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23:00~00:00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主持人: 袁常捷
2023/04/19
00:23:00
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李永適:「建議大家如果有機會,來參加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大賽,用鏡頭記錄你週邊的環境,一方面把我們環境的故事說出來,二方面透過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藝術上面的一些意見跟看法。一方面照顧了環境,二方面也表達了自己的自我性。」
2023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徵件組別以18歲為分界,分為成人組與青少年組;成人組有三大主題,分別是「人物」、「地方」、「自然」,每人可同時參加4個主題, 每個主題限1件作品,同一作品只能參加一個主題;青少年組不限主題,以4件作品為限;另增開「生態永續」組跳脫侷限,不分年齡皆可投稿,以5張到10張一組主題連貫的照片故事為作品。生態永續組冠軍除獎金及獎品外,還得以跟著知名環境導演暨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攝影師柯金源共同執行「生態永續報導任務」,柯導將親自傳授生態攝影心法及技巧。
「為了拍得一張好照片去破壞自然,甚至傷害鳥類性命,完全違背了《國家地理》雜誌的宗旨,因此今年大賽將暫停接受鳥類攝影作品投稿。」
《國家地理》雜誌宣布,2023年「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暫停接受鳥類攝影作品,為攝影圈帶來討論。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表示,鳥類商業化拍攝的產業規模超乎想像,照片也不易分辨是否符合倫理,因此做出上述決定。
今年二月初,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與台灣各地的鳥會團體召開記者會,揭發了台灣「拍鳥」亂象。他們和記者以兩年時間,加入了不同業者經營的不當拍鳥群組,蒐集許多籠拍、誘拍鳥類的證據,證明拍鳥已經變成了一個產業;其中甚至有保育鳥類,或是完全沒有進口紀錄的外國鳥種。
台北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李昭賢也感慨鳥類攝影的誘拍與沙龍化的情形,並感到憂心。他舉例,例如用麵包蟲、小魚或水果吸引鳥類,可能會影響野鳥覓食的習性,減少對人的戒心;也有攝影者把雛鳥固定在樹上拍照,更可能讓小鳥緊迫,並且曝露在危險的環境中,增加被天敵掠食的機會,帶來不良影響。
所謂「生態攝影」的意義為何?「生態攝影」的重點應是透過攝影,促進我們對被拍攝物種的瞭解,與對生態的認識;若因此拍到了好照片,放在臉書讓好友點讚而獲得滿足與誠就感,則是附加的價值。但如果本末倒置,讓收集點贊數成為攝影最想要的目的,甚至要快速地產出動物美照,就容易使用誘拍、擺拍等危害動物的方法得到目的。
現代社會急速匆忙,缺乏等待的耐心;相反的是,在生態攝影的過程,「等待」是基本功。拍攝鳥類超過三十年的紀錄片導演梁皆得指出,在等待的時候,就是我們觀察四周生態,觀察鳥類行為與互動最好的時刻。
要認識一個人,需要許多時間;要認識野生動植物,同樣如此。生態攝影是有意識的行為,對拍攝者自身而言,是認識被拍攝生物最好的機會,並期待拍攝出的照片能進一步引發外界對於物種的關心,激起其對環境的思考與行動。若能把握這個初心,那麼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絕對問心無愧。
本集節目邀請您一起回歸初心,思考「生態攝影」的意義與價值。2023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競賽辦法請見:https://www.natgeomedia.com/photocon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