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6: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謝美芳
2023/07/27
00:17:11
「對台灣的太魯閣深山部落20幾戶人家來說,回家是一條漫長的路!尤其村民光是要下山補充日常生活發電用的柴油,來回一趟、爬上爬下坐落在猶如恐龍背脊頂端的自家家園,路途上得花費14個小時……」,工研院量測中心副工程師盧冠伍回想起這段開發過程,彷彿時光倒流、場景歷歷在目。
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引進太陽能發電 點亮太魯閣部落的希望
「冬天洗熱水澡似乎是天經地義,但在深山部落裡,有時候是一種奢求。」位於花蓮太魯閣的「同禮部落」長年因電力系統無法布達,僅能仰賴族人揹負發電機徒步上山,以柴油發電,因此曾被稱為「黑暗部落」。2021年,東華大學「洄瀾共好」大學社會責任中心、東華大學能源科技中心協助架設第一盞太陽能路燈後,2022年再度邀請工研院、威騏科技等單位組成技術團隊,親自將電力送進部落,讓部落居民享有正常的用電生活。
盧冠伍是工研院量測中心的副工程師,專注於太陽光電模組的各項國際和國內驗證,確保發電的效能和安全性,他談到這次有幸參與電力系統建置計畫,過程中充滿了快樂與艱辛。由於同禮部落海拔約一千多公尺,團隊成員首先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得在崎嶇不堪的山徑負重步行七個小時,甚至沿著山稜線攀爬,再由當地居民的工具車載運,歷經千辛萬苦才能到達部落。
「而且,我們每個人的登山包都有20到30公斤,裡面是必備工具,例如鐵工具、螺絲、要檢驗的電錶,我常常覺得『哇!我不行了、爬不上去了』,因為裝備真的好重!」盧冠伍說明,在太陽能系統進駐之前,同禮部落原本都只能以柴油發電,載貨要使用簡單的小型運輸車,大型物資則必須使用「流籠」來運送,但因為使用時必須秤重付費,因此難以常態運作。有鑑於此,工研院參與這次東華大學合作計畫的技術團隊,平均每個月上山一次,半年來一共上山五次,幫助部落建置太陽光電系統。
「如果有颱風逼近,或面臨到其他的天然災害,這套系統就算外觀看起來沒有損壞,還是確實要做好『絕緣』,也就是絕對不能漏電。」盧冠伍強調,每一套太陽光電系統建置完成後,至少都需要在戶外運作20~30年,期間歷經各種極端天氣,因此量測中心的驗證絲毫不能馬虎,過程中不僅要模擬極地、沙漠等各種環境條件,甚至要讓設備通過雨天雷擊的考驗,以確保設備安全供電。
在建置系統的過程中,團隊當然也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盧冠伍分享,由於國家公園規定不可破壞自然環境,因此他們只能在當地原有的建築上建置系統,先在鐵皮屋的屋頂上打洞、用螺絲固定,再進行完善的絕緣試驗,以確保系統運作起來安全又可靠。「我們還會對電線、接線盒、二極體等元件進行研究。」包含設備表面的強化玻璃、四周的鋁框,以及太陽能發電核心晶片串焊的技術,都必須符合相關法規要求,不可輕易破損或導致效能大幅減低,才能順利通過驗證。
那麼,計畫成果如何呢?答案是部落居民的生活獲得了大幅改善。「我們把系統接到部落的照明系統,然後啟動的那一瞬間,燈都亮了!所有人都打從心底歡呼了起來!」產官學界攜手將綠色能源送進偏鄉,不僅順利推動部落能源自主,更為部落點亮了希望。未來工研院團隊也將努力落實聯合國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真正做到擴散科技服務的能量,用愛心作公益,讓台灣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