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23:00~00:00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節目時間: | 23:00~00:00 |
---|---|
節目名稱: | 國際音樂廳─德國之聲 |
主持人: | IC之音節目部 |
主持人: 袁常捷
2021/05/19
00:24:00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兼主任祕書鄭錫奇:「我們在台灣經常面臨到很多跟野生動物接觸的機會,希望聽眾朋友保持一個原則,就是我們可以欣賞,但不要接觸、干擾野生動物,甚至之前台灣有一種行業叫『山產店』,我們也不要鼓勵他人去捕捉,甚至利用、食用。秉持這個態度,野生動物在台灣就可以跟我們永續生存,提供很多無法取代的生態服務。」
台灣狐蝠的主要族群位於龜山島、綠島與花蓮地區,整體族群量約為200隻。根據「瀕危物種台灣狐蝠保育行動計畫」現況調查所推估的台灣狐蝠相對數量,龜山島約有40~176隻,綠島約有9~69隻,花蓮市及周邊約有29~52隻,其中,龜山島與綠島都觀察到有生殖育幼的現象,而花蓮地區確定有一台灣狐蝠之族群。
蝙蝠是世界上唯一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動物,目前已知有超過1400種蝙蝠,幾乎廣泛分布在世界每個地區。然而自從2019年末新冠疫情發生以來,有些人將蝙蝠冠上病毒帶原的可能因子,全世界各國都出現「恐蝠症」。
事實上,蝙蝠在各地生態系中,均扮演重要平衡角色,包含抑制昆蟲數量、傳播植物種子、傳花授粉等功能。例如台灣常見的東亞家蝠,平均一個晚上即可幫家戶吃掉一千隻蚊子,對於抑制害蟲與傳染病有極大作用,「害蟲殺手」蝙蝠減少,將影響生態平衡。
台灣蝙蝠最早的紀錄為博物學者史溫侯(Robert Swinhoe)在1862年所留下之描述,之後歷經許多學者的努力,使得台灣(含金門、馬祖離島)已知的蝙蝠物種達37種,其中約一半是台灣的特有種或是特有亞種。然而當中有一種蝙蝠,被《2017台灣陸域哺乳類紅皮書名錄》列屬國家極度瀕危(nationally critically endangered, NCR)等級,並且一度在台灣本島消失無蹤,牠就是「台灣狐蝠」。
目前台灣狐蝠的數量有多少?為何族群會銳減至極度瀕危的地步?我們該如何保育台灣狐蝠?又要如何正確了解蝙蝠在生態系的當中的角色?本集節目將邀請曾出版台灣蝙蝠圖鑑,現任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兼主任祕書的鄭錫奇博士,帶我們認識台灣狐蝠,克服「恐蝠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