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

許常惠,現代音樂創作的先驅也是民族音樂採集的領航人,從《 昨自海上來》 到《 葬花吟》,是他永遠的生命之歌。

1929年 9 月 6 日生於彰化,父親許五頂從醫,母親王冰清是名門女。8歲時,進入當地唯一、也是最高學府之和美公學校就讀,期間常在課餘時觀賞歌仔戲演出。10歲時,隨兄姐赴日本東京,在東大原小學校繼續學業。1940年,隨日本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學習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畢業後考入明治學院附屬中學。高中畢業後,於1949年,進入省立師範學院音樂系(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就讀,隨戴粹倫學習小提琴,隨蕭而化、張錦鴻學習理論作曲。1954年,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後又考取公費赴法國深造,就讀於法蘭克福學院,隨德李昂庫 (Colette de Lioucount) 教授學習,主修小提琴。

1956年,轉入巴黎大學音樂研究所,師事夏野 (Jacques Chailley) 學習音樂史,隨岳禮維 (André Jolivet) 學習作曲,課餘又到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旁聽梅湘(Olivier Messiaen)的樂曲分析課程。1958年通過考試,取得巴黎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研究所音樂史高級研究班文憑。

1959年,許常惠《昨自海上來》獲得義大利現代音樂學會甄選比賽的入選獎。同年,他回到臺灣應聘回母校師大音樂系任教,並致力創作現代音樂並研究民族音樂,且先後於國立藝專、中國文化學院、東吳大學、實踐家專音樂系擔任兼任教授。1961年,陸續發起組織「製樂小集」、「新樂初奏」、「中國現代音樂研究會」等音樂團體,並舉辦多場發表會,積極提倡現代音樂之創作,活躍於臺灣60年代音樂界。

1964年,許常惠與史惟亮共同倡導「民歌採集運動」,開始對臺灣全省的田野民俗音樂(包括原住民音樂及漢民族傳統音樂)作全面性的調查、採集、整理和研究工作,蒐集近三千首臺灣山地與平地原住民歌謠,是臺灣民族音樂學研究之開路先鋒。此活動發掘了多位民間藝人,如陳達(民歌)、廖瓊枝(歌仔戲)、李天祿(布袋戲)等,2000年,自師大退休後,仍身兼教育部講座教授、國家文藝基金會董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2001年1月1日,因腦瘤病變逝世於臺北,享年7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