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鷹,台灣最壯碩的留棲性猛禽,喜愛棲息在低海拔至中高海拔的原始森林環境,為森林生態系食物鏈頂層的指標物種。

為了揭開中高海拔地區熊鷹的繁殖育幼生活史,研究熊鷹超過20年的屏科大野保所教授孫元勳,自2019年起受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玉管處)委託,於南橫地區進行熊鷹研究,揭開了許多熊鷹的神秘面紗。

熊鷹展翅高飛是許多鳥友期待捕捉的精彩畫面。(照片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孫元勳教授指出,熊鷹每年1月左右開始繁殖,是台灣最早繁殖的日行性猛禽。牠們喜愛在山區陡壁的大樹上築巢,一窩只下1顆蛋;產卵之後,由熊鷹媽媽負責孵蛋、餵養幼鳥,孵蛋期約45-49天,育雛近80天,整個繁殖季長達5個月。

與其他猛禽不同之處,是熊鷹在排灣族及魯凱族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熊鷹羽毛是只有部落頭目、有一定身分的人才能配戴,是權力地位的象徵,但時至今日,部落傳統規範式微,讓熊鷹羽毛的使用情形氾濫,孫元勳教授表示,在商業行為的引誘下,熊鷹承受著相當的獵捕壓力。

孫元勳教授團隊與梁皆得導演於熊鷹幼鳥「Uli」繫放時合影。 (照片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2021年起,玉管處委託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與孫元勳教授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雲端上的白鷹》,完整記錄玉山國家公園南橫地區熊鷹家族的繁殖育幼生活史過程,包含小鷹「Uli」出生、育雛到離巢的完整紀錄。其中更記錄到,棲息在中高海拔的熊鷹會獵食小山羌與小獼猴作為育雛食物,相較低海拔獵捕飛鼠、蜥蜴、鳥類較為不同,應與所屬棲地物種類別有關。

《雲端上的白鷹》已於7月19日進行首映,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孫元勳教授認識熊鷹,聆聽梁皆得導演聊拍攝熊鷹的甘苦。明年底梁導將有一部篇幅更長、涵蓋面更為完整的熊鷹紀錄片上院線,屆時也歡迎您到電影院欣賞。

孫元勳教授團隊與梁皆得導演於5月30日至6月16日進行台灣首次熊鷹巢位直播,讓民眾觀賞玉山國家公園熊鷹家族老三「Salung」的日常生活。(照片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紀錄片《雲端上的白鷹》7月19日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首映會。(照片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雲端上的白鷹》首映會大合照。(照片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