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為台灣河川找「溪」望

發布|2025-04-02 07:30
來賓|
廖桂賢 - 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
鄒明軒 - 台灣河溪網協會秘書長
袁常捷

單集介紹

河川三面光、河床挖深、植被剷除……當一條河流被「整治」之後,它的生態還能恢復嗎?

為了推動台灣河川治理文化的典範轉移,從水泥牢籠走向富裕生態廊道,台灣河溪網自2019年起舉辦「金蘋果/爛蘋果獎」,邀請專家學者及公民評審團針對前瞻基礎建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評比出優良及不當工程,以達到鼓勵及監督效果。 ​

生態、水利跟景觀等領域學者與公民組成評審團,歷時2個月,完成現場評選作業。(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

隨著水環境改善計畫落幕,這項活動轉型為「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與「失望工程評選」。河溪網與荒野保護協會攜手,持續透過公民參與,評選並表揚生態友善的整治案例,同時揭露對生態造成嚴重衝擊的工程,促進制度改革。

本屆獲獎工程成果令人驚豔!「竹溪水岸改善及環境營造工程」克服長年違規占用與垃圾問題,為台南市民打造舒適的親水公園;「景美溪及指南溪匯流口護岸再造工程」拆除指南溪左岸護岸與河床封底的混凝土,增進河川的橫向與垂直連結;「秀巒降壩首部曲」移除秀巒壩部分結構,恢復白石溪的土砂運移功能,提升縱向生態連結。

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為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更是國內洪泛平原復育的先驅案例。(照片提供: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

更值得一提的是2項指標性工程。「種瓜坑野溪復育工程」拆除南投種瓜坑溪高聳的護岸,復育小型洪泛平原,是全國首例由私人地主主動發起的河川復育案例;「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大規模移除遠望坑溪的抬水堰及固床工,改良取水方式並營造生態環境,成為台灣首次完全實踐「近自然工法」精神的河川工程。

另一方面,評審團也選出了本屆的台灣河川失望工程──烏溪雙冬堤防工程於河川的辮狀流上大量填土、宜蘭五十溪野溪復建工程將野溪水泥化。這些案例突顯了傳統的工程思維慣性、環評的制度缺失、生態檢核的定位、民眾的認知差距,與用地限制,都可能是導致河川工程無法兼顧生態的重要原因。

真正友善的河川治理,應該回應生態需求,同時考量地方發展與民眾參與。今天的《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就帶你探討這些希望/失望工程,共同尋找更好的治理之道。

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善工程克服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價值觀差異,以創新工法同時滿足灌溉取水與生態改善需求,獲得第一屆河川復育特別獎。(照片提供: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
烏溪河道填土已導致石虎棲地縮減,使巴氏銀鮈族群減少,顯示辮狀支流的生態功能在治理過程中被忽略。(照片提供: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宜蘭員山鄉五十溪野溪坑溝災害復建工程讓自然野溪變成筆直陡峭的水泥排水溝,水泥固床工也阻斷了水域的連續性。(照片提供:台灣河溪網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