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自助技巧與治療》走出成癮的大腦迷宮,從評估診斷到治療 ft.方俊凱醫師

發布|2025-08-01 17:30
來賓|
方俊凱 -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醫師
劉芊瑩

單集介紹

「真正的行為改變,是從身份的轉變開始。」
“True behavior change is identity change.”
                                                   —— James Clear, 《Atomic Habits》原子習慣作者

本集邀請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的方俊凱醫師,深入探討「網路成癮」如何影響個人的情緒、學業、人際關係與生活功能,並從精神醫學角度說明評估與治療的實務流程。

方醫師指出,網路成癮的關鍵指標在於是否已對現實生活造成實質困擾。當伴隨如情緒失控、自我傷害、社交退縮等現象時,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

節目中介紹了幾種常見治療方式,包括:

  • 認知行為治療(CBT):協助患者釐清觸發上網行為的思考模式,並重建因應策略。

  • 辯證行為治療(DBT):透過正向與反向的思辨與接納練習,幫助個案發展情緒調節與平衡能力。

  • 藥物治療:針對部份伴隨ADHD、憂鬱或焦慮的個案,視情況輔以藥物支持。

  • 家庭與社會資源介入:透過心理師評估、親職教育團體與政府社福資源,建立支持系統。

求助不是軟弱,而是改變的起點,衛福部及各地心理健康中心皆有提供免費或補助資源。從自我檢視、家庭支持,到尋求專業協助,每一步都是通往數位平衡生活的重要起點。

衛服部「網路使用習慣篩檢量表」「網路成癮專區」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方俊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