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保育走進市場,該怎麼衡量自然的價值?

發布|2025-07-14 07:00
張楊乾
Claire Huang(黃梅舒)

單集介紹

自《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COP15)首度將「生物信用額度」納入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來,全球開始探索一種新機制——讓保育行動可量化、可交易,吸引資金投入自然。然而,在追求制度化的同時,更多根本性問題也浮出檯面:補償是否等於保護?誰來決定什麼是有效的生態行動?又該如何保障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的權利?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來自Global South倡議者、亞馬遜部落酋長、台灣實驗林林管處處長,從哥倫比亞COP16現場走進台灣山林,直擊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制度化之路與未竟挑戰。

#BiodiversityCredit #IPLCs  

★本集重點:
1️⃣ 生物信用額度的全球試驗:從交易原則到驗證標準
2️⃣ 原住民族的挑戰與主張:保育不能只是「被參與」
3️⃣ 自然市場建構能否避開碳權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