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面對減碳已經有一定概念,但若想達到「淨零」、「零碳」的程度,就是一大難題,許多企業會感到「碳焦慮」與「碳壓力」。其實「淨零」不等於「完全不排碳」,而是「碳排放」減掉「碳吸收」等於零。「碳排放」的減量我們很多企業都在努力了,甚至有成績了,但「碳吸收」怎麼做呢? 本集帶您到討論企業利用「自然解方」以「自然碳匯」邁向淨零的原理和實例。

🙆‍♂️來賓:國立中興大學森林學系 柳婉郁教授

♻本集節目要點:

  •  自然碳匯大致上可分為「綠碳」、「黃碳」和「藍碳」,其中森林碳匯(綠碳),是當中相對發展較成熟的自然碳匯,不同樹種的固碳參數,以及計算的方式(面積/密度),都已有資料庫和方法學的建立。
  • 綠電和「自然解方」兩者企業應該怎麼取捨? 以短時間的單位面積比較,光電和種樹(綠碳)比起來,減碳效益當然比較高,約是種樹的50倍。但其中沒有計算太陽能板製造的碳排、發電效率會隨時間的耗損減益,以及最後回收報廢的處理也尚未具體規劃。相對自然解方雖然短期減碳效益不如綠電,但有更多長期的附加價值(生態多樣性/防洪/休憩/木材)。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

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

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