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
發佈時間:2020/10/07
-
總長度:00:24:56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台灣猛禽研究會黑鳶研究小組召集人林惠珊:「在這裡鼓勵大家多支持友善耕作的農產品,跟我們一起保護黑鳶。當老鷹的食安受到保護的時候,我們的食物也相對安全。因此在這裡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友善生態的農產品,不使用農藥、老鼠藥,也維護我們的土地健康。」
島嶼報告
近年防檢局逐步調整農地野鼠防治政策,並禁用農藥加保扶水懸劑,加上民間的推廣宣導行動,讓黑鳶族群數目有所回升。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據,黑鳶數量已從2013年的272隻,2019年回升至709隻。
老鷹消失了!牠為何消失?
俗稱老鷹的黑鳶,曾經廣泛分布於台灣的平原及淺山地區。1863年,時任英國駐台副領事的博物學家史溫侯(Robert Swinhoe)寫下:黑鳶遍及福爾摩沙的南北;在許多農民爺爺奶奶的回憶裡,半個世紀前仍可見鄉村地區到處黑鳶成群飛翔。但近年,能目睹黑鳶滿天的地方寥寥可數。
黑鳶屬於鷹形目、鷹科生物,在台灣屬於留鳥,一年四季都可見到,僅有極少數個體會移動至台灣本島之外。牠的體長約58-69公分,雙翼展開之長度約157-162公分,成鳥全身為暗棕色,翅膀張開時可見一條白色橫斑,最大的特徵是魚尾狀的尾羽。根據調查,台灣黑鳶的族群分佈為南北兩塊,北部的夜棲地以新北市的萬里、貢寮、翡翠水庫附近為主,南部的夜棲地則以屏東縣內埔、三地門,以及嘉義的曾文水庫為主,黑鳶便住在這些區域淺山的溪谷或水庫旁的樹林。
黑鳶屬於日行性猛禽,活動時間以白天為主,除了繁殖期外,黑鳶常群聚在一起,彼此間也常有追逐、抓樹枝等遊戲互動,到了黃昏準備夜棲前,也常有群聚盤旋的行為。牠們會吃人類丟棄的禽畜及海鮮的內臟肉塊、死魚、小動物死屍,也有能力直接捕捉活的魚類、爬蟲類、老鼠。也因此,黑鳶生活離人類很近,常在港口、魚塭或農田找尋食物,像是基隆港邊經常可見黑鳶覓食的身影。
然而黑鳶在台灣並非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相較於其他亞洲鄰國龐大的族群量,在台灣2019年的調查僅有709隻個體。翻閱文獻,1973年台灣第一次比較有系統的留鳥調查,黑鳶仍被歸類在三顆星的「普遍」等級;1976年出版的「新台灣鳥類指南」,黑鳶也仍是常見的留鳥。但在1992年的首次猛禽調查中,估計全台黑鳶最大量僅175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的10多年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團隊由2010年開始投入黑鳶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研究團隊發現,造成黑鳶族群消失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不當的農藥施作與老鼠藥投放。
在農藥方面,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於1960年代後期推廣水稻直播耕作技術,亦即把稻種直接播種在稻田,不必經過育苗插秧手續的水稻栽培法,好處是節省成本和提高便利性,更號稱可增加產量。但是稻穀裸露在田中會吸引鳥類啄食,所以農業單位建議農民先把稻穀攪拌加保扶(又稱好年冬)等農藥,以防止鳥害。
然而加保扶是具有急毒性之農藥,一般鳥類只要吃到微量就可在幾分鐘內致死,黑鳶再撿食這些死鳥也會跟著中毒身亡,往年已有多起案例被發現。水稻直播的推廣在民國71年達到高峰,全台灣的耕作面積有3萬多公頃,這可能便是黑鳶族群在1980年代大量消失的原因之一。
老鼠藥則屬於抗凝血劑,是慢性毒,會讓中毒的動物逐漸內出血而衰弱死亡;吃了老鼠藥而中毒、體弱的老鼠同樣可能被黑鳶捕食,雖然黑鳶不至於立刻死亡,但毒性同樣會累積在體內,捕食多隻毒老鼠後也會死亡,或是因為虛弱、行動遲緩而發生意外。台灣滅鼠藥的使用最早是為了避免鼠類啃咬甘蔗莖造成農業損失,成效良好進而擴大田間試驗,1978年開始實施全國滅鼠週;1980年代起又陸續引進第二代毒性更高的老鼠藥,需一百多天才能代謝掉一半的藥性,幾乎是進入體內就無法分解。資料顯示,1980年代後期年發放給農民的老鼠藥高達700-800噸之多,這些老鼠藥不僅殺了老鼠,對以老鼠為食的猛禽也造成了二次毒殺。
況且使用老鼠藥是一條不歸路。根據調查,滅鼠週之後一個月,老鼠族群數量確實會降低,但數個月之後就會後恢復原來的數量;相較之下,一對黑鳶一年僅繁殖1-2隻,數量一但減少便很難回升。這使得農民只能繼續使用老鼠藥滅鼠,加上老鼠天敵數量減少,必須投放更多老鼠藥才有辦法達到同等效果。
由於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團隊的研究證實了農藥與老鼠藥對黑鳶族群的傷害,加上紀錄片《老鷹想飛》將間接毒害黑鳶消失一事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傳遞給大眾,引起社會廣大迴響與關注。對此防檢局也逐步調整農地野鼠防治政策,2015年取消實施30多年的「全國滅鼠週」,改由縣市政府決定;2016年起不再補助老鼠藥;2018年取消共同供應契約,各縣市政府若有需要必須自行採購。另外加保扶水懸劑也於2017年起全面禁用,目前只剩下低濃度的3%粒劑還能使用。
好消息是,這幾年的政策改變和推廣行動,讓黑鳶族群數目有所回升。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數據,黑鳶數量已從2013年的272隻,2019年回升至709隻。希望今年12月的黑鳶調查數量能再次傳出喜訊。
要斷開毒鼠藥的惡性循環,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近年也提倡生物防治法,以猛禽捕食老鼠替代老鼠藥,如製作猛禽棲架、貓頭鷹巢箱等方式吸引猛禽棲息以減少鼠害,我們將在未來的節目中為大家介紹。
本集節目帶領聽眾走訪位於屏東縣內埔鄉一處黑鳶的夜棲地,專訪台灣猛禽研究會黑鳶研究小組召集人、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助理林惠珊,一同實際觀察傍晚時分的黑鳶飛翔畫面,並從「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之數據,探索黑鳶面臨的生存危機。