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也能預警黑熊?大雪山讓人熊衝突OUT!
發布|2025-02-05 07:30
節目|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來賓|
洪幸攸 -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
蔡子柔 -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鞍馬山工作站技佐

袁常捷
單集介紹
你以為大雪山只是個賞鳥、看雲海的地方嗎?沒那麼簡單,大雪山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有熊森林」!這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將帶您前往海拔超過2,000公尺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直擊藏在樹幹上的黑熊簽名,並揭開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以下簡稱台中分署)預防人熊衝突的秘密武器。
跟著台中分署鞍馬山工作站蔡子柔技佐,走上鄰近遊樂區小木屋的步道,在一旁的樹幹上仔細觀察,便可見證到傳說中的台灣黑熊爪痕。這些爪痕平行排列,間距約3公分,尖端三角形的凹陷形狀明顯,推測應是黑熊爬上樹時施力留下的痕跡。

大雪山的熊出沒並非偶然,而是牠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台中分署自然保育科科長洪幸攸指出,自2015年起,台中分署在大雪山地區展開台灣黑熊的繫放調查,至今已成功追蹤10隻黑熊。追蹤資料顯示,牠們的活動範圍廣大,主要為大安溪、大甲溪之間的山林,核心區域正是大雪山遊樂區。
長期累積的調查成果不僅幫助掌握黑熊的生態習性,也為防範人熊衝突提供科學依據。台中分署於2024年7月針對遊憩區域的潛在衝突熱點,建置AI預警系統,將紅外線相機所拍攝到的動物照片上傳雲端,由AI自動判讀。一旦判斷疑似黑熊出沒,分署管理人員的LINE群組就會立刻跳出警示訊息。

為了防止台灣黑熊及其他野生動物因垃圾而接近人類活動區域,增加人熊衝突風險,台中分署設計了生態友善垃圾桶。這種垃圾桶採用不鏽鋼材質,結構穩固,熊來也翻不動;搭配下拉式拉門設計,丟垃圾也很方便,保證不讓人類的垃圾成為熊的大餐。
人熊和諧共處的秘訣除了科技防線,還有深入部落的宣導、換發改良式獵具,與推動黑熊生態服務給付等措施。這些努力不只是為了保護黑熊,更是為了守護我們自己,讓人熊衝突OUT,友善共存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