的重點,我相信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關心生活周遭的環境品質,擁有乾淨清潔,秩序良好,景觀優美,安全又衛生的生活環境,是每一個人所希望的。其實我們也看到,在政府推動各項建設的努力,及民眾的覺醒和參與之下,台灣每個都市的環境景觀品質,都明顯地進步。但是如果與歐美先進國家,或與近鄰的日本相比,尚有一段差距也是事實。
我在1967年赴日本研修,是50年前的事。當時日本已經在大阪千里地方,興建在三千公頃土地上,居住25萬人的新市鎮。它是仿效當時歐美流行的花園城市構想,採住、商、工分區使用計畫。我要特別說明,為什麼利用三千公頃的土地,僅容納25萬人的新市鎮,最值得我們借鏡?在此可以做個台日的比較,比方說,我們的淡海新市鎮,在我進入營建署工作以前,大概是1700多公頃,比日本大阪的千里小得多,我們卻計畫要住進30萬的人口,這點就完全不一樣。日本的都市計畫,相對來說,人口密度確實比較低。
所以我曾經研究過,究竟在台灣這塊地狹人稠的土地,多少的人口密度才適當?當然不只看人口密度,還要看公共設施是否充足。基本上,包括道路、公園的面積等,我們都是不夠的。儘管法規規定公園要占10%,卻沒有達到,反而常常被占用,以前我們要蓋什麼新的建築物,幾乎都是以公園用地來蓋,這是我們不足的地方。
除了道路、公園的面積以外,還要保留公共設施用地。比如說為了居民文化上的需求,要有文化中心,還包括表演廳、藝術廳、博物館等等。據我的經驗,外國最多的就是博物館了。
彭:是。
黃:國外到處都設有博物館,因為在很多國家,公共設施至少要占全部土地的40%以上,也許要到45%,充實的公共設施是他們所重視的。當然,這項規劃能否實現,和人口密度一定有關,所以我們也投入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大概一公頃住100個人的都市計畫,最為適當,台北市目前大概就是這個密度。現在的台北市,面積大約272平方公里,約住了260萬人,大概就接近一公頃容納100個人。
回來談日本的都市計畫,他們往往是以車站為中心來規劃。譬如剛剛提到的大阪千里,他們就在車站的附近,以相當寬闊的廣場式步道,連接到慶典集會使用的大型廣場,讓慶典活動更加熱鬧。不像台北市的市政廣場,規劃利用道路來作為廣場,這個計畫就有點需要改善。日本人也非常重視採光的距離,人孔間隔的設計等等,讓我體驗到優質環境的內涵。
大家常去東京附近的多摩新城,現在新的建築已經從後院用步道連結,前面是車道,後面是人行步道,都有寬闊的庭院。請注意這是在日本,不是講歐美,而日本的土地面積與人口,和台灣是比較接近的,表示台灣也有機會做到。所以我想我們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再者,主持人關心如何實踐,確實是最重要的課題。願景是有的,我在20年前提出的改造計畫,實施以來也看到一些成果,只是並未成為永續性的施政方針。我一直強調政府局處的重要性,以先進國家美國為例,中央均設有住宅區都市發展部;日本也設有建設省,後來合併運輸省成為交通建設省,還是一級單位。但我國的主管單位,卻是在內政部之下,編制較小的二級單位營建署。何以日本在二十多年前,就做了一次中央部會的組織再造,以強化國力;而我國卻可以拖延組織再造提案二十年,尚不解決?不知道原因何在,值得大家來重視。
3. 都市設計扮演重要角色
彭:署長,剛才您分享了國外考察的經驗,及台灣推展城鄉環境美學的願景與實踐方法。但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城鄉環境的美學,其實需要和先進文明社會連結。換言之,一個美麗的城鄉跟環境,也可以襯托出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黃:如何襯托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是一個意義深遠的問題。
彭:是。
黃:如果民眾認為,自己是生活在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裡,就一定會重視自己的生活環境,尊重維護環境的公共秩序,避免破壞屬於公共景觀範疇的事與物。此外,民眾也會關心自己所居住的社區環境,是否乾淨、清幽,城市環境景觀是否有魅力。第一次到先進國家旅遊的人,相信都會對城市環境景觀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與落後國家的都市亂象、醜陋景觀相比,一定會對所謂的先進文明社會更有所體會。因此,環境美學營造,當然是建設先進社會重要的第一步。
至於如何營造?在先進國家的推動機制上,設有urban design的單位,也就是都市設計單位。大家可能以為,都市設計與都市規劃好像很接近,其實有很大的不同。都市設計是介於建築與都市計畫之間的一個媒介,所以台北市有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所有民間的申請案,不是經過都市計畫委員會,而是經過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
