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06:00
旋律輕輕唱
主持人: 謝美芳
2021/05/24
00:23:55
李大嵩校務長兼副校長指出,以「偏鄉醫療」做為創校宗旨的陽明大學,必須讓醫療與資通訊產業結合;交大走過草創期的篳路藍縷,為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奠下基礎,而不再單純著眼於電子產業,反而必須聚焦在「BioICT」領域上,提升包括生物科技、電資理工跨域的研發能量,讓陽明交大成為台灣開拓電子資通訊產業之後,扮演下世代生醫科技產業的領導先驅角色。
至於居間扮演的重要中介:高科技領導人才,又該如何從過去一向給人的「工具人」濃厚印象,提升成為具有影響力的領導人才角色?李大嵩直指認為,需要將國內高等教育界培訓方式轉向,從過去的解決「單一問題能力」人才,提升為具有解決「系統問題能力」的全方位人才。本集節目邀請陽明交大 李大嵩校務長兼副校長分享:「如何培訓工具人成為領導人?」歡迎收聽。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04:系統化培訓 讓「工具人」蛻變為領袖人才
陽明大學以「偏鄉醫療」作為創校宗旨,長年致力於醫療與資通訊產業的結合;交通大學走過草創期的篳路藍縷,為新竹科學園區奠下了發展基礎,未來將聚焦在「BioICT」領域,持續提升生物科技、電資理工跨域的研發能量。陽明、交大合校後,將如何扮演生醫科技產業的領導角色?陽明交大校務長兼副校長李大嵩博士認為,未來大學生必須從解決「單一問題」提升為能解決「系統問題」,才可從「工具人」蛻變為真正的「領導人」。
李大嵩博士指出,目前台灣最具有競爭力的兩個產業,就是科技業和醫療業。過去台灣的教育制度雖沒有盡如人意,但長年培育出大量優秀的科技與醫療人才,讓台灣在國際間一直保有極高能見度,「為了維持這樣的競爭力,陽明交大必須持續訓練能夠解決系統問題的人才。」李大嵩博士本身從事通訊系統的研究工作,期望學生都必須獨立面對、解決問題,也要擁有縱觀全局、從系統面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他認為,陽明交大培養人才要從系統角度來培養學生,同時也將開放各種機會,讓無法適應傳統教育、但具備獨特創意的學生得以安身立命。
「台灣醫療業目前的困境,在於醫事人員的負擔愈來愈沈重,醫院普遍希望找到一個解決方案,讓員工在不影響工作品質的前提下,降低工作負擔。」李大嵩博士以「醫師工程師」為例,以往醫師若接觸到新的醫療器材,會評估該器材是否對工作有幫助,但無法主動提出嶄新的設計概念來優化醫療品質。但是,從陽明交大畢業的「醫師工程師」因為同時受過醫師、工程師的專業訓練,不僅能從事醫療行為,更可從工程師的角度開發醫療設備,這樣的雙職涯發展不僅更有前瞻性,更可達到跨領域的綜合效果。
李大嵩博士也分享,校友成立的新創公司開發一款「可攜式眼底鏡」,十分適合地處偏遠、資源不足的小診所為患者進行初步篩檢,再利用遠距醫療管道將數據回傳大醫院評估,若有需要,再通知患者前往大醫院接受檢查。如此一來,大型醫療院所可節省不必要的醫療成本,也能讓小診所的患者得到即時的醫療服務。
「在合校以前,很多人都提出疑問,到底陽明、交大為什麼一定要合校?其實關鍵就在資源整合。」李大嵩博士指出,兩所各有專精的大學若只是「合作」而非「合校」,無論互動再怎麼密切,其資源的規劃、配置必然各自獨立,很可能會同時投注資金在同樣的領域上,難免會有一定程度的重複投資,導致不必要的浪費。在合校之後,陽明、交大將融合成為一個大家庭,就能讓資源統一運用,老師們也能突破圍牆限制,在不同校區之間自由地奔走、研究,有助於學術領域的發展。因此,陽明交大在合校初期就有共識,讓陽明的生醫領域、交大的工程領域相互結合,兩大優勢將可因應國家需求發展,在教學、研究上也將更加地緊密且到位。
早期交大學生都擅長組裝電腦,常被調侃是「工具人」,畢業後雖然在業界展現了專業,但若被問及是否願意擔任專案管理,卻總認為自己沒有相關的能力,就急著打退堂鼓。李大嵩博士感嘆:「我深深認為,教育工作者有一份責任,要給學生更廣闊的訓練,讓他們能因應未來職涯的需求。」他經常勉勵學生,如果有機會成為管理職就不要畏懼,應該勇敢接受挑戰,透過不斷地訓練、累積,自然能懂得將有限資源配置到不同層面,足見「系統化訓練」的重要性。因此,他期許未來從陽明交大畢業的校友,能夠不再甘於當單純的工具人,更要善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具備管理能力的領袖人才。
同時,李大嵩博士鼓勵學生修「服務學習課程」,將資通訊技術帶到台灣的偏鄉地區,利用所學提供資源,弭平城鄉的數位鴻溝;陽明交大的電機資訊學院也有「新鮮人領袖培育及探索系列」課程,讓大一新生瞭解電機領域的學習生態、發展脈絡,對於畢業後的發展就不容易感到迷惘。
對於陽明交大的未來,李大嵩博士充滿祝福。「就像要把兩台高速運轉、主力產品完全不同的機器接在一起,要它們順利連接,而且不跳電、不停擺,共同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我們需要能夠順暢連結的介面。」李大嵩博士自從合校以來,每天都和另一位校務長兼副校長楊慕華不斷溝通,期望配合李奇宏校長「一樹百穫」的計畫願景,帶領兩校區的師生共同努力,讓這兩台機器能夠同時和諧地運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