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是海洋的熱帶雨林,雖然面積只占海洋總面積的0.2%,卻提供了近四分之一的海底生物棲息,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為了復育珊瑚,海洋公民基金會正在澎湖的小門、小池角、通樑等地海域種下一片珊瑚海田,期待讓海洋繼續美麗。

這一天採訪,我們跟著海洋公民基金會的潛水員同仁與志工來到澎湖西嶼鄉的小池角。由澎湖科技大學海洋遊憩系張晏瑋副教授帶隊,率領著裝完成的潛水員,坐船到池西漁港的港灣內,一起潛入水下。他們清潔先前已經種好的珊瑚,並且在人工移植礁上種下小小珊瑚。

本次種下的珊瑚植株是由澎湖水產種苗繁殖場提供,至繁殖場參觀的學生跟民眾將珊瑚黏上培育基座,製作成小小珊瑚植株。

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曉嬋表示,復育珊瑚的品種主要挑選生長速度快且可以迅速拓展範圍的軸孔珊瑚、鹿角珊瑚進行復育。但是種下珊瑚不代表大功告成,還要定期回訪、評估、補植;在復育工作一開始,更有一段試驗階段,要尋找出適合澎湖海域環境的種植方法,提高珊瑚的存活率。

從2017年開始進行的珊瑚復育工作,如今已邁入第六個年頭,海洋公民基金會不斷實驗各種種植法,例如使用阡插法與人工移植礁等。最鼓舞人心的是珊瑚存活率已從原先的11%成長到超過六成,種下的珊瑚已有超過2,600株繼續成長茁壯。

將水泥製成的人工移植礁放入海底,由潛水員協助種下珊瑚,作業完成後將定期回訪、評估、補植。(照片提供:海洋公民基金會)

以人類的力量介入珊瑚礁的復原,即使沒辦法回到原始的狀態,但是復育出足夠的群體,可以增加珊瑚的基因多樣性,仍能促使環境走向自然恢復。讓我們跟著王曉嬋執行長、張晏瑋副教授,一同來瞭解海洋公民基金會如何為未來的海洋生態種下希望。

若您錯過了上集「海洋公民基金會珊瑚體檢」的故事,還不趕快去聆聽!

以「扦插法」復育珊瑚,先將鋼筋釘在海床,再將珊瑚斷枝固定於鋼筋,預留離地空間讓珊瑚成長。(照片提供:海洋公民基金會)

最常見的珊瑚復育方式是運用珊瑚無性生殖當中的斷裂生殖,亦即把珊瑚的斷枝重新附著於底質,長成新的群體。(照片提供:海洋公民基金會)

合橫海洋實驗小學的同學們在海洋公民基金會的協助下種植珊瑚,並且進行記錄,還在網路上發表珊瑚寶寶成長日記影片。(照片提供:海洋公民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