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重要濕地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前往福山植物園的路上。以往的雙連埤長滿了許多水生植物,但在1990年代因地主進行開發,放入外來種魚類,導致湖區的水生植物幾近消失,現由荒野保護協會積極進行復育工作。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研究調查組組長黃閎義表示,雙連埤邊坡已經遭到人為設置土堤並且挖深,外來魚類如草魚、吳郭魚等,可能會啃食水生植物,加上慣行農業的營養鹽進入水域影響水質,因此湖區已經無法讓水生植物良好生長。宜蘭縣政府與荒野保護協會已在保護區的範圍內營造一處庇護復育區,現地保種。

透過良好的棲地管理,積極清除福壽螺,讓石龍尾能在復育區內旺盛生長。

今年復育區內的各種水生植物生長良好,例如第3池內,蓴菜、野菱、石龍尾、⿈花狸藻、卵葉水丁香等珍貴水生植物,生長得非常恣意、茂密,而且池水清透,可以看到水面50、60公分以下的水體情況。黃閎義說,以往雙連埤的岸邊水域,就是如此模樣。

黃閎義指出,近年復育區改善引流管線高度,將各池間的連通明溝改為暗管、加設濾網,如此一來,便可保持水的流動性,同時降低福壽螺等入侵種生物危害。此外,對於各種水生植物的繁殖方式與病蟲害等基礎知識逐漸累積,荒野將其應用於復育區的棲地營造,在不同水深的各池中,種植適合的水生植物、給予適當遮陰,加上這一兩年未出現極端暴雨,因此讓水生植物的復育情況非常理想。

復育區內各小池原本使用明溝連通,如今改用暗管,並加設濾網,阻止小池之間的物種移動。

然而,這不是終點;最終的希望,是雙連埤能夠回到以往水草天堂的模樣。但目前湖區依舊有入侵種生物危害、水質優養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應如何規劃妥善的水生植物復育策略?黃閎義說明,先前已進行實驗,結果證實,雙連埤湖區影響水生植物生長的關鍵因子為入侵種魚類。因此建議縣府未來能選擇在合適季節,加大移除入侵種魚類的力道。

復育之路,一步一腳印。現在就讓我們透過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組長的專訪,思考雙連埤的水生植物復育策略。希望未來真的有一天,可以再次於雙連埤湖中看見這些水生植物的美麗身影。

復育區第3池淺水域有石龍尾、卵葉水丁香、⿈花狸藻等珍貴水生植物恣意生長,且水質清透。

第3池深水域復育野菱、蓴菜等列入植物紅皮書名錄極危、易危等級之水生植物。

緯創人文基金會邀請企業志工長期協助荒野保護協會,進行雙連埤水生植物復育區的棲地營造與維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