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23:00
辛意雲說賦
主持人: 郭宏章
2020/06/11
13:54
新冠肺炎疫情仍未結束 全球經濟空前變局中仍有轉機
訪問來賓: 中華經濟研究院 副院長 王健全
台灣從去年12月31日,由衛福部發函給世界衛生組織WHO警示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對抗疫情長達160天之後,終於在6月7號大幅鬆綁防疫管制措施,在這被俗稱為『大解封』之後,台灣民眾可以在做好適度的防疫措施之下,安心的出門,包括在國內進行旅遊、消費,加上政府將在7月15日正式發放三倍券,對於國內振興經濟,將有不小的幫助。
不過,除了國內的消費與服務業,台灣的經濟很大部分還是必須依靠進出口貿易,尤其是科技產業,還有金融投資,與全球總體經濟情勢的發展,息息相關,在全球疫情仍在延燒之際,學者專家們都高度關注。
中華經濟研究院 副院長 王健全從宏觀的角度,對疫情後的經濟發展還有機會,以總體經濟面,對台灣經濟 從防疫 、紓困、 振興三個階段,進行分析。
王健全強調,台灣上半場防疫成功之外,下半場的重點是紓困與融資,台灣必須在上下半場都能成功才能完勝 新冠肺炎疫情。
王健全整理全球的紓困與振興政策,歸納出各國投入GDP的5%-10%的比例來挽救經濟,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或是勞工政策,多管齊下,來紓困融資、力圖振興經濟。
王健全表示,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預測,今年第二季經濟將落底,第三季將反彈,因此今年GDP成長將可望達到1.03%,但若有政府強力的紓困與振興政策的刺激,台灣全年GDP成長將可望回升到百分之1.54到 1.87之間。這與台灣經濟研究院的預測成長1.58%較為接近。
儘管台灣已經放鬆境內管制措施,經濟慢慢回溫,但王健全提醒,由於全球疫情尚未結束,甚至還會捲土重來,不能掉以輕心。而且,從中國大陸與歐美經濟遭受衝擊後到現在發展的情況來看,台灣經濟也受到三波衝擊,包括第一波發生斷鏈、缺訂單、塞港口、導致資金產生斷鏈; 接著 台灣第二波是內需與服務業受衝擊,包括航空觀光旅遊業,上半年損失達到上千億元,都是政府應該要加強紓困與振興的,否則失業問題將惡化。加上第三波衝擊到台灣極為依賴的進出口貿易,面對美國、歐盟與中國幾大經濟體都重傷,台灣必須提防後續效應。
從兩岸經貿的緊密依存程度,以及台灣對美國貿易的依賴程度相比,王健全提醒,中國大陸的經濟下滑對於台灣的傷害,遠大於美國經濟衰退對台灣的衝擊,台灣必須謹慎面對中國大陸經濟變化,還有兩岸的經貿關係。
至於有美國的大型投資機構預測,未來美國經濟發展可能會有觸底後的V型反彈,但王健全認為,由於疫情比各方預期的還要更大而且影響時間更久,歐美國家可能只會有某些部門會有階段性的V型反彈。
金融面的復甦,能否反映到實體經濟上面,也是全球企業復蘇的重要關鍵,目前全球不少大型企業的現金流出狀況,中小企業的營運資金能否撐五到六個月,都是嚴酷的考驗。
王健全表示,由於社會與產業都呈現M型化,這對產業的復甦將產生負面影響。
王健全近一步分析,展望未來全球經濟,還有幾項重大發展趨勢,第一個是「去全球化」、第二個是「去官僚化」,第三項則是「去實體化」。
此外,去弱存強、還有去污減碳,這幾個趨勢,也將帶來不少新的投資商機,台灣也可以從ICT以及防疫相關產業著手,把握機會加入佈局。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衝擊全球人類,對生活方式的劇烈改變,還是現在進行式,因此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保持彈性、不斷創新與應變,並且發揮自己的優勢,強化與各方的合作,才是未來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