4. 魅力城鄉的典範
彭:我也了解到,您在營建署署長任內,還推出一項魅力城鄉評選活動,選拔了四個鄉鎮作為代表,頒授四個獎項。或許這些案例,也可以作為我們如何營造城鄉與環境美學的典範。
黃:話說在民國88年退休前後,我舉辦了一場全國性的「魅力城鄉評選活動」,由我自己擔任召集人。最後我們選出四個鄉鎮區為最優質的景觀,我們分為自然景觀獎、人文景觀獎、文化生活景觀獎以及綜合性的魅力城鄉獎。自然景觀是由南投的鹿谷鄉獲獎;人文景觀獎是台南市南區獲得,因為大的城市必須以分區參加評選;文化景觀獎由屏東三地門鄉贏得;魅力城鄉則是台東的關山鎮。
我稍微說明一下,自然景觀為什麼選南投鹿谷。當然它具有自然美麗景觀的條件,但是我們選它,還有一個理由,就是鄉民自己組織保護河川的警衛隊,對於有人非法捕魚,或者破壞自然景觀,他們用義工式的巡邏隊來防範。這種用心,是感動評審委員給獎的一個重要理由。
至於獲得文化生活景觀獎的屏東三地門,不僅當地原住民有很多人從事雕刻等創作,連外交部都常常以他們的作品,當作禮物贈送到國外;甚至他們對整體街道圍牆的美化,以及穿的衣著等等,都可說是充滿地方色彩,也積極發展當地的文化活動。
還有獲得人文景觀獎的台南市南區,早上我起來走一走,非常安靜。台南是一座古都,人口密度不高;因為人口增加沒有那麼快,道路的寬度與建築的高度比較和諧。看到人們早上到附近公園活動的景觀,也是一個不錯的人文景觀。
至於台東關山鎮,許多人都喜歡到關山鎮騎自行車,沿著田園中的道路,一邊是灌溉圳溝,另一邊是稻田,遊客在這裡走一圈是非常愉快的。而且它有一個特色,規劃了一座大坡池,並在當地舉辦音樂會。評審們想不到在台東鄉下也有這種活動,非常驚艷,所以大家頒給它魅力城鄉獎。
而在我退休以後,印象中好像沒有再舉辦第二次魅力城鄉選拔。我覺得政府應該繼續做,對不對?因為這類活動是有鼓勵作用的。
5. 從外在到內在
彭:署長,我在上個禮拜曾經提到,我讀過您的一本專著《建築美學的春天》,印象非常深刻。因為您在書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願景,就是建築美學要能夠營造一個優雅的空間,然後再帶到優雅的行為,也就是從空間的優雅到生活的優雅,讓我印象非常深。就您的觀點,既然環境的美是外在的,要如何與我們的生活形式、生活品質之美連結在一起?
黃:我想,主持人把環境美學、生活美學連結起來,是一種可以啟發人的說法。要享受歡愉、有品味的生活美學,就一定要對環境美學的營造盡一份心力。我曾經把提升空間景觀品質的方向,歸納為它的開放感、和諧度、以及優雅的氛圍。同樣地,環境美學可說是環境景觀風貌綜合性的用語。至於環境美學的實質內涵,我在國際會議INTA第23屆的會議中,曾經用三角形來說明它的位階。最底層是綠意美質,代表優美而有生機的環境品質;中層以文化與風格,代表有品味的生活文化;最頂層則以情感與歡愉,代表富情趣的生活空間。
無論是城鄉的建設或設計的營造,都是要提供居民享受生活美學的空間。如果這個空間具有非常優雅的氛圍,就可以影響到每一個人,不由自主地保持一種優雅的行為。我們可以說,優雅是代表生活美學行為的一項指標,是營造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說它是一種先進文明社會的象徵是不為過的。政府與民眾,如果都能視此為建設城鄉的核心價值,以它為共同的願景,相信邁向先進文明社會是指日可待的。
彭:是。其實我們談到美學,這個美,是有個人品味的,每個人對美有不同的定義,不同的感受,它是比較個人化的。可是,更深入地談美,我們卻發現它可以是外在的美,也可以是內在的美;它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我們從環境的美,可能看到人文或自然景觀,是外在的,可是外在又可以影響到內在。以我們的生活品味、生活素養怎麼樣來看待美?能否從環境美學再過渡到生活美學?其實是我們追求成為先進文明社會時,很重要的元素,甚至是我們效法先進文明社會的目的之一。當然,這也是我們在這一季當中,所規劃的另外一個重要議題。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非常感謝署長來分享城鄉環境美學與先進文明社會的連結,謝謝。
黃:非常謝謝。
彭: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段落,下個禮拜我們將邀請文化部的政務次長楊子葆討論「生活美學」,就是我們剛才提的,從城鄉環境美學再過渡到生活美學。《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
節目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