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0~10:00
臺灣電影筆記
主持人: 郭宏章
2020/05/15
11:40
新南向政策 區域經貿文化合作 整合戰略發展思維 將持續推動
訪問來賓: 淡江大學 外交與國際關係系教授 林若雩
蔡英文總統四年前就職之後,在對外關係方面力推的重要政策之一,就是「新南向政策」,事實上這不只是一項單純的外交政策,也是結合經貿、文化、教育等整合性的國家發展戰略規劃。
到了今年六月中旬,新南向政策就即將屆滿四週年,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系教授林若雩分析,在先前美中貿易戰、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還有兩岸新情勢的背景之下,更顯得新南向政策對於台灣拓展合作、分散風險的重要性,盤點這四年來,林若雩認為新南向推動至今,從台商的投資越南、印尼、印度、馬來西亞等國的顯著成長,可以說已經達到七成到八成的政策目標。
但「新南向政策」推動這將近四年來,仍有不少挑戰與問題,首要就是人才問題,外界認為,台灣仍然需要大量熟悉「新南向國家」當地語言、文化及法律的經營人才,這個涉及文化基礎的問題,林若雩認為,還要投入更多資源與心力,尤其是培養來自新南向國家、在台灣成長的新住民第二代,更容易跨過文化及語言的障礙,雙向溝通,將是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的生力軍,而且更重要是:需要時間。
由於台灣與18個新南向國家,都沒有正式的邦交,在當地推動經貿與各項合作時,駐外單位常常需要各方協助。儘管還有外貿協會加強投入人力到新南向國家工作,但林若雩觀察到,由於外貿協會也是半官方色彩,許多場合還是不見得方便,反倒是扎根在當地的台商與台僑,成為新南向政策推動時的重要助力,尤其是對當地的勞動市場、環保、還有進出口相關法規,甚至是市場變化的資訊,熟門熟路的台商與台僑,為後進者提供許多幫助,可以說是推動新南向政策的最大功臣。
林若雩也認為,除了早期就在東南亞扎根的台商之外,事實上後續台商進入新南向國家的動作很快,但若要更有經營效率,組成「台灣隊」的概念很重要。而且台灣與新南向國家之間,應該建立「產業供應鏈」,而政府應該協助台商在當地形成聚落,尤其是台灣的強項:資通訊科技、農業、環境等特定產業,與新南向國家形成區域交流,深化合作,進一步扎根。
不過,這幾年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全球戰略布局,甚至成立亞投行提供資金,兵強馬壯的進軍東南亞,原本令人擔心,沒有區域自由貿易協定保障的台灣,將無法帶領台商跟中國企業在當地競爭。但林若雩分析,實際上中國的企業 垂直整合過於嚴密,令當地企業很難有切入的利基,甚至政府都轉變態度,尤其美國推動印太戰略,加上中美貿易戰之後,美國強力要求中國落實第一階段的中美貿易協議,在這新的背景之下,一帶一路熱潮已經退去。而深植東南亞的台商,彈性應變,在新南向國家一步一腳印的取得當地內需市場與影響力。
從目前各方資訊來看,「新南向政策」很有可能會在蔡英文總統第二個任期內持續推動,大方向不變,但也會對政策工具與執行面進行檢討與調整。林若雩建議,政府各部會應該更務實的面對新南向,加深對這些國家的了解,破除陳舊的觀念,以新的思維,來應對區域乃至於全球新的變化,對具體的政策與法規加以鬆綁,例如在疫情過後,東南亞國家商務人員入境台灣的限制,就應該檢討放寬天數,更貼近實際的需求,才能讓新南向國家的朋友成為台灣發展的合作夥伴,持續的投入,在下一個四年獲得更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