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集介紹
在高屏溪畔的河灘草生地,一場關於草鴞的奇妙探索即將展開!本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帶你深入屏東,揭開猛禽棲架與草鴞監測計畫的奧祕。

最初,猛禽棲架的設計目標十分單純——吸引猛禽進入農田,協助農民捕捉老鼠,減少農藥使用,推動友善環境農業。然而,當研究團隊在棲架上安裝自動相機後,他們發現這些棲架不僅是老鷹、貓頭鷹的狩獵據點,更成為草鴞的社交場域!草鴞經常在棲架上鳴叫、休憩,甚至還在這裡談情說愛。
透過影像資料,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孝宇的研究團隊,成功追蹤並解析屏北地區草鴞的分布與族群現況。他們估算,屏東北部的草鴞僅約30對,顯示適合的棲地極為有限。年輕的草鴞幼鳥在離巢之後,往往難以找到適合的落腳處,只能勉強棲息於較差的環境,生存更加嚴峻。

想讓草鴞族群穩定成長,關鍵在於擴增棲地。莫拉克風災後,高屏溪部分河灘地因洪水沖刷而未再開墾,逐漸演替為草生地,成為草鴞的庇護所,也讓族群數量稍有回升。然而,這些棲地如今幾乎都有草鴞棲息,新一代的幼鳥仍在尋覓立足之地。
洪孝宇助理教授拋出一個新思維——台灣的造林計畫是否能更具彈性?在推動減碳、增加碳匯的同時,是否也能在林地周圍鑲嵌草生地,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多棲息空間?這不僅關乎草鴞,也影響環頸雉、台灣野兔等平地草原物種。
猛禽棲架的價值不僅止於監測,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更加認識台灣的鳥類生態。現在讓我們一起透過猛禽棲架,聆聽草鴞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