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織布,故我存在。

來自花蓮紅葉(Ihownang)部落的原住民藝術家林介文(Labay Eyong),帶著織布機,北上來到林口世大運選手村社會住宅,她對這裡的第一印象是「好有規劃,像是在加拿大!」驚艷之餘,她也觀察到在社宅管理規範的嚴格束縛之下,居民不敢使用公共空間,甚至會覺得懼怕。

因此,「喜歡不乖」的林介文老師,便以「織布」展開游擊行動,在林口社宅的公共空間席地而織,挑戰社宅公共空間由上而下的規定。同時也透過織布引發居民好奇,開啟與社區中北漂原住民族人的對話,交流彼此的記憶。

她也透過2日的「拆拆誰在織」工作坊,與8位來自各部落的當代織者帶領民眾拆毛衣、織布,述說織布之於部落的意義。最終將成品與介文老師奶奶的織布「裹」上了社宅大樓的陽台,讓一成不變的社區景觀換上繽紛的風景。

現在就讓我們來到花蓮的紅葉部落,拜訪藝術家林介文。伴隨著爽朗的笑聲,您將聽見她在林口社宅的創作故事!

💗 不可錯過精彩內容 💗

  1. (05:25) 一開始來到林口社宅我有點被嚇到!
  2. (08:25) 公共空間的使用很不自由,但我就是喜歡衝撞規範
  3. (15:21) 每日驚喜蛋……有大魚上鉤啦!
  4. (18:06) 在不適合的地方織布,像是七星潭邊、雪地上
  5. (19:56) 部落的集團移住,如果是你,你會帶什麼走?
  6. (24:23) 共織的原因竟然是想做的東西太大自己織不完?!
  7. (25:15) 拿到毛衣不是拿來穿,而是先拿來拆!
  8. (29:48) 創意關鍵詞:個人與集體之間的拉扯
  9. (37:19) 工作坊後,好多人來問「老師什麼時候要開課?」
  10. (40:24) 讓我們置身大自然,把感官找回來

藝術家林介文在林口社宅帶著織布機「打游擊」,引發民眾互動交流。(照片提供:原典創思規劃顧問)

「拆拆誰在織」工作坊,將色彩繽紛的織布「裹」上社宅大樓的陽台。(照片提供:原典創思規劃顧問)

參與者攜帶家裡不要的舊毛衣來到工作坊,第一天先學習拆毛衣。(照片提供:原典創思規劃顧問)

在工作坊第二日,織者老師教導民眾織布機的操作方法,並利用前日拆下的線材織布。(照片提供:原典創思規劃顧問)

完成了自己的Gabang(被毯)!(照片提供:原典創思規劃顧問)

在工作坊後,林介文將八組Gabang拼接為一,如同林口社宅住民聚集於此,共同創造